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社会救助工作更精准、更有温度?近年来,石嘴山市以一系列扎实举措,推动社会救助从“单一物质救助”向“物质+服务”综合救助转型,用“小试点”的创新实践,切实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
面对困难群众日益多元的服务需求,石嘴山市成立工作专班,构建起“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创新建立“1236”工作模式。通过“线上问卷+线下走访”相结合的方式,精准摸排群众需求,制定涵盖照护、生活、关爱等3大类32小项的服务指导清单。同时,整合民政、人社、残联等14个部门资源,建立“一门受理”协同机制,推动社会救助体系实现从“单一”到“综合”的转变。
在资源整合方面,石嘴山市在乡镇街道统一设立综合服务窗口,实行“一表受理、协同办理、分类转办”,将14个部门的43项救助事项整合办理,形成“前台受理、后台审批”的快速响应机制。此外,通过搭建社会救助信息平台、升级“12349”便民服务热线、推广“宁夏救助通”微信小程序等方式,实现救助服务“掌上办”。
截至目前,平台累计注册对象达2.6万人,服务便捷性显著提升。此外,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也为救助网络注入了新活力,大武口区“武帮您”爱心联盟完成“微心愿”137个,惠农区通过“网格员+志愿者+社工”联动机制走访215人次,开展照护服务30人次。
精准施策是提升群众满意度的关键。石嘴山市聚焦“一老一小一残一困”等重点群体,整合资金542万元,实施9个政府购买服务项目,惠及困难群众9000余人。各县区积极打造特色服务品牌:大武口区累计提供上门服务超3000人次,解决实际问题400余件,群众满意度超过97%;惠农区构建“物质+情感+健康”立体帮扶模式;平罗县为317名困境儿童建立档案并实施精准帮扶……此外,石嘴山市积极开展“慈善幸福家园”“慈爱小屋”、职业技能培训、法律援助等项目,累计惠及各类困难群众2万余人次。
为确保服务类社会救助的可持续性与公信力,石嘴山市制定了规范的政府购买服务流程与评估办法,构建市县乡村四级主动发现机制,重点关注有需求但缺乏申请能力的群众。同时,建立“事前评估、事中监管、事后回访”的全流程监管体系,依托信息化平台全程跟踪服务质量,持续提升社会救助的实效与温度。(记者 姚路路)
来源:宁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