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而言之,“下地干活式旅游”的火爆,是时代发展和观念变迁的必然结果。它提醒我们,真正的“诗和远方”,或许就藏在最朴实的人间烟火里。
对于“下地干活式旅游”的兴起,我认为这是一种积极的、健康的旅游新趋势。它“火”得有道理,不是简单的好奇“尝鲜”,这股“泥土芬芳”的风,吹得恰逢其时。它看似是让游客““灰头土脸”,实则是让游客“满载而归”,不仅带走了土豆,更带走了内心的充实与快乐。它为我们展现了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的巨大潜力。
“下地干活式旅游”火爆的积极影响有以下几点。
对游客而言,获得了新型满足感。“下地干活”本身就是一种纯粹的简单快乐,体验劳动的过程本身就足够让游客暂时卸下疲惫、摆脱烦恼。同时帮助农户捡拾本会被浪费的土豆,游客能获得“打卡式旅游”所不具备的、兼顾他人需求的满足感。
对农户而言,实现了“一举多得”。一是增加了收入,将本会被遗弃的“小土豆”变废为宝;二是节省了成本,游客的参与分担了劳动;三是拓宽了销路,通过旅游体验,为当地农产品的品牌塑造和后续电商销售打开了新窗口。
对当地而言,推动了文旅创新。以较低的成本取得了很好的文旅推广效果,为当地带来了人气。这种模式不需要巨额投资去大拆大建,而是“点土成金”,用创意盘活了现有资源。它使乡村旅游从“观光式”向“沉浸式”转型。
“下地干活式旅游”会受到追捧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这种旅游方式对习惯了城市生活的游客来说很有“新鲜感”。活动被设计成了游客来挖宝。这赋予了捡土豆一种游戏般的乐趣。二是旅游消费理念转变,人们厌倦了过去那种必须“打卡景点、拍美照、发朋友圈”的形式主义旅游,转而寻求更真实、更放松的体验,是对“旅游必须光鲜亮丽”的反抗。
“下地干活”火了,我们既要为其叫好,也要思考如何引导其健康、长远发展。
首先,要做好配套服务。及时跟进公共服务。例如提供“体验地图”、完善交通标识、保障餐饮卫生、设置“免费烤土豆”这样的配套服务,用低成本的公共服务撬动高价值的游客体验。
其次,要“因地制宜”,避免同质化内卷。内蒙古可以“挖土豆”,江南水乡就可以“采菱角”,沿海地区就可以“滩涂赶海”。各地必须立足自身的资源禀赋,挖掘本地特色,打造“一村一品”的独特IP,而不是盲目跟风,把所有游客都引到地里去。
最后,要推动文旅融合发展。“下地干活”只是一个入口。要以此为契机,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将劳动体验与农家餐饮、特色民宿、农耕文化科普、农产品带货等结合起来,拉长产业链条,让游客“来得了、玩得好、还想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