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100万,目前来说,也算是一种小成就。
仔细一算,如果本科23岁毕业,然后到30岁。
7年时间里,如果认真工作,每月平均也就14.29万,不能算特别多。
看投入的话,更是如此。
而且我的小说写作从初中开始了,在工作后甚至一度还停歇了很久,不过书评之类的创作似乎一直没有停歇过。
02
我的创作主要分为3个阶段。
也算是不断探索的过程,正好趁巴菲特退休的时候来聊聊,也算是一个阶段的总结,归纳和复盘。
顺便和大家分享。
03
第一个阶段算是探索期。
写作大概分三类:纯娱乐、期刊投稿以及网络文学。
那个时候还是收到稿费,还是一张提款单,需要到邮政银行去兑换,那也是我的初、高中时期。那个时候也不断在网络上写小说,后来小说被大量盗版,现在搜甚至还搜得到。
网站下面还有评论还有好评,说曾经这本书在学校里传阅一时。
我现在都觉得难以置信,因为我不擅长写爽文,甚至是那种前三章主人公都不一定会出现,犯网文大忌那种。
04
年轻的时候不懂什么叫“曲线救国”,也不懂什么叫“浪费时间”,高三时候还在图书馆借了川端康成、村上春树来看,老师看了说,你现在应该认真备考,这些书以后有机会看。
我属于妥妥小学毕业就开始写小说的人,也赶上了网络文学兴起的时候。
网文确实是有收入的,但没有大家想象得那么多。很多时候即使拿了奖,奖金也就几百块钱,甚至最后小说都没如约出版。
不过,那时候也没有特别在乎钱,有钱就已经觉得很不错了,感觉是“年少有成”了,前途一片光明。
仔细想想,当时普通成年人的正常工资也就是三四千,随便一些就有稿酬,还拿了奖有几百块钱,就靠一部小说,你还未成年。
别提有多飘。
05
还有就是期刊。
当时市刊、省刊这些都有投稿;
写了一篇之后,会收到一个样刊,最值得炫耀的是班级里收到样刊的时候,大家看到你都在杂志上发表文章了,看你的眼光就会不一样。
那时候还参与成立了第一届青少年作家协会。
如果大家是在杭州,可能你可以问问语文水平好一些的中小学生,或许他们就是后续几届的青协成员了。
还有就是官方期刊的稿费真的很少。当时一篇可能就二三十块钱,那个时候真的特别少,跟现在不能比。
不过彼时毕竟还没成年,投的基本上是青少年刊物,确实比较容易上刊,属于那种基本投出去了就会被录的那种。
写的也是春花秋月、强说愁的居多。
写作状态自然属于比较早期的阶段,主要是探索。
那时候写小说就自己写,真的就是写着玩,怎么酷怎么来,毕竟还有大把时间,就没有想着正经赚钱。
不过这些经验和微不足道的“成绩”也成了我下一个阶段的底气。
06
有点正儿八经开始写作,应该是大学时期。
也不是正襟危坐那种,更多像是正经赚生活费外加彰显一番魏晋风度。
年轻气盛之时,谁都有一段魔丸般的张狂期。
那个时候就是“我怎么不可以”,“没有不可能”。
小时候真有影响,如果你一直努力,一直有成绩,永远是正向循环,那么多少打压你都不怕,人也会很自信,对事情也会有冲劲。
而有些人则成了霜打过的茄子,此后的人生则总是悲观且晦暗的。
不过我的自信着实也是铸就了——如今想来——又狂又傲的性格。
批评别人在行,自我批评不行,现在这个毛病还是需要再修炼。
文青大多也是愤青,而我不屑于做这两者,但是两者的毛病都有。
07
写书评是基于这个状态在这个时候开始写的,当时纯粹就是写着玩,而且觉得有些作品不行,就狠狠批评,得到一些读者的认可。
那时候还有一些大媒体会转载,自然那时候对方是侵权的,有一些实在过分的也去维权了。不过也就是老师过来沟通,缓和几句的事情。
不过,现在再出现这些事儿,顶多有渠道或者人认识就问一句。
