近期共读
⬆️点击查看⬆️
26期春夏季招募,即将开营
相关付费文章:
![]()
一个喜欢文学的人学文学理论到底有什么用?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会让我觉得很“雷”。
就像你特别喜欢语言学,然后你问我音标或者语法有什么用一样。
但是现实中,很多人读文学,其实就可能不关心文学理论。或者对文学理论嗤之以鼻。
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读者都够不上伍尔夫所提及的“普通读者”一样。因为这些读者可能并不关心欣赏文学的诸多方式(包括前人的探索)以及它给你带来深度愉悦的原因和可能性。
稍等批评,因为这里也没有硬说大家需要达到这个标准。
正如喜欢吃美食的普通人与懂美食的人是两回事。就像吃东西,大多时候我也就是好吃就完了,可见我对美食没有说那么热爱。
就像孟子说,没有善性,你大概率就不是一个人一样。这是一种世界观和认知。由此我如今看着很多人拿着伍尔夫的普通读者来发表“反智”言论就会觉得很荒谬。
伍尔夫说的普通读者,就可以我们口中的“素质”一样,只存在有和没有。
由此可以分为这3个层次:
无系统审美和理论认知(也可能不认),有系统认识和意识但不多以及有丰富系统审美和理论认知能实践。
这倒也不是什么鄙视链,就是你考初级证书、中级证书、高级证书一样,就是基于现状的一个分类。
因为和小说创作领域不同,文学理论领域是一个需要智力沉淀的学科领域,而这篇文章,我想分享的观点是,如果要希望自己阅读得更具深度和专业度,达到所谓伍尔夫所谓“普通读者”这一门槛,有基本认知和文学常识,文学理论就是必经之路。
好比如果你只是想学一本外语,只是日常运用就可以了,不需要学什么语法,但是你也不会说你是一个语言学爱好者。
但是如果你希望了解语言学,那么语法层面就是你的基本功之一。
我原本以为这是常识,实际上并非如此。
很多人的好奇心只在于知道这本书好不好,而不关心这本书为什么让人觉得有趣,或者这本书背后折射的时代背景、作者表达以及价值观可能是什么。
我觉得大多数人对这些并不感兴趣,这也很正常。
因为很多人对文学有偏见,觉得文学非常有限,这种有限性在于它只给你一些虚幻的东西。
实际上,从我的角度,或者从很多理论家的角度来看,文学作品就像我们常说的篝火的影子。这个影子不是凭空出现的,虽然它是虚幻的,但它对应着篝火,这个篝火可能是作者意图、TA潜意识的价值观或者那个时代的价值观和焦虑,这些都有可能,也可能结合在一起。
甚至也可以说,它对应着篝火(现实)的不同侧面,比你所理解的篝火(现实)本身更丰富,更真实。
由此,在我的认知里,真正喜欢文学的人,一定是对这些问题感兴趣的人。
不可能像叶公好龙一样,只喜欢它挂在嘴边的感觉。
而且我也很难想象,一个喜欢文学的人但实际上其对人、对艺术或者对社会并不关心。
可是你会发现,文学处处有关人、艺术以及社会。
由此,从我有限的认知和视角来看,我很难理解一个人喜欢文学,却不关心理论,或者不关心文学理论的相关讨论。
当然,我也想到有另一种可能,就是大家不知道(文学)理论是什么,或者说你所处的某个环境,某个糟糕的学术环境里,看到太多为“理论”而“理论”的文章或讨论,导致你觉得理论就是一群人在生造一些无聊死板的概念,然后生硬地对比一些东西,你只看到了无聊、拙劣的一部分,然后对此产生的排斥心理,这也是有可能的。
这也就是我曾在文学理论漫游里提到的那样。
如果你只想了解一些概念,我觉得你可以买一本教科书,过着逛一下B站,认真读完一本书,或者上完一系列免费课,就完了。
可为什么说要做成一个“漫游”,其实更侧重于你在过程中去思考和体验。
你在阅读这个内容的时候,比如我们最近在读伊格尔顿的 Literary Theory:An Introduction 和 乔纳森·卡勒 Literary Thoery: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你会回过头去思考,为什么伊格尔顿会认为文学就是某种意识形态的表现?他背后的体系是否是马克思主义批评?这是一套怎样的逻辑?
乔纳森·卡勒为什么会从理论出发去解释文学理论?他基于的逻辑又是什么?然后他为什么会选择诗学和阐释学的角度去做讨论?
这一切都源于对文学本质的好奇心,恕我直言,大多数人并没有这种好奇心。
诚然,文学理论是研修文学本质、特征、发展过程以及社会作用的,简单来说就是研究文学是什么?有什么特征?怎么来的?在我们这个社会发生了什么作用?
继而,你会发现在阐述这些的过程中,不同的理论家有不同的侧重点。他们本身也会有各自的阐述风格和视角。
就像程序员就算可以用不同语言来构建程序,可就算用的是同一套语言,也能有不同的组织结构和风格。
这些方法构成了你理解文学的一种“经验式”工具。
当然,很多人会跳出来说,有些“反智”的人会说:“我不关心理论,也不懂什么理论,我自然而然也能做一些批评,而且还上了某某刊物。”
其实不是这样的。说白了,不是说没有理论家出来之后,理论就不存在了,而是这些读者采用了一种自以为是的默认形式。
就像你说“我不用字体了”,真的是没用字体吗?。其实不是的,你只是用了默认的字体。
那么这种默认的值是什么呢?一般来说,这就是自由主义批评。这是彼得·巴里在
Beginning Theory 里面提到一个观点。
此外,文学理论也不是死的,它是通过实践保持活性的。就像你今天学编程一样,如果你不去用它,它就永远是那么些枯燥的框架和理论。
一旦学明白了,是可以立刻就可以应用到你正在读的新书,或者原来的经典著作阅读中的。
由此我对大家参与文学理论漫游有3个层次要求,至少做到第一层:
第一,能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把内容读下来。
这已经可以干掉一大批人了。换句话说,世界上有执行力的人实际上就已经是人中龙凤了。
第二,能不能把核心概念弄清楚,并通过自己的思考能够回答出来。
而不是简单地用AI总结几篇内容就算了, 那样其实没必要,还不如直接拿一本艾布拉姆斯的《文学术语词典》死记硬背,可能还更准确一点。
第三,把学到的理论用到日常的阅读中。
这是最关键的环节,而且其实很简单。
你掌握的“代码”本身作为工具可能没什么用,但当你掌握了代码之后,就可以用它来构建出程序(这才是用的部分),提升你理解世界的能力,或者构建自己理解世界的方式。
我觉得这会带来一些根本性的变化。
而且这是一条“没有尽头”的路,我从未听说过有人学到一个阶段就说我已经完全掌握了文学理论的全部奥秘,没有。
你可以了解有限的概念,但是你无法穷尽无限的应用方式和解读可能,这就是文学理论的魅力之所在。
这也是,文穴开启文学理论漫游初衷。
与各位共勉。
报名传送门:
作者:栩
文章内容仅供个人阅读、交流
不代表平台立场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