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蜀文明的演进脉络与当代启示
——基于《华阳国志》的再思考
李后强
今日(2025年11月11日),中国地方志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论坛《华阳国志》与古蜀文化分论坛在成都崇州市召开。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成都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李后强应邀在论坛作主旨讲演,“方志四川”现刊载该文,以飨读者。
![]()
李后强在“中国地方志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论坛”——《华阳国志》与古蜀文化分论坛做主旨演讲
在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胜利召开、“十四五”规划圆满收官、“十五五”规划即将启航的重要历史节点,非常荣幸受邀参加“中国地方志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论坛”——《华阳国志》与古蜀文化分论坛,并作为嘉宾发言。
在此,我谨向主办方的盛情邀请致以诚挚谢意,对崇州市聘任我为《华阳国志》研究顾问深表敬意与感激。这聘书不仅是一份沉甸甸的荣誉,更是新时代赋予我们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使命担当。
按照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关于“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植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顺应信息技术发展潮流,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扎实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战略部署,我们要以更高质量的社科研究和地方志工作,推动古蜀文明探源探索工程向纵深发展。
从《华阳国志》看古蜀文明演进
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从宝墩遗址的城垣初现,到三星堆青铜文明的震撼问世;从金沙太阳神鸟的永恒旋转,到十二桥古城的文明曙光;从蚕丛纵目的神秘传说,到杜宇化鹃的浪漫史诗——古蜀文明以其独特而深邃的文化基因,在中华文明的宏大叙事中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要系统完整地追溯这段文明演进的壮丽图景,一部成书于公元4世纪、被誉为“方志之祖”的典籍,为我们提供了不可替代的文献基石——这便是东晋史学家常璩所著的《华阳国志》。
![]()
《华阳国志》(图源:成都方志)
这部十二卷本、十一万字的鸿篇巨制,以今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及陕西南部、甘肃东南部等“华阳黑水之间”为地理范围的广袤地域为经纬,系统记述了从远古传说至东晋永和三年(347年)的千年历史。作为我国现存最早、体例最完备的地方志著作,《华阳国志》不仅被近代思想家梁启超誉为“方志之祖”,更因其跨越时空的文化价值被学界尊为“方志之王”。常璩作为蜀郡江原(今成都崇州)人,以亲历者的视角,将官方档案、民间传说与个人见闻熔铸一炉,成就了这部穿越千年的史志经典。他亲历成汉政权兴亡的历史变迁,归顺东晋后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史家情怀,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文明密码。
在《华阳国志》的宏阔视野中,古蜀文明的演进脉络清晰可辨。它并非凭空出现的文明孤岛,而是根植于巴山蜀水的沃土,在漫长岁月中不断积淀与融合。正如《蜀志》开篇所言:“蜀之为国,肇于人皇,与巴同囿”,虽带有神话色彩,却揭示了古蜀文明起源的悠久。书中记载的“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与三星堆遗址出土的纵目青铜面具形成惊人互证。这种超越时空的文化共鸣,不仅是艺术风格的巧合,更是历史记忆的深层回响。常璩笔下的蚕丛氏“教民蚕桑”,开启了蜀地农耕文明的新纪元,与考古发现的古蜀丝绸残片共同印证了“锦江春色来天地”的悠久传统。
![]()
纵目青铜面具(图源:央视新闻)
从鱼凫时代的渔猎文明到杜宇时期的农耕转型,从开明王朝的礼制构建到成都平原的政治中心确立,《华阳国志》以凝练的笔触勾勒出古蜀文明从部落联盟走向早期国家形态的清晰轨迹。尤为珍贵的是,这部典籍不仅聚焦王侯将相,更关注地方社会与普通民众。书中对都江堰水利工程的记述,不仅肯定了李冰“穿二江于成都之中”的伟大功绩,更揭示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深远影响,使成都平原真正成为“天府之国”的典范。这些记载,为我们理解古蜀文明的经济基础、社会组织与生存智慧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方志之祖”给我们的深刻启示
在新时代背景下,重新审视这部典籍,深入思考古蜀文明的演进脉络,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创新具有深刻提醒——
它告诉我们“根”的力量。古蜀文明独特而灿烂,是中华文明大树上一条强健的枝干,认识它,能让我们今天的文化自信,根基更深,底气更足;
它昭示着“和”的智慧。都江堰的智慧在于“顺水之情,因地之宜”,这启示我们,高质量发展必须是绿色发展,人与自然必须是和谐共生;
它彰显着“通”的格局。古蜀从不封闭,它通过神奇的丝路,连接着广阔的世界,这提醒我们,唯有开放包容,才能永葆生机;
它展现了“用”的担当。华阳国志馆在崇州落成,正是让古籍“活”起来的生动实践。它让方志从书架走向社会,成为文旅融合、教育后代的新平台。
![]()
![]()
![]()
华阳国志馆(图源:成都方志)
抚今追昔,古蜀文明还给我们更为现实的启示——
第一,它启示我们要坚持学者本性良心,有骨气有志气,要做真学问、大学问。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学术追求,回答时代之问、中国之问、四川之问,解决基础性、根本性、关键性、现实性问题,不能无病呻吟,为名利写文章、职称立项目。要真正推动社会进步、文明发展。
第二,启示我们尊重历史的连续性与多样性,坚定文化自信。古蜀文明并非中原文明的简单附庸,而是在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中独立发展起来的独特文明体系。它有自己独特的信仰体系(如太阳神崇拜、神树崇拜)、艺术风格(如青铜神树、金杖)、政治制度(如“鱼凫”“杜宇”等王号)和社会组织。