愿意给转载费,就象征性拿一些,不愿意我也不会强求。
有文章能欣赏,是好事儿。
写出热度文章或多或少就有点像公共财产了,正如齐宣王圈王室林地,你管别人是管不过来的。
价值这个东西有时候很主观,
人人都说知识改变命运,实际上不对。
因为很多人很有知识,但是却一点实践经验都没有。
知识实际上是最便宜的,图书馆的书甚至你可以免费看。可是多少人能够改变命运,非常有限。
一个好老师也是,可能他课时费顶天2000元/小时,一般可能就200-300元/小时
但是他却可以改变你一生。
正如人命很难估计一样,有的只是被迫估价。
由此,人心可以慷慨,也要允许对方“吝啬”
这也影响了我后续的创作,以及面对文章被洗稿、“盗”文的态度
还是那句话,防君子可以。小人防不胜防,浪费精力。
是否愿意为你得到的价值付费,最终决定权在你自己手上
而且我也不是天,做不了别人道德的审判者。
08
除了书评,那时候也投稿期刊,侧重论文,如今想来论文可能占比更多一些,还会做项目和调研,也偏学术性,因为对学术一直有一种怪癖般的兴趣,不过对圈子文化依旧常规性厌恶,很多身在其中的人也一样。
那时候写作,纯娱乐的感觉少了很多,为了钱和名奔忙的情况很多。
如果有好的内容需要写稿,比如新闻稿、品牌稿,或者项目的内容稿。 确实有奔着赚钱的念头,毕竟大学轻狂,用钱的地方也多,有余裕,很多事办起来也方便许多。
那时候关于钱,很多父母对小孩的教育观是,你需要钱的时候问我要,大学了可能才慢慢会有生活费的概念。
我当时也比较要强,总想着18岁可以自己养自己,也没有很好的理财观念。
由此,赚钱虽不少,但花钱也大手大脚。
不过这个阶段,也会遇到一些新问题。
比如有些期刊还收版面费,遇到需要交版面费的我就不投了,我也抠。
现在想来,要是能多上几次大刊,其实也是很有价值的。
09
商业内容写作一开始写得比较多,毕竟那个时候汉语言文学大家也唱衰,
别人担心是不是最后就得去做老师或者文秘,就业堪忧。
后来,商业内容就不太愿意写了。原因是觉得写的内容没有什么存在感。
当时写的2个原因就是,让自己有一种职场的感觉,而且收入不低。
收入的话,可能写个七八篇稿件,一个月好的时候就能有八千到一万,不过很多时候也要做调研,做采访和田野调查,甚至还写过商业软文。
现在想来比较短视。
当时是得到什么比做什么更重要,要知道,大学时期很多学生的生活费可能也就一千多到两千。
而且还是在北方,学校附近的物价还算合理。
10
这个阶段是看到了非常多的创作可能性和潜力,也认识了很多人,继而坚定了未来创作的路。
它虽说不简单,需要刻苦,也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但是它是有成果的,而且也会反馈给你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经验。
这一阶段继而奠定了我后一阶段的创作。
11
到了现在这个阶段。
整体上,内容的系统化和清晰度更高了。
比如写小说,刚开始可能收入只有几十块。但是第三年、第四年就好很多。
很多人可能经验恰好相反,一开始还能有几十块,后续就直接没有收入了。
关键是要持续写作,而不是单纯写了两三本就放在那里。
因为普通人就算写四五本书,也不一定会得到关注。
我认识太多人出版的作品两只手都数不过来,但是每本的总销量可能一只手数得过来。
实际上你需要不断地创作,这样就可能会带动前面的作品。
这件事是苦活,很多人不屑于那么做。觉得“跟母猪似的”,实际上这就是大多数职业写作者的生活。
就像我,如果没有第七本,第八本,那么前面的书可能就永远没有被发现的机会。
