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走访了一家新建的稀土矿物加工中心,他手持一块闪着金属光泽的磁铁,颇为高调地宣布美国在稀土领域“再次获得独立”,声称美国制造业将随之“腾飞”。这块磁铁之所以引人注目,是因为它被宣传为美国二十五年来首次在本土制造出的稀土磁铁。消息一出,似乎给一些关注全球供应链竞争的人士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仿佛美国就此摆脱了在关键矿产资源上对中国的依赖。然而,当我们拨开这些充满信心的言辞,冷静审视稀土产业的全局,就会发现,从实验室里的一块样品,到真正建成有市场竞争力的完整产业链,美国还有很长、很艰难的路要走。
![]()
首先,我们必须客观地承认,美国能够在本土生产出稀土磁铁,这本身确实是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进展。稀土,被称为“工业维生素”,从智能手机、电动汽车到战斗机、激光制导武器,都离不开它。特别是高性能稀土永磁体,更是高端制造业的核心材料之一。过去几十年,全球稀土产业链发生了巨大变迁,中国凭借自身的资源禀赋和持续的技术投入,逐步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掌控了全球超过80%的稀土加工能力和90%以上的磁体产量。而美国,虽然拥有像芒廷帕斯这样的优质稀土矿,但其产业链条是断裂的,矿石开采出来后,大多需要运到中国进行冶炼、分离,才能变成可用的材料。这种“两头在外”的模式,让美国政商界长期感到担忧,害怕在关键时刻被“卡脖子”。
因此,贝森特财长展示的这块磁铁,象征着美国试图重建本土稀土供应链的决心迈出了实质性一步。它表明美国在技术上具备了从矿石到最终产品的一部分能力。然而,象征意义不等于现实竞争力。这好比一个学生宣布他已经学会了造汽车的所有理论知识,并成功组装出了一台模型车,但这与他能否建立一条高效的汽车生产线,造出成千上万辆成本可控、质量稳定、在市场上有价格优势的汽车,完全是两回事。
现实的差距是巨大的。一家美国磁业公司的创始人就坦率地指出,部分美国客户对磁体性能的高要求标准,是中国几十年产业积累和技术迭代才能稳定达到的,他们目前还难以完全满足。在实验室环境或小规模试产线上制造出一块合格的磁铁,与实现大规模、低成本、高质量的商业化生产之间,横亘着诸如工艺稳定性、能耗控制、环保处理、产业链配套等一系列复杂难题。贝森特财长的乐观,显然有些为时过早。
美国要实现稀土自主,真正的挑战并非在于稀土原材料的供应。芒廷帕斯矿的储量足以支撑国内部分需求。核心的瓶颈在于中下游的冶炼分离技术和规模化生产能力,以及最终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
第一是时间问题。稀土产业链的构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大量的技术积累、人才储备和资本投入。这不是能一蹴而就的。报道中提到,美国寻求重建稀土供应链的努力甚至可以追溯到奥巴马政府时期,但十多年过去,成果寥寥,直到今天才拿出“25年首块”的样本。这本身就说明了其艰难程度。当前的政治周期也给这项长期任务带来了不确定性。文章指出,特朗普政府的任期所剩时间有限,指望在短短几年内实现整个产业的突破,无疑相当困难。而且,在美国政治极化严重的背景下,一项产业政策能否跨越政党轮替被持续推行,往往是个问号。如果下一届政府改变政策重点,前期投入很可能大打折扣。
第二是成本问题。这是市场经济下的铁律。中国稀土产业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全球最完整、最高效、成本最具优势的供应链体系。从矿山到磁体,各个环节的协同效应和规模效应使得中国稀土产品在价格上极具竞争力。美国新建的产业链,在缺乏产业基础、劳动力成本更高、环保标准可能更严苛的情况下,其产品的初始成本必然远高于中国产品。如果没有政府长期、大量的补贴和保护性政策,这些“美国制造”的稀土产品在开放的全球市场上将很难有生存空间。客户,尤其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是否会愿意为一份“政治正确”支付高昂的溢价,是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的。
![]()
第三是产业链完整性问题。稀土并非单一元素,而是17种金属元素的统称,它们的分离和提纯工艺极其复杂。制造一块高性能磁铁,需要依赖一条涵盖采矿、冶炼、分离、合金化、磁体制备等多个环节的完整链条。美国目前可能只是在某个环节取得了突破,但距离构建一个内循环、抗风险的完整产业链还相差甚远。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或薄弱,都会成为“卡脖子”的新节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