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银行直供房”成地产圈热词。正如字面意思,银行由“金主”变“中介”,直接把房卖给你,没有其他中间商。
例如:一套市场估价约200万元的房产,最近在第三方拍卖平台上以150万元成交,购买者并非从普通房东手中购得,而是直接与银行完成了交易。
这位客户购买的不是普通二手房,而是近期增加的“银行直供房”。包括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等多家大型银行,以及一些中小银行通过阿里资产、京东等第三方平台大量直接销售房产,部分银行在售房产标的已超过千套。
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近期银行“直售房产”之所以备受关注,一是规模突然增加了,当然主要还是中小银行,特别是农商行;二是在互联网+渗透的情况下,银行开始重视从“To B”到“To B和To C”并重。
这些被业内称为“银行直供房”的房源,实际上大多来自不良贷款处置。现今楼市下行,当企业或个人借款人无力还贷时,银行便通过债权剥离取得完整产权。而堆在银行手里的房子多了自然需要处理,随后银行就以“房东”身份直接出售或出租房源。
当然,这并非是件新鲜事,银行一直有在开展这项业务,它属于不良资产处置中的一种形式,只不过近期数量较多,热度也就涨起来了。业内人士透露,银行加速处置房产,主要是为了提升债权回收率。在房地产市场调整期,这种直售模式正在成为银行快速盘活资产的新选择。
那么,具体挂牌数量有多少?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哪些?银行下场是否会影响市场?银行直售房优缺点有哪些?大家对于这背后的疑问并不少。
![]()
在阿里资产平台的“银行清仓”栏目中,我们发现多家银行正直接挂牌销售房产。
![]()
△ 阿里资产平台的“银行清仓”栏目
梳理多家主流资产交易平台我们可以看到,包括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兰州银行、吉林农商行、兰州农商行等均在开展房产直售业务。相比而言,大型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直售房产的数量较少,而城商行、农商行、农信社等机构的直售规模较大。
![]()
![]()
△部分银行专场推荐截图
其中,四川农信系统的挂牌规模尤为引人注目。据第一财经不完全统计,在京东、阿里资产交易平台上,2024年上半年以来,四川农信系统出售的房产标的数量超过25000个(未去重,下同),堪比中型开发商。
辽宁农信系统累计挂牌直售的房产标则有11000个。
此外,京东资产平台数据显示,2024年兰州银行挂牌直售房产标的为1130个,2025年增至1779个;吉林银行挂牌出售的房产超过2000个,天津银行接近1300个。
![]()
△一住宅银行直售详情截图
![]()
关于银行加速直售房产的现象,其实可以归纳为两方面的因素驱动。
一方面,银行旨在“提升债权回收率”。一位农商行贷后管理人员透露,传统处置路径从贷款违约到最终完成房产销售通常需耗时两年以上,而当前市场环境下周期可能进一步拉长。
相比之下,直接销售房产能有效加快资金回收。
目前多数银行采取双轨策略:部分资产沿用传统方式快速销账,另一部分则通过直售提升整体债权回收率。
开源证券研报显示,中报上市银行按揭不良整体上行,部分银行上升幅度超20bp,但由于按揭抵押品充足,同时利率调降亦大幅缓解居民端还款压力,降低了房贷客户违约概率。故当前按揭不良率绝对水平在各类零售贷款中仍最低,其风险仍处可控区间。
另一方面,法拍市场遇冷促使银行转向直接处置。例如:克而瑞研报显示,2025年6月,受季节性因素影响,法拍房供应规模3.2万套,创年内新高,但仅成交3215套,流拍率居高不下。一名银行业内人士对媒体表示,在法拍不奏效的情况下,银行会选择实物抵债,办理完产权过户后,再择机出售房产。
那么,银行下场卖房对房地产市场影响大吗?先说结论,对整体房地产市场的实质影响可以说微乎其微。
从风险看,尽管部分银行按揭不良率有所上行,但房贷资产在银行各类贷款中仍最为优质稳定,尚未引发系统性风险;从供给量看,此类房源规模有限,银行直供房只是市场中的一小部分;从定价逻辑看,银行作为持有方,在回收部分本金后,出于资产保全和遵守宏观政策的需要,并无动力通过“打价格战”大规模抛售,从而避免对市场形成二次冲击。因此,银行直供房仅是市场调整期的一个特殊现象,尚不足以撼动整体市场。
![]()
有一说一,与普通二手房及法拍房相比,这类“银行直供房”正以其独特优势形成差异化市场。
调研发现,这类房产普遍具有显著价格优势。
以兰州农商行在9月底拍卖的兰州市城关区铁路东村街道某小区房产为例,该125平方米的抵债房产获拍价为151万元。
某第三方中介信息显示,该小区同面积段户型的挂牌价在180万元至220万元不等。上述网点负责人对媒体表示,为加速资产变现,银行直供房源通常以低于市场的价格成交。
由于当前房产销售周期普遍较长,而银行又需在规定期限内完成资产处置,因此定价策略上往往采取低价促销。
部分房源若经历多次流拍,还会在每次流拍后进一步下调价格,以提升成交可能性。
除了直接出售,部分银行还尝试通过租赁方式盘活资产。
例如,中国银行佛山分行将于11月10日拍卖禅城区一套住宅的租赁权,起拍价861元/月,租期一年。此外,该行同时上架多笔租赁拍卖。
在交易安全方面,多位业内人士指出,与法拍房可能存在的纠纷风险不同,银行直供房产权清晰,交易对手直接为银行,有效规避了民间借贷、长期租约等潜在隐患。
在法拍市场遇冷的背景下,银行直供房以其产权清晰、价格低廉的优势正在重塑房产处置格局。
随着银行加速处置这些房产,整个市场的价格体系可能面临重构,同时也为部分刚需购房者提供了“捡漏”机会。
不过,尽管银行直供房价格诱人且产权清晰,但其背后隐藏着不容忽视的问题。
首先,房产本身可能存在“硬伤”,如楼龄老旧、位置偏远或存在物业费、维修基金长期欠缴的情况。其次,存在“清房”风险,个别房源可能标明“不交吉”,意味着购得房产后,可能面临原住户或租客拒不搬离的棘手局面。再者,交易流程并不省心,多数要求全款支付,且需自行核实所有潜在问题,对购房者的资金实力和调查能力要求较高。最后,这类房产未来转手时流动性较差,升值空间也可能受限。说起来,“坑”也不少。
因此,“捡漏”之余务必审慎评估这些潜在风险。
*本文综合自:界面新闻,第一财经,经济观察报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