运气差一些的写作者,或许会写到第二十本的时候才有了热度,而且就算有热度也要不断创作,这样热度才会持续积累。
因为职业写作者拼得更多是毅力,声名也是在一部部作品中积累起来的。
收益也是如此,正如飞机起飞。
一旦在空中了,你就可以乘风。
12
到现在来看,我依旧觉得写书评主要是因为我个人喜欢。
这个属于文学批评,不属于拆书稿、也不属于随笔,也不一定要是负面的“批评”。
我更多时候会去想,我的理解会不会有趣味。因为我自己在看别人写的书评时,有时候会觉得写得很有意思。正是因为看了某篇书评,我才发现了阅读这本书的新视角。
虽然这个视角不一定对,我不一定认同,但好的书评提供了一个新的可能性,让我重新看待这本书,甚至得到了一些写文的读者的认知和思考。
这有点像真正纯粹的“以文会友”,所以我觉得这是有价值的。
而且我相信很多看书评的人同样会认可这个价值。这个方法论我之前也曾初步分享过,但后来觉得大家可能不感兴趣,又或者参与了热度维持不了几天。
确实很多事,有时候好奇心太多,真性情太少。
有时候其实是大家本没有心思来参加,但是看你的文案,又或者因为你说的某个点打动了他,他才来了,但内心并不是真的喜欢这件事。
然后对方可能期待你像哄小孩一样哄着他去阅读、去写作。这时候就会有落差出现。
我不喜欢哄人。
因为我觉得,若是你要哄着才能做一件事,那么说明你根本不热爱这件事,你只是喜欢被哄着的感觉。
就算是做付费训练营,我也更喜欢眼里有光的人。不过我也理解大多数人想要的是看电视剧一样的体验,点开某个按钮,就有知识源源不断地展开。
我也能理解,但是我和我们的团队可能做不到这一点。
我个人的想法是有方法和思路就去做,就去实践,然后在一个好的环境下快速成长。
如果没有这些热情和热爱,那么对待一件可做可不做的事,就算做成了也是没有灵魂的。
所以这也是我的一个做事原则,后来成为团队做产品的原则之一。
凡事双向奔赴,既然是成年人,就为自己的决定和热爱负责。
13
还有就是知识沉淀和经验内容。
先前我积累了不少内容经验,那么这个阶段我和团队就开始把这些经验沉淀下来,比如怎么去阅读,怎么成为更专业的读者,怎么去做具体内容的创作。
虽说遇到的批评还挺多的,比如“专业读者”可能就会被不少人诟病。
可是很多人就是嘴上反对,心里还是想着更专业一些,更深度一些,悄悄来学习了解的。
这块内容后续我们也会做更多的修订,持续更新,希望继续供给到市场,也期待大家的批评指正。
14
关于小说,可以公开的就是最近这本《最后的曙光》。
点击收听最后的曙光
刚刚看到的一个好消息也是,播放突破了10万+,订阅也达到了1700+。
很高兴有那么多人喜欢。
也希望未来可以继续创作更多有价值、有风格的作品,不过不一定会像这本这样公开,名声于我可能是负担,文本比作者更重要。
15
100万对于大学的我来说,真的是不值一提。
到现在,也不能算特别满意,而且也零零散散,不断投入创业和进一步的学习。
因为未来还有更多机会和成长的空间。
不过这是一个很好的起点,希望之后它能继续突破,最后变成1000万,或者一个小目标。
也希望未来可以继续分享给大家。
当然,重要的依旧还是创作本身,其他的都是副产品
16
最后基于这些经验,我也总结了3个点,希望可以给到你一些启发。
01 先实践再找方向也未尝不可
除非,你需要时间。如果你现在不是特别着急,也比较年轻,比如还只是30出头,有稳定的工作。
可以先开始创作,然后再去找方法也未尝不可。
很多时候,只有亲身尝试过,才会知道某个方向是否适合自己。如果发现不合适,再去选择其他走得通的方向,这也是很好的过程。通过实践,你能找到自己的能力边界,或者真正喜欢的事物,然后再去发力,这很重要。
