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上海音乐学院主办、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承办的“中国传统音乐学科的历史与现状:主体性意义及多学科共生”学术活动近日如期召开。该活动汇聚来自全国多所音乐院校的老、中、青三代学者,围绕“学科主体性意义”“多学科共生互鉴”“挑战与机遇”三大议题进行了9场专题研讨。在回顾、传承与展望中,对中国传统音乐学科教学研究的理论沉淀与创新驱动展开了充分探讨。
![]()
8日上午,活动开幕式于小音乐厅举行。上音党委副书记、副院长汤隽杰,上音原院长、著名传统音乐理论家江明惇,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前所长、研究员张振涛,中国音乐学院副院长黄虎,山东艺术学院副院长彭丽,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项阳,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周青青,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音乐学院助理院长张伯瑜,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长李宏锋以及郭树荟、萧梅、刘红、蔡际洲、蒲方、赵冬梅、傅利民、沈云芳、王小龙等全国四十余名学者,和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社长张巍、上音音乐学系系主任伍维曦共同出席。
![]()
汤隽杰在致辞中回顾了上音在弘扬民族音乐与推动中国音乐学科建设方面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强调学科发展应立足本土实践、坚守文化根脉,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并借助新科技与多学科方法推动创新共生。同时,对《中国传统音乐经典文献集萃》系列丛书的学术价值给予高度评价,增强以文化自信推动中国传统音乐学科的持续发展。
![]()
开幕式由上音音乐学系副系主任冯长春主持。
![]()
江明惇指出,中国传统音乐研究既要“走向人民”,扎根社会实践,又要“走向世界”,拓展国际影响。他在发言中强调了中国音乐独特的审美与哲学精神构成区别于西方的重要文化根基,同时呼吁学界以开放姿态促进多学科融合,在全球对话中推动中国音乐的传承与创新。
![]()
伍维曦的发言提到中国音乐研究文献、器物、活态研究之间的互证问题,指出传统音乐学科的建立标志着中国音乐研究进入现代学科体系,并表示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将继续推动中国音乐理论研究的深化与创新。
![]()
张巍在新书启动环节介绍了《中国传统音乐经典文献集萃》(八卷本)系列丛书的出版工作,该丛书主编为上海音乐学院郭树荟教授,她长期以来的教研理念与学术眼光在其中凝聚,系统呈现了中国传统音乐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成果。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将以“上音百年”为契机隆重推出。
![]()
最后,郭树荟作“中国传统音乐学科的历史与现状:主体性意义及多学科共生”主旨发言,指出“主体性”是中国传统音乐学科立学之本,其根基在于学术思想的本位性、本土性与自主性。她回顾与展望了上音中国传统音乐学科史,从“三足鼎立”的教学体制与民族音乐“四大件”的形成,再到2011年首届“传统音乐教学与学科建设”会议以来学科发展的不断深化,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上音学派”音乐理论研究体系与教学机制;而在新的时代语境下,应以基础理论研究为强学之路,坚守学科核心,推动中国传统音乐学科的持续创新与发展。
本次活动汇聚上海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武汉音乐学院、山东艺术学院、天津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浙江音乐学院、华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等全国多所音乐院校的知名专家学者,围绕学科主体性建构、知识体系更新与理论自主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展现了当代中国传统音乐研究的理论关怀与学术前沿。与会者从文化自觉、制度演进、理论创新到曲种与区域研究、谱学与表演实践,以及跨学科与跨文化研究等多维度展开论述,既关注传统音乐的历史根基与本体特征,也积极探索新技术、跨学科与跨文化视野下的研究路径。多样的观点与方法交汇,呈现出中国传统音乐学科在守正与创新之间不断拓展的广阔学术空间。
![]()
![]()
![]()
活动期间,多位专家学者的精彩发言既呈现了学科建设的理论深度,又体现了教学与实践的时代活力,充分展现出中国传统音乐在当代语境中的传承创新与学术生长。
供稿:音乐学系
编辑:彭畅
审核:张卓
小音家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