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中外十大艺术院校空降奉贤,摩登田野“十景”抢先看→

0
分享至


摩登田野是由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联合奉贤区南桥镇共同打造的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示范项目,四年来持续以艺术与设计为媒介,推动乡村更新与文化振兴。今年,项目聚焦“艺术设计赋能乡村新质生产力”,围绕“共享、共生、共创”主题展开。

本届活动特别邀请法国南特大西洋设计学院、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日本大阪艺术大学、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上海交通大学、东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中外十所艺术院校共同参与“3×3×3田野魔方”板块的在地创作



本届艺术节特别设置“3×3×3田野魔方”板块——以“自然野趣·庭院风情·浪漫小岛”三大主题为核心命题,邀请院校团队深入田野现场,以艺术语言回应乡村的日常与未来。

院校方案展示


点位地图

经过专家评选,并由创作团队同在地乡村反复沟通,最终各单位优选方案进行深化落地。具体方案如下:

《铃兰》

法国南特大西洋设计学院


创作理念:高高草丛与铃兰呼应——这朵与法国春季传统相关的花象征喜悦与新生。作品中,丛生的绿草象征时间与自然循环。底部镜面延展空间,将草影与天光交织,营造虚实交融的幻境,折射出自然在人工环境中的顽强韧性。流动的光线赋予装置灵魂,使景观随视角变化而生动,展现植物诗意的双重性——脆弱与坚韧并存。

创作团队:

团队负责人:Maxence Lucas(南特大西洋设计学院中国工作室负责人)

团队成员:Mathis Gauguelat,Mael Verchain,Roman Allomert,Gildas Bouger,Laetitia Vigier,Carla Mallein-Gerin,Fabiana Bonilla,Paul Manni,Melinda Rautureau,Loenie Morin

《芦影·共生》

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


创作理念:《芦影共生》以奉贤珍稀鸟类震旦鸦雀及其赖以生存的芦苇湿地为灵感,通过竹筏与芦苇构建漂浮生态装置,重现濒危鸟类的栖息环境,呼吁公众关注湿地保护。作品融入互动机制,游客可划皮划艇为鸟类补给食物,并带走印有生态信息的纸袋,在互动的过程中参与一场生态关怀的行动。夜间,太阳能灯光柔和照亮竹筏与水面,光影与在地文化交织,形成一处人与自然共生的诗意地景。

创作团队:

团队负责人:Kit Wise教授(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团队成员:顾鑫(蒙纳士大学副教授)、陈玉昊

《风收2077》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创作理念:《风收2077》以江南稻作文化中的“谷风机”为原型,重构这一承载“扬谷去芜”智慧与“风调雨顺”祈愿的记忆符号。作品将置于江海村稻田间,以现代结构与光影语言唤醒传统农具的文化意象,在风的律动中再现稻作文明的精神脉络,构筑连接传统与未来、乡村与艺术的感知之桥。

创作团队:

团队负责人:汪建松(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长聘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研究所所长)

团队成员:于景、洪伟、薛准、盖丽婷、丁浩然、杨佳妮、唐果、龚晓涵、史依鹭、岳雅琪、易元淮、宿桐菲、李由、梅昊阳

《风舞·亭》

广州美术学院


创作理念:在广袤的田野中,《风舞·亭》悄然栖息。它以两只飞鸟展翅盘旋的瞬间为灵感,用两道镜像扭转的曲面,勾勒出风与翅膀的形态。

这不仅是一座雕塑,更是一个可进入的空间。当阳光穿过顶部的膜与绳网,光阴便在地面流淌成诗;当微风拂过,整个装置便成为与风共舞的载体。你可以在此静坐、穿行,感受艺术与自然的完美交融。

创作团队:

团队负责人:王铬(广州美术学院建筑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教授)

团队成员:韩如意(教师)、李瑞麟、吴育基、

古骥、李雨彤、葛宇昊、龚智轩、郭镒豪

《稷浪》

四川美术学院


创作理念:装置《稷浪》紧扣“自然野趣”主题,以传统谷物“稷”为文化内核,重塑田野间金色麦浪的壮美景象。运用天然竹材的柔韧特性,将其弯曲层叠构成海浪奔涌的浪体骨架,再现风过麦田时的流动韵律。在浪头处精心编织金色麦穗,形成卷起的浪花瞬间,定格丰收的动人姿态。装置伫立于田间,竹的温润质感与麦穗的饱满形态相映成趣。这不仅是一处大地景观,更是对农耕文明的生命礼赞,让观者在竹与麦的对话中,感受土地最原始而蓬勃的生命力。

