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有一对双胞胎医生,哥哥在手术刀之外玩转脱口秀,弟弟用AI破解胰腺癌早筛难题。
这对医学领域的"跨界玩家",用“科技创新+科学普及”双线发力,让严肃医学成功破圈。
撰文 | 凌骏
![]()
上海医疗界有一对身高一米九的双胞胎医生。他们同为美国哈佛医学院—第二军医大学联合培养的医学博士,毕业后均进入上海顶尖三甲医院,在各自专业领域深耕。
哥哥曹鹏,是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长征医院)脊柱外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曾获全国骨科“金手奖”一等奖,凭着生动幽默的科普内容圈粉无数。长征医院脊柱外科是我国顶尖的脊柱疾病诊疗中心,临床救治率达到全球一流水平。
弟弟曹凯,没有选择拿起手术刀。作为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长海医院)放射诊断科副主任医师,2023年他以第一作者的身份,运用AI技术突破了癌王“胰腺癌”早筛难的困境,在国际医学顶刊《自然·医学》上发表了相关研究成果。
两人看似医学侧重不同,却用“科技创新+科学普及”的协作走出了一条医学普惠的道路,在诊室和手术台之外发光发热。
![]()
哥哥曹鹏:兼顾临床与医学科普
曹鹏性格严肃,刚接触他的人,很难将他与生动幽默的科普博主身份联系起来。但如今,他运营的科普视频号“曹鹏脊时间”已在上海市医务人员科普影响力排行榜名列前茅。
2022年,他拿下《健康脱口秀·第一季》总冠军,主办方上海市卫健委健康促进处的相关负责人形容道:“曹鹏外形高大周正,表情看着挺严肃,一上台却满是‘反差萌’。”
这份严肃,和他的职业密切相关——他是一名与神经打交道的脊柱外科医生。
“中国第一台颈椎手术就在长征医院开展,这里是学科人才培养的摇篮。”曹鹏说。长征脊柱外科的发展,靠的不是口号,而是对疾病理解、手术技巧年复一年的沉淀,没有捷径。
职业生涯前10年,曹鹏就在这样高强度、快节奏、容不得丝毫马虎的环境中度过。从住院医师成长为主任医师,他临床、科研两手抓,拿下多项国家和上海市科研基金项目,还在多个机构担任学术职位,一路稳步“打怪升级”。
但久而久之,曹鹏开始思考:除了诊室和手术台,作为医生自己还能做些什么?
“医学存在巨大信息鸿沟,医生们通过大量临床实践和科研积累的海量知识、文献,对很多患者来说就是‘天书’。”曹鹏坦言。每天面对门诊里的重复性提问,看着网上层出不穷的伪医学信息,他决心开启第二事业——医学科普,做医学信息的“翻译者”。
在他看来,信息爆炸的时代,科普不缺内容,关键是如何在守住医疗专业性的同时,让严肃内容变得通俗生动,让公众看得进去、真正获益。
2021年,曹鹏报名参加《健康脱口秀》。那年他完成了近400台脊柱外科手术,平均每天至少1台,还要兼顾出诊、教学、科研任务。但只要有空,他就琢磨、打磨讲稿,旧稿反复修改,次数早已数不清。
![]()
曹鹏参加《健康脱口秀》
曹鹏坚信,科普不是闭门造车,更不是医生的自娱自乐。同年4月,他创建“曹鹏脊时间”视频号,借鉴脱口秀的创作理念,像“开放麦”一样反复实践,从公众的真实反馈中打磨脚本,明确保留与修改的内容。
很快,“曹鹏脊时间”收获了大批关注者,视频转发量常达10万+。
《骨科医生告诉你,这7个动作绝对不能做》里,他插入轻松的日常生活素材,教大家关注颈椎健康;《自测颈椎病3》则以10秒钟“自测小游戏”切入,吸引观众关注,提醒颈椎异常要及时就医。
科普的价值,也悄然反馈到了临床工作中。有一次,一位外地患者来到曹鹏的诊室,他还没完全交代完医嘱,患者就抢答出视频号《保守治疗有效排行榜》里的内容:4周无改善或出现进行性肌无力,要立即复诊。
俩人会心一笑,曹鹏瞬间明白:“科普不是医生的单方面喊话,而是把‘共同语言’提前装进彼此心里。”
弟弟曹凯:推动完善胰腺癌早期诊断
当曹鹏在医学科普领域崭露头角时,弟弟曹凯也在学术研究上取得突破。
2023年,国际医学顶刊《自然·医学》在线发布中国科学家的重磅成果:团队通过自主研发的人工智能(AI)模型,结合传统平扫CT,实现了对“癌中之王”胰腺癌早期病变的精准识别。
曹凯正是这项研究的第一共同作者。