如果没有创作和实践,比如很多人说想写小说,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写出过一本书。没有实践经验,就很难有自己的总结。
有些人有很多所谓的总结经验,说起来头头是道,其实都是听来的,拾人牙慧其实很多危险,缺乏个人经历和体会,就容易走火入魔。
内容创作也是如此,很多方法和思路都可以尝试。即使之前做过很多次,重新再做这件事,比如我现在去拍短视频,虽然还是做内容创作,但方法、心态和预期都已经不一样了。
我觉得自信就是通过实践经验积累获得的。
02 不要只盯着钱
我的意思是,不要单纯关注收入。虽然我说的不一定完全正确,但我个人的感受是,不能只看钱。当时我写一篇文章的收入可能有3000元,还有一篇大概2000元500字。
如果只看单价,这当然是最高的,但不能只用这个标准来看待写作。
比如你写了一篇两万字的小说,这篇小说可能会持续带来收入,甚至比你写的三四十万字的小说收入还高,这很正常。
如果你总想着,低于某个价格的稿子就不写,这种想法其实不适合写作。
写作和其他事情不一样。
如果说是同一份产品,可以卖更高的价钱。当然,你可以选择那些更愿意为你的价值付费,或者更尊重你、认可你的人,这没有问题。
但对于内容创作来说,某些事情现在有热度,不代表未来也会一直有热度。比如现在很多人去写短剧、做编剧,觉得有编剧梦想,觉得很火,一份稿子能赚很多快钱、热钱。
但这真的对你未来有帮助吗?会不会最后只是成为时代的眼泪或者炮灰?很多热钱和快钱的代价就是你未来的成长性。
这些都需要你有自己的判断力和选择。
而创作小说它则会一直属于你,甚至三十年后,你依旧可以获得它带给你的收入。但是它需要付出的心力很多,你也要做很久的冷板凳,然后一直坐下去。
不过当你在为剧本、产品服务,和你单纯去讲好一个故事那个感觉是不一样的。虽然你也会去想,是不是有些故事可能更让人喜欢,然后会设置一些框架,乃至“套路”,但是这和你需要去做剧本、产品文案依旧不同。
你只是写了一个更讨巧的故事而已,你依旧在为自己的故事服务。
03 尽可能投入1个领域
一条路,如果你能走深,这个成就绝对比你变成“八爪鱼”要好很多。
你可以选择成为一个什么都懂一点的人,也可以选择在某一领域成为大师,这取决于你自己的选择。
而非专业的人永远不会有稀缺性,可替代性就会比较强。
你想要更多的体验,想成为斜杠青年,既是著名译者、著名学者,又是知名小说家,我觉得这当然可以理解。而且如果你很有天赋,这当然没问题。
但如果你只是普通人,人生区区三万天,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如果集中在一个点上,可能会有更好的突破。
如果你什么都想要,很有可能,所有事情都做得很一般。
我现在可能做的事情其实也比较多,但我会给自己一段时间,专注做这些事,把它做深,然后再去做你接下来要做的事。
关键是避免“multi-tasking”,不要成为八爪鱼。
17
这就是我总结的三个点。后续可以再分享,反正也不用一篇文章写完。
下面这是【35天内容资产1v1陪跑】项目的介绍,不感兴趣可以从这里退出。
18
为什么要做这个1v1的付费陪跑项目?很多场合我都说过,很多项目我和我的团队也是围绕下面这些目标来做的:
1)需要快速找到那些有潜力且长期能创作的作者;
2)不在金钱和时间上有足够投入的人,不太会认真对待这件事;
3)我觉得我目前还可以有经验可以分享,不过每个月能分出来的时间也不多,所以名额有限。