![]()
一号青铜神树(图源:三星堆博物馆)
《华阳国志》的珍贵之处,正在于它没有以中原正统的视角去贬低或忽略这种差异,而是以客观、包容的态度记录了这片土地上的独特文明。这种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史学精神,正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真实写照。
今天,我们讲文化自信,不仅包括对中原主流文化的自信,也包括对巴蜀、吴越、荆楚、西域等各区域文化的自信。古蜀文明的辉煌成就,是中华文明宝库中不可或缺的瑰宝,它提醒我们,中华文明的根脉深广,源远流长,我们应以更加开放和自豪的心态,去发掘、传承和弘扬。
第三,启示我们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古蜀先民在成都平原这片沃土上,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其根本在于对自然规律的深刻认识与巧妙利用。都江堰工程便是典范。《华阳国志》记载李冰“壅江作堋”,“穿郫江、检江”,“灌溉三郡,开稻田”,实现了“水旱从人”。这不仅是伟大的水利工程,更是“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生动实践。它不以征服自然为目标,而是通过顺应水势、因势利导,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种生态智慧,在今天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生态环境恶化等挑战,古蜀先民的治水智慧,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镜鉴。它启示我们,发展经济必须尊重自然、保护生态,走绿色、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
都江堰景区(图源:青城山都江堰)
第四,启示我们坚持开放包容与交流互鉴,推动文明创新。古蜀文明虽然地处西南,但绝非闭关自守。《华阳国志》的记载与考古发现共同证明,古蜀文明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始终与外界保持着交流。
三星堆、金沙遗址出土的海贝、象牙,表明其贸易网络可能远达印度洋;青铜器的铸造技术,与中原商周文化有相似之处;而金杖、权杖等器物,则可能受到西亚、北非文明的影响。这种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特质,正是古蜀文明能够繁荣发展的关键。
常璩本人,作为一位史学家,其著述也体现了开放包容的视野。他不仅记录巴蜀,也关注南中、汉中,将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纳入同一部志书。这种开放包容的精神,对于今天的文化建设至关重要。在全球化时代,我们更应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在交流互鉴中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
华阳国志馆常璩半身像(图源:成都方志)
第五,启示我们发挥地方志“存史、资治、教化”的功能,服务当代社会发展。《华阳国志》作为“方志之祖”,其价值不仅在于“存史”,更在于“资治”与“教化”。它为后世治理地方提供了历史借鉴,为民众了解乡土、涵养家国情怀提供了精神滋养。今天,我们欣喜地看到,华阳国志馆在崇州落成开馆。这座占地2300平方米的文化新地标,以“文启天府·志载千年”为主题,运用数字化展陈、沉浸式互动等现代科技手段,让千年典籍“活”了起来。
这不仅是对常璩这位“方志鼻祖、蜀史巨擘”的崇高致敬,更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实践。它将《华阳国志》从尘封的书卷中请出来,变成可感、可触、可体验的文化空间,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古蜀文明研究中心和文旅融合新地标。这启示我们,地方志工作不应局限于编书修志,更应主动融入时代,服务大局,成为增强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推动文旅融合的重要力量。
![]()
馆内景观(图源:成都方志)
古蜀文明的演进脉络,是一条从蒙昧走向开化、从分散走向统一、从封闭走向开放的文明长河。《华阳国志》作为这条长河上的一座灯塔,为我们照亮了前行的方向。它告诉我们,一个民族的文明,既要有深厚的根基,也要有开放的胸怀;既要尊重传统,也要勇于创新。文明因多样而丰富,自信缘深厚而坚定;生态与发展的天平,关乎文明的命脉;开放则生,封闭则衰;文脉的传承,贵在活化与创新。《华阳国志》真是深邃而悠远,价值不可估量。
结语
崇州,古称“蜀中之蜀”,是古蜀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也是常璩精神的原乡。在常璩的故乡崇州,我们共同见证《华阳国志》研究顾问的聘任,共同探讨古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意义非凡。在这里设立华阳国志馆,研究《华阳国志》,弘扬常璩精神,可谓天时、地利、人和兼具。
未来,我们应以华阳国志馆为平台,将其打造成为全国《华阳国志》研究的高地、方志文化宣传的阵地、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和古蜀文明研究的中心。我们应设立“常璩与方志文化研究中心”,推出高质量研究成果;创设“常璩方志奖”,激励后学;开发系列文化讲座、研学课程,让青少年从小接触乡土历史;运用VR、AR等数字技术,建设“智慧方志馆”,让千年文献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机;并加强与街子古镇、都江堰、青城山等周边景区的联动,打造精品文旅线路。
常璩以一支笔,写就了千年史。今天,我们接过这支笔,不仅要续写历史,更要书写未来。让我们以《华阳国志》为镜,深入挖掘古蜀文明的丰富内涵,从中汲取智慧与力量,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自信、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贡献我们史志工作者的全部光和热!
![]()
作者简介:李后强,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成都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来源:成都方志
作者:李后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