十多年前,当曹凯还是一名医学生时,他的一位老师确诊了晚期胰腺癌。事后他翻阅老师的体检资料,发现在确诊前10个月的胸部体检平扫CT中,藏着胰腺癌的癌变迹象。但这种差异极其微小,若不是提前关联胰腺癌,几乎无人能察觉异常。
作为一名医学影像专业的医生,如何在早期识别更多癌症患者、为临床治疗争取关键时间窗口,自此成为曹凯长期攻关的目标。直到遇见医学AI领域的专家,双方通过跨学科合作,成功开发出胰腺癌检测模型PANDA。
PANDA的问世获得国际学界广泛认可,《自然·医学》评价其为“极具前途的癌症筛查方法”,并指出“医疗影像AI的黄金时代已准备就绪”。
如今,这项技术已投入临床应用,不少此前漏诊的胰腺癌患者得以确诊,一个个家庭的命运也因此改写。但曹凯仍觉得不够:“许多专业术语患者根本看不懂,但我们的服务对象恰恰是他们。”
![]()
曹凯做客央视4套《健康中国》栏目
于是,PANDA模型成了兄弟俩携手科普的起点。为推广这一技术,他们打造了三分钟科普视频《胰转万年》。凭借多年医学科普积累的经验,曹鹏从背景音乐、创意形式到内容文本,给了弟弟诸多指导建议。
“那段时间,我们白天上班,晚上等家人休息后就开线上会议,一遍遍完善文本、音乐、节奏。”曹凯回忆,3个月里,他们一帧一帧反复推敲,一版一版打磨修改,才最终定稿。
在兄弟俩的合力打造下,《胰转万年》先后斩获上海市、全军、全国科普讲解大赛一等奖。
作为视频主角,曹凯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完整还原了AI结合影像诊断胰腺癌的原理,他在视频中说道:“我是一名影像科医生,你可能看不见我们,但让胰腺癌被看见,让关爱来得更早些,我们一直在努力。”
除了胰腺癌诊断,曹凯还发现了更多科普需求:“理论上放射科医生不用直面患者,但我们常被追问‘做过假体植入还能做核磁共振吗’‘备孕期做X光检查有危险吗’。”
“这种情况下,现场时间有限,简单的‘官方回答’往往解决不了患者的真实疑惑。”曹凯说,通过医学科普,能让医学知识在诊室外提前广泛、有效地传递,这一过程也能锻炼医生的沟通能力,让他们真正共情患者需求。
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相辅相成
如今,哥哥曹鹏仍保持着科普视频号的高频更新。
门诊日、手术日之外,他会翻阅主流学科期刊的最新医学进展,筛选出公众应当知晓的有价值信息进行二次加工普及,坚持一周双更。
以《胰转万年》的成功合作为起点,曹鹏向“医学界”表示,他和曹凯计划将“科技创新+科学普及”的模式打造成可复制的“范本”:未来既会持续产出优质、有价值的医学科普内容,也会把这套模板赋能给更多医生和团队。
在专业领域,影像学与外科学本就“亲如手足”。目前,兄弟俩正合作推进一项大型临床研究,希望借助AI赋能影像诊断,让脊柱疾病的筛查更可及、更精准。
弟弟曹凯表示,人工智能浪潮下,放射科因数字化程度深,更容易率先受到冲击,迎来深刻变革。
因此他提出两点主张:“一方面,我们必须持续迭代创新。随着数据量不断积累,稳步提升研究质量与AI模型的性能、适用范围,让过去难以兼顾的‘可及性’‘高质量’‘低成本’,在医疗领域成为现实。”
“另一方面,技术革新只是开端。公众需要了解这些变革的内涵,以及对他们而言意味着什么,这正是我们投身科普的初衷。再先进的技术,若无法被公众知晓和理解,便难以发挥应有的社会价值。”
曹鹏同样认为,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应该相辅相成。像弟弟曹凯这样的“科研型临床医生”,其前沿技术突破为科普提供了扎实的内容基础。
而科普工作的开展,又反哺了技术成果的传播与应用。这种良性互动不仅提升了医疗创新的整体效能,也推动了医学知识的普及与共享。
“严格来说,我们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科普医生’,而是基于各自专业实现能力的深度交叉与转化,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协同效应。”曹鹏表示,这种建立在专业分工基础上的深度协作,能确保前沿技术迅速被公众理解接纳,最终实现技术的普惠。
来源:医学界
校对:蔡 菜
运营:王奥雅
责编:汪 航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