如果你有兴趣参加,我希望你是真的有志向投入创作,而不是只看到吃斋的机会,没看到敲钟的要求,或者感觉交了钱,就可以躺着了。
这样的我们也会提前劝退。
毕竟是1对1沟通,会消耗我很多精力,我不希望老牛拉破车,会从最严格的方向筛选。
因为我有自信它会带给你改变。
这是一辈子的事情,可能就是你未来十年的100万,但是这个也是看接下来你自己的努力。
既然有自信,如果一年后你觉得内容不值或者不满意,可以申请退款。
参与之后会有双方的沟通和确认,这就是我和我的团队愿意信任你,就像你也信任我们一样。
细则我们会确认后再定协议。
此外,我希望彼此能双向奔赴,也都是尊重契约精神的人,正如我先前所说,大多数措施都只能防君子,所以我的选择就是尽可能与有诚信的成年人合作。
我们不会在协议里隐藏什么条款,我们都是成年人,保持基本的信任即可。
还是那句话,如果没达到预期,可以退款。
如果过程中出现突发事件,比如突然发自然事件,这种情况可以再协商。如果是你的个人的身体状况不行或者预算本身就吃紧,那建议我会直接建议你不要参加,因为这样对双方来说都会徒增焦虑和烦恼。
我也挺怕麻烦的。
下面是更详细的介绍,若感兴趣可以再看。
【不适合的人群】
01 3分钟热度,无恒心
02 不愿意实践,只会空想
03 完全没有自信心
04 身体健康状况较不理想
【服务内容】
1)高效输入系统搭建|交付内容资产积累路径图(1周)
1.1 个性化诊断+内容资产积累策略制定
1.2 定制化输入效率提升方案
1.2.1三合一的阅读效率法以及数字化工具
1.2.1.1定制化高效阅读笔记模版
1.2.1.2 定制化灵感捕获工具流
2)知识体系结构与内化|个人数字化知识库搭建(1周)
2.1个人知识提醒框架构建
2.1.1.实战工作坊练习
2.1.2 复盘强化练习捕获1%
2.2 灵感及启发内化转化
2.2.1 即时输出训练
2.2.2 复盘校准练习
3)滚雪球式高效内容资产积累(2周)
3.1 热度定位与核心选题库搭建
3.2 内容产品线规划(三维内容)
3.3 高效创作SOP及资产进程规划
3.4 实操内容上线及复盘实操
4)商业闭环(1周)
4.1 冷启动阶段异步沟通;
4.2 定制化未来90天发展路径图
以上为内容框架参考,会根据客户情况进行针对性调整。
【交付方式】
1.在线交流模式(可安排周末或晚上)
2.交付期内1v1沟通(不是秒回,看到回复)
3.定制化图文资料+视频口述
【附加权益】
1.一年文穴俱乐部体验|与正式成员同等权益
注意附加条件如果领取,那么后续若退款,需要扣除会费(这里会再强调)希望理解,俱乐部文友们的权益需要优先保障。
2.年内4次季度回访和集中答疑
【名额及费用】
目前11月下旬与12月上旬的名额已满了,也感谢第一时间找我的客户,我和团队也不会辜负你们的信任,期待接下来的结果。
12月下旬开始的目前可以咨询(1v1)
当期价格请咨询执事,特惠价截止到 11月11日(今日)23:59:59
今日过后请再确认可报名时间。
如果一年后,觉得内容不值或不满意,可以退款,参与会需要经过双方沟通以及协议确认。
还是那句话,如果你能信任我和我的团队,那我们也能信任你。
陪跑咨询
值班编辑-文穴执事(非徐老师)
务必备注:陪跑咨询
在这里,与认真的读者一起阅读成长
一书在手
学会布局人生
⬇️
![]()
关于阅读、成长和思考,不止文学,欢迎参观
喜马拉雅: 《栩的阅读日记:第一季》
付费节目(199元/年)伙伴们有预算再购买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