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人易白
在当代诗歌日益趋向私语化与技巧竞赛的潮流中,易白的《老房子》以其沉静的姿态,完成了一次对集体记忆的深情叩访与诗学重构。这组诗篇之所以能穿透圈层,触动无数读者的心弦,在于它成功地将“老房子”这一意象,从怀旧的伤感中解放出来,锚定为承载民族文化心理的“记忆基座”,并开创了一种值得关注的“新根性写作”范式。
![]()
01
《老房子》的力量,首先源于其严谨的意象考古学。诗人并非在单一维度上抒情,而是以“每个人的…里”为勘探层,系统性地挖掘出印象-老门、睡梦-小床、童年-土地、疼痛-炊火、生命-老房、变迁-来路这一完整的意象谱系。
这一谱系构建了一个从私密到公共、从身体到精神的立体记忆空间:
身体层(睡梦、童年):通过“小床”、“土地”关联着最原初的身体记忆与感知。
情感层(印象、疼痛):通过“老门”、“炊火”凝结了乡愁、牺牲与成长等复杂情感。
精神层(生命、变迁):通过“老房”、“来路”最终升华为对生命归宿与文化路径的哲学思考。
这种结构,让诗歌超越了个人抒情,成为一部微缩的民族记忆编年史。
![]()
02
易白的诗学智慧,在在于他精准把握了中国人情感结构中的核心辩证法则。诗中每一组意象都内含一个矛盾的统一体:
“老门”既敞开又锁住。
“土地”既放养着无忧无虑,又圈禁着祖辈期寄。
“炊火”既煎熬着生计,又滋养着根基。
这种“疼痛滋养”模式,深刻地揭示了中国文化中“苦难即财富”的生存哲学与家族伦理。而“圈禁放养”则隐喻了传统文化中“羁绊与自由”的复杂关系——祖辈的期望既是一种精神上的“圈禁”,其背后依托的乡土又是给予我们最初精神自由的“放养”之地。正是这种对集体无意识中矛盾情感的捕捉,使得诗歌产生了强大的心理共鸣效应。
![]()
03
《老房子》的爆款潜质,更深层地源于它精准击中了时代的精神症候。在高速城市化与人口流动的背景下,我们普遍成为了精神上的“离散者”。而“老房子”,正是为所有漂泊灵魂提供的一个精神锚点。
诗歌最后点出的“来路”与“归期”,是关键所在。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根性”并非要求物理上的回归,而是精神坐标的清晰。无论我们行走多远,那条由老房子出发的“来路”,定义了我们是何人,来自何处。这种写作,不是倡导退回旧屋,而是在激变的时代洪流中,为我们确认一个无法被冲刷的文化身份ID。
![]()
04
《老房子》之所以能成为爆款,是因为它完成了一个高难度的转换:将个人记忆转化为公共叙事,将乡土情结升华为哲学思考,将怀旧情绪转化为身份确认。
它不煽情,却深刻;它很朴素,却宏大。在每个人都在寻找“我是谁”、“来自何处”的今天,易白用一首诗,为我们指认了那个共同的、沉静而坚定的精神基座。
这,正是“新根性写作”的力量——它不逃避现代性,而是在现代性的纷繁中,为我们重新找回那枚定海神针。
![]()
05
每个人的印象里 都有一道老门 敞开着乡愁和记忆 锁住了无声的哭泣 每个人的睡梦里 都有一张小床 摇曳着啼哭和倦意 消耗了父母的心力 每个人的童年里 都有一块土地 放养着无忧和无虑 圈禁了祖辈的期寄 每个人的疼痛里 都有一灶炊火 煎熬着三餐和生计 滋养了生长的根基 每个人的生命里 都有一处老房 包裹着欢声和笑语 遮挡了四季的风雨 每个人的变迁里 都有一条来路 铺设着荆棘和生机 留下了足迹和归期 易白诗歌《老房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