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金融领域出现了一个令人始料未及的现象:银行,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涌入房地产市场,成为手握海量房产的“超级房东”。
![]()
第一、 银行柜台变售楼处:挂牌量触目惊心
想象一下,当你打开知名的资产交易平台,映入眼帘的并非琳琅满目的商品,而是密密麻麻的房产信息,而卖家一栏赫然标注着各大银行的名字——这已成为2025年不容忽视的现实。
数据令人震惊:仅四川农信系统一家,自去年11月以来,其挂牌出售的房产标的数量就达到了惊人的24821个。辽宁农信系统紧随其后,挂牌量高达11369个,贵州农信系统9539个,吉林农信系统2374个。这还仅仅是“农信系”的部分代表。
再看商业银行:吉林银行挂牌2099个房产标的,天津银行1227个,中原银行、温州银行、大连银行等也各挂出数百套。连素以稳健著称的四大行之一——中国农业银行,也赫然出现在直销房产的名单中。兰州农商银行更是动作频频,今年已在京东资产平台累计挂牌700个房产标的,仅2025年就上架了630个。
这些数字并非简单的房源套数,因为其中不乏打包出售的大宗标的。例如,兰州农商行近期挂牌的一个位于天水市的标的,就一次性包含了471套商业用房,起拍总价高达5.5亿元,单套平均价约117万元。银行批量处置房产的力度与规模,已堪比中等规模的房地产开发商。
![]()
第二、 断供潮汹涌:银行被迫接盘成房东
银行大规模甩卖房产,绝非主动进军地产界,其背后是日益汹涌的贷款断供潮。
2025年1-9月的官方数据显示,全国新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5.5%,销售额降幅持续扩大。楼市的持续低迷,直接导致越来越多的借款主体——无论是个人购房者,还是将房产作为抵押物获取经营贷款的企业和个人——难以按时偿还贷款。
其中,以房产为抵押物的企业经营贷问题尤为突出。企业借款规模通常巨大,一旦经营困难或抵押房产贬值,极易引发大规模违约。当借款人无力还款,银行依据合同申请法院强制执行,最终这些作为抵押品的房产便通过法律途径被银行收回。
一个典型案例是,早在2022年,兰州农商行就因开发商智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无力偿还4.6亿元贷款本息及违约金,通过法院强制执行,获得了后者开发的沈抚新区育才壹品小区未售出的250多套住宅和十几套商铺。这类案例在楼市下行期正加速累积。
![]()
第三、 处置之道变迁:从甩卖债权到亲自下场
面对不断攀升的抵债房产,银行的处置策略也在悄然发生重大转变。
过去,银行处理不良贷款及抵押房产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将债权折价出售给专门的不良资产管理公司(AMC)。这种方式虽然快捷,但损失巨大——一笔100万元的贷款债权,可能只能收回三、四十万元。二是依赖司法拍卖(法拍)。法院主导,银行被动等待结果。
然而,当需要处置的房产数量激增,传统方式弊端凸显:批量甩卖债权损失惨重;法拍流程相对漫长,且对银行来说协调成本不低。于是,银行直接下场卖房的模式变得经济可行:
效率提升: 银行凭借法院的强制执行裁定书,先将成批的抵债房产直接过户到自己名下,再以银行自身的名义统一挂牌销售。成立专门部门集中处理此类资产,边际成本显著下降。
风险降低,促进成交: 与充满不确定性的法拍房相比(可能涉及难以清退的租户、居住权纠纷等“隐形炸弹”),银行在接收这些房产前,其自身的风控体系会进行初步筛选,剔除问题过于复杂的标的。银行直销的房产,虽然来源也是强制执行,但产权相对更清晰,银行作为大型金融机构的背书,也极大增强了购房者的信心——万一出现问题,购房者至少有一个明确、有实力的追责对象(银行)。这显著降低了购买风险,有利于更快成交变现,用以冲抵银行的不良贷款损失。
![]()
第四、 警惕“房东集团”风险:滞销库存与金融隐患
银行大规模变身“房东”并直接售房,虽属应对危机的无奈之举,但其中蕴含的风险链条不容忽视。
最直接的挑战在于:如果楼市持续深度低迷,银行手中这些急于变现的房产库存,很可能面临滞销困境。当银行回收的抵债房产数量远超市场消化能力,大量房产积压在银行资产负债表上,就将形成一个不断膨胀的“房东集团”。
这绝非简单的角色错位,而是可能引爆多重风险的导火索:
坏账覆盖压力:房产无法及时变现,意味着银行无法有效回收贷款本息,坏账窟窿难以填补。
资金链紧绷:巨额不良资产长期占用银行宝贵的信贷资源,可能导致银行流动性紧张,甚至影响其正常的信贷投放能力。
波及实体经济:银行信贷能力受限,最终会传导至实体经济,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和个人的融资渠道可能进一步收窄,形成恶性循环。
区域性风险:从报道看,农信系统及部分地方银行是处置大户,其业务往往深耕本地。大量本地房产被迫集中抛售,可能加剧特定区域市场的价格下行压力。
银行体系的这种“房东化”趋势,本质上是房地产市场深度调整期风险向金融体系传导、金融机构被动承压的无奈写照,是一个需要高度警惕的潜在系统性风险信号。
![]()
结语
当银行窗口开始发放房产宣传单页,当资产交易平台被银行房源刷屏,这绝非行业创新,而是市场发出的强烈预警。2.4万套农信房产挂牌背后,是楼市寒流下断供激增的残酷现实,更是金融体系在风险漩涡中奋力自救的侧影。
银行从资金的守护者到房产的抛售者,角色转换间,折射的是经济肌体的隐痛。对普通人而言,这警示我们审慎评估自身债务杠杆,捂紧钱袋子;对市场而言,则亟需更多稳定预期的政策合力,防止“房东集团”的雪球越滚越大,最终压垮复苏的希望。毕竟,当银行都开始为房子发愁时,整个市场的信心基石,已然需要更坚实的支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