创作团队:

团队负责人:魏婷(四川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

团队成员:岳阳(教师)、谢勋(教师)、

梁治华(教师)、王昕语、雷珍瑜、谢可宜、

董兆轩、陈静怡、庹跃馨、张睿哲、龙雨翾、

王潇涵、陈欣欣

《田野魔方》

西安美术学院


创作理念:本设计呈现位于“摩登田野”之中的幻化“魔方”。通过立方体的八个单元体量的不同方向的摆放,使作品内部与外部空间相互渗透,构成人们可循势进入和视线穿透的连贯空间序列。互成角度的镜面金属材料不仅可反复反射日光和周遭语境元素,还可映射作品内部光照面的光辉。内与外、空间嵌套、光线映射共同营造多元的和可感知的璀璨魔方。

创作团队:

团队负责人:王娟(西安美术学院建筑环境艺术系主任、教授)

团队成员:朱羿郎(教师)、韩庚辰、郭钊辰

《潮与巢》

上海交通大学


创作理念:《潮与巢》以木材堆叠构筑,形成如潮水回涌般环抱成圆巢的形态,底部铺以白石,呈枯山水式波纹,象征情感的涟漪与呼吸。作品融合候鸟、潮汐与巢穴的意象,表现爱情从相遇的心潮涌动到共栖的安定。以自然质朴的材质传达年轻人温柔而独立的爱情观——在聚散的潮汐中,依然愿意共筑一方栖所。

创作团队:

团队负责人:张海翱(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实践院院长、建筑系副教授)

孙昊德(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建筑学系副教授)

团队成员:彭迪

《稻语》

东华大学


创作理念:装置以稻花为原型,将“稻粒”的有机形态抽象为不锈钢与膜布构成的轻盈花穗,象征土地的丰盈与生生不息。装置分为生态种植与声乐两类单元:前者形成可生长的垂直稻田,植物随季节与结构共生;后者在风雨作用下发声,化为田野的低语。作品以生态互动为核心,让自然与人共同演绎“乡村的呼吸”,在光影流转间呈现工业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创作团队:

团队负责人:刘晓东(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教授)

团队成员:沈米琦、张梦洁、马江言、王宣竹、彭湘斌、李俊杰

《在地碳盒计划》

华东理工大学


创作理念:《在地碳盒计划》从乡村田野的自然现场出发,以可参与的装置为媒介,将碳含量与生态循环转化为可感知的空间表达,把环保转化为乡村中可共建、可体验的生态日常。装置提取晒架这种在地结构原型,用木材与半透明亚克力构建方盒单元,不同尺度的方盒象征植物的碳含量与生命能量差异。项目以绿色发展为核心,探索乡村生态教育与公众参与的结合,让可持续的理念在田野间以更温和、可见的方式生长。

创作团队:

团队负责人:汪军(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院长、教授)

团队成员:林轶南(教师)、吴悠然、张子钊、张文龙

《织野系列》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


创作理念:《织野系列》是一次根植于田野的公共艺术实践,以本地奉贤土布为灵感,将其独特的经纬组织进行像素化转译,为江海村农闲时期的蔬菜大棚披上一件绿色的织艺外衣。这抹鲜活的绿,既是对田野生命的呼应,亦是对生态理念的现代诠释。设计以“包裹”为手法,通过艺术的“隐藏”,引导人们重新“看见”乡村的潜在价值,构筑起一个促进社群交流、激发乡村活力的共生空间。

创作团队:

团队负责人:葛天卿(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讲师)

团队成员:韩章苓、刘亭、杨玲、陈瑜玉、吴越剑

《“摩登田野·乡遇未来”系列灯光秀》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



创作理念:2025“摩登田野·乡遇未来”系列灯光秀,融合传统与未来、科技与艺术,从大众离不开的“衣、食、住、行”四大主题提炼视觉要素,面向未来,展现东西方文化中共同的生活之美和美好向往。

创作团队:

团队负责人:孔荀(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副教授)

团队成员:朱佳席、丁嘉浩、吕炳旭、余珩


从稻田到庭院再到“浪漫小岛”,各大院校的设计作品正在南桥镇江海村陆续落地,在这场由土地生发的创意活动中,艺术不再是外来景观,而成为乡村生命力的另一种生长方式。

特约通讯员:顾梅丹(南桥镇)

编辑:陆嘉俊

• end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上海奉贤 incentive-icons
上海奉贤
奉贤区融媒体中心官方网易号
39034文章数 10705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