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因:民盟盟员,中国作家、美术理论家。新中国成立后美学史论的重要开拓者之一,其开创的绿色文化、绿色美学,推动了中国美学观念的变革与美学理论的创新。
初 识
百岁高龄的民盟盟员郭因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美学家、新中国成立后美学史论的重要开拓者之一,著作等身,荣誉无数。
提到美学,人们大多会认为它是文学艺术中的一种高深而又枯燥的理论体系。郭老的贡献正是把美学从“象牙塔”引入我们的现实生活,特别是他开创的绿色文化、绿色美学,推动了中国美学观念的变革与美学理论的创新。
认识郭老,还是2018年的冬天。那时我已经在外地漂泊了很多年,准备回合肥定居。回来的时候,正赶上新安晚报大皖新闻客户端“徽派”栏目组要去现场采访郭老,邀请我同行。机会难得,再忙也得去听郭老谈他倡导的“大美学”。
来到郭老家,听说我们将他冠以“最美嘉宾”,郭老忙作说明:“高捧我了,‘最美’这两个字对我这个又矮又老又丑的人来说是浪费了。”现场一片笑声。郭老那年93岁,个头确实不高,又穿着一身黑色的棉衣,戴着一顶旧式的毛线帽子,走在大街上就是一个普通的老人。
在他家中,我满眼看到的除了书就是字画。我注意到他书房的门楣上挂着一幅艺术家赖少其题写的匾额“非非斋”,经介绍才明白,就是“以今日之是非昨日之非,又以昨日之是非今日之非;以前人之是非今人之非,又以今人之是非前人之非……”看上去似有点像绕口令,但细细琢磨,便让人不禁肃然起敬。这非同一般的座右铭,分明是郭老在时刻警醒自己,做一个明辨是非、追求真知,既要有眼光又要敢于担当的人。
![]()
郭因在百岁高龄仍坚持作画
听郭老谈他研究美学的心得,望着他家中的陈设,我发现,天花板上悬着老式的吊扇,几乎所有家具都是老式的,有的老得已经很难分辨出原来的颜色。对此,他很坦然:“我这儿的器具都是五世同堂。我的原则是,只要没坏就可以一直用下去。”他的生活也极其简单,他说:“我不讲究吃喝,一个礼拜的剩菜我还在吃,尽量做到物尽其用。”我不免感佩。说到如何延年益寿时,郭老强调“顺其自然”,不刻意讲究养生之道。他说他80岁以后的人生是“小”字当头:“我是小人物,过点小日子,做点小学问,写点小文章,画点小品画。”面对纷繁喧闹的世事,他表现出超然的平静、清醒与谦和。
我想到作家阎纲的一篇散文《我的邻居吴冠中》。阎纲和吴冠中同住在北京方庄的一个小区,阎纲常见吴冠中搀扶着患有脑血栓的老伴外出散步,理发也只是找附近对老人优惠的三元钱一次的小店。一天,他去吴冠中家,进门后便吃了一惊,他发现一幅作品就可以卖出天价的大画家的房子居然没有装修,仍是水泥地面、木制窗框,尽显原生态。书房之小,堪比斗室,然而吴冠中那些可以传世的大作正是在这简陋的房间中诞生的。
做人如此低调,是因为拥有足够的自信,不需要外在的包装;追求的是精神的富足,崇尚的是返璞归真。我忽然明白郭老为什么会把他研究的美学称为“大美学”,同时也明白了老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这句话的深意。
那时郭老的老伴也患有严重的脑血栓,常年瘫痪在床,不能说话。提到自己的老伴,郭老忍不住眼眶发红,哽咽道:“这些年她的吃喝拉撒都是我在照顾,我们相依为命几十年,不容易啊,我需要她一直活下去。”回忆过往,他显然有着伤心的事。在艰难的岁月里,老伴以她微薄的薪水维系着他们的生活,对他不离不弃。作家、编剧鲁彦周就说过,在他的小说改编的电影《天云山传奇》里,便有郭因夫妻当年生活的影子。
郭老说,他是不幸的,因为他生于贫穷,长于忧患。但他又是万幸的,因为生于贫穷,造就了一身硬骨;因为长于忧患,练就了一身韧劲。“我毕竟没有完全虚掷岁月,而晚年,又躬逢盛世。”他说他很知足、感恩,他将以不断的进步来告慰那些知他、懂他、呵护他、鼓励他的知己们。他虽已是耄耋之年,依然有着睿智前瞻的眼光、敏捷新锐的思维,对现实生活十分关注,对人类命运、世界未来非常关切,至今笔耕不辍。
于是我又想,正因为世上有着许多不和谐,我们才需要和谐;正因为人与自然、人自身以及人与人之间还有着许多的不美好,才会诞生美学。作为美学大家的郭因先生正因为深谙这一切,才会如此淡定、如此明彻、如此全身心地投入,他的事业、他的人生才会如此渐入佳境。
回 乡
那期节目做得很成功,我也因为对郭老心存敬意,在《南方周末》发表了一篇关于他的散文。此后我们一直保持联系,偶尔也会见面,他思维的敏捷、精力的旺盛,即便耄耋之年仍不改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的人生观,总会让我备受鼓舞。有一次陪郭老回故乡,更使我对他有了新的认知。
那是2019年的初夏,因为第二天要回老家,郭老头天夜里就失眠了。他的老家在绩溪县霞水村,从合肥过去有300多公里的路程。因为年岁已高,他有段时间没回去了。一想到倒塌的老屋已被当地政府修缮一新,辟为一处旅游景点,他凌晨三点便披衣下床,盼着天亮。
去霞水村那天,天公作美,竟是难得的晴天。一大早,国学专家叶观澜驾车赶到郭老家,我和郭老的女儿胡迟一道陪同前往。
因在五一假期,路上车多拥堵,这可把郭老急坏了。他见叶先生一副不急不躁的样子,还时不时与坐在副驾驶位置的胡迟聊上几句,便有些不满,几次抗议:“开车不要说话,开得太慢!”我们便忍不住地笑。
过了铜陵大桥,我们就开始在连绵不绝的青山中穿行。我说:“郭老,两边的景色不错!”郭老看了一眼,淡淡地说:“也就一般吧,跟绩溪没得比!”我有点惊奇,绩溪美到什么程度?胡迟解释说:“在老爸的心里,全世界没有一个地方能与他的老家比。”
经过六个多小时的长途跋涉,我们终于赶到霞水。霞水村果然有如躺在群山环抱中的一处世外桃源。四周的山极像黄山,树木皆生长于青黛色的岩石之上,既秀美且有风骨;一条清澈的霞川河穿村而过,村民皆夹岸而居,如同一幅水墨画。更有登源古道留存至今,相传,唐朝末年中原大乱,一些士族大户沿着这条古道来到皖南,发现这里虽偏僻,却环境幽雅,遂纷纷落户于此,于是便形成了这处罕见的多姓氏村落。如今村中仍有始建于清代的太子庙、迥龙庙、路亭以及大量的徽派民居。郭老就出生在这样一个如诗如画之乡。
![]()
霞水村景色
郭老一下车,就拄着拐杖,以让我们感到吃惊的速度穿过霞川河上的小桥,到了对岸的母舅家。在那里,已经聚集了二三十位村民以及从宣州和周边赶来的书画爱好者。有道是“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郭老用我完全听不懂的绩溪话打着招呼,显得精神矍铄,神采奕奕。他双手捧着一盒人参送给一位老人,并向我们介绍,这位就是他的母舅,比他大一岁。我怀疑自己听错了,比郭老还大一岁,岂不是已经95岁了?可眼前的这位母舅居然比郭老更显年轻,看上去只有七八十岁,头发半白,耳聪目明,还能干农活!见我一副惊异的表情,有位村民告诉我,像郭老母舅这般年岁的老人,村里还有20多位呢。
此时母舅家的餐桌上,早已准备了一桌子富有当地特色的佳肴。沿桌四周,摆满了酱牛肉、野猪肉、臭鳜鱼、石斑鱼、时鲜蔬菜,中间摞着几只大蒸笼,笼里摆满了热气腾腾的饺子,且是闻所未闻的南瓜馅。个大皮薄,薄得甚至能望见里面黄黄的馅。一位村民要我数数饺皮上的皱褶,我数了几个,都是12褶,原来饺皮上的皱褶藏着故事。相传过去绩溪男人在外经商,一年到头不归家,女人在家里等得心焦,包饺子便包出了12个皱褶,意思是,一年有12个月,等到12个月熬过去了,一家人就可以团圆了。
我是湖南人,不爱吃饺子,勉强夹起一个,想不到竟是从来没有吃过的美味,于是一口气吃下10个!在我们谈论饺子的时候,我发现郭老没有插话,一直在闷声不响地吃,吃得红光满面,比我吃得还要多。
吃罢饺子,母舅又端上来一碟南瓜子、一碟炒花生。我说,吃得太饱了,再吃不下去了。村民忙劝说,用花生瓜子待客也是这里的风俗。难怪以前去郭老家,事先郭老都会说,“我有花生瓜子招待啊”。
![]()
![]()
离开母舅家,我们穿过几条老巷子,最后来到郭老的老宅。那是一处典型的古徽州民房:白墙、黑瓦、马头墙。大门开在侧边,进门是天井,绕过天井便是厅堂和两边的厢房;房子不大,上下两层,后首是厨房和杂物间。因为所有墙壁都是杉木结构,又才刷过桐油,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桐油味。
![]()
郭因在老宅前
我早就知道郭老本姓胡,原名胡鲁焉,后因工作需要而改名,是朱熹、胡适、陶行知、黄宾虹的同乡。这次同他回乡,才进一步了解到,他父亲是个会点武术和骨科医术的农民。他本来有一弟两妹,由于家境不好,大妹从小就送给人家当了养女,在他11岁那年,弟弟、妹妹都因患病无钱医治相继夭折,家中就剩他一脉单传。虽然家贫,他的父母还是很重视教育,想方设法送他去读书,他不但读完了村学,还先后上了徽州农业职业学校、安徽茶叶专科学校。22岁那年,郭老怀着一腔热血远赴香港,在周新民、李相符的介绍下加入了民盟,后被民盟总部安排去上海参加学生运动。1948年初秋,因革命的需要,他回到安徽参加了中共领导的皖南游击队,一边打游击,一边发动知识青年参加游击队和策动国民党地方官员起义,以迎接解放军渡江。新中国成立后,他被组织任命为宣城地区时事新闻报社副社长,随后又调至合肥,在安徽省文教委从事政策研究工作,后又出任省历史研究室编辑出版组负责人,从此开始了学术生涯。
那天,站在即将被辟为旅游景点的老宅门前,望着周遭的山山水水,郭老十分激动。他说,他是徽州文化培育成才的。因为有了中国文化典型缩影的徽州文化,才会有他首创的绿色文化与绿色美学。他是从绿色的原点走来,也将向绿色的未来走去,虽饱经风霜,但从未止步,无论生死,他都愿“与天地万物为一体”。
在回合肥的路上,郭老忽然萌生了一个设想:把霞水村作为他倡导的绿色文学社的一个创作基地,牌子就挂在那处老宅上。我们听了都说,这主意不错。
原载于《群言》2025年第9期,作者春桃
信息来源:民盟中央微信公众平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