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11900家企业破产,默茨急了,连续3次对华发难,中方态度坚决
先把话摆上来,中国没主动招惹德国,中德的路子一直是互补,制造对制造,市场对市场,技术对配套,现在德国经济自己遇阻,口径变硬,对外释放信号更密,落点又多在经贸和台湾议题,听起来像强势,落地更像把内部难题往外投射,拳头打出去,疼在手背和指节。
过去这几个月的动作,德国外长在台湾表述上踩了线,原定访华行程取消,之后又主动来电想恢复沟通,还强调一中原则是政治基础,表态对路,行为容易超出边界,事件一次次累积,信任感就往下掉。
蔡英文卸任后被邀去德国开会,德联邦议长要到场,主办方挂着官方身份,这不是纯粹的民间活动,台湾问题的敏感度德方非常清楚,一边要照顾岛内与美国的关注,一边又想把与中方的通道留住,姿态摆得很细,风险点也一起上桌。
默茨这边起初更偏务实,后来在公开场合提对华加征关税,用保护本国企业作理由,还设了专家委员会定期评估对华安全风险,话题从安全切到贸易,贸易再反过来绑安全,稀土被端上谈判台,当作筹码和工具,这条线越拉越紧。
连起来看就是一个画面,国内经济压力摆着,结构调整要花时间,谁来承担成本是个难题,对外关系容易被拿来做抓手,政策信号快,舆论也跟得上,内部没理顺的账,先从可动的那头动起。
数字摆在那,2025年上半年德国有11900家企业宣布破产,同比增9.4,半年就这样,制造业倒下近千家,同比增17.5,服务端的波及更广,零售餐饮物流连带牵出十四万就业岗位,克虏伯钢铁在今年5月宣布拆分,10月9日高炉熄火,一万人的位置要重排,这些都是一个个具体的工位和家庭。
不把锅甩给疫情了,核心还是能源价格一路抬头和能源结构的变化,再加上对华合作降温,订单稳定性下降,企业端的现金流更紧,产业链上的节奏就被打乱。
你要问这些企业最盼啥,真的不在话术,在电价气价往下,在订单回笼,在市场别频繁变脸,中德贸易的路畅一点,产能就有去处,设备就能开起来,工人就能多上班,账上现金流就能多几圈。
能源这一块,德国把17座核电站全部关停并拆除,有的冷却塔明明能改成天然气备用电源也没有转用,煤电淘汰了六成,汉堡的摩尔堡燃煤电厂造价三十亿欧元,2025年3月直接爆破,供给端出现缺口,再去高价买美国的气,和俄罗斯的低价能源告别,成本曲线抬上来,德国工业靠高强度制造和稳定能源,两个支点晃动,车就容易打摆。
绿党推动环保目标,进度走得很快,配套的过渡方案和缓冲不足,企业侧面对的就是单位能耗价格上升,利润空间被压,产短单多长单少,投资周期往后拖,这里面没有戏剧,只有算术。
默茨政府的想法不难读,尽量把中国这个变量装进框里,用安全理由做定期审查,用稀土话题找谈判抓手,涉台场合刷存在,路径都摆在台面上,中国这一边的产业结构是系统级的,稀土从资源到分离到磁材到终端是整链,制造的配套能力在全域展开,德方不少行业在资金和市场上还需要中方的参与,贸易一旦被政治化,合作区间就收紧,美国手里有美元体系和全球部署资源,德国不具备同等后盾,2025年出口数据承压是现实,中德再降温,就业财政物价都会跟着动。
谁更依赖谁,不用争,数据给答案,2024年德国对华出口在1080亿欧元量级,对华顺差在其总顺差里占比高,中国连续八年是德国最大贸易伙伴,而德国在中国出口对象国里排位靠后,中国在推动双循环,外需占比往下走,德国要在短时间替代来自中国的消费和供应很难,中资进入德企的案例在增加,效率高,节奏快,还能保品牌,这些都在新闻里能看到。
中方的立场没有变,一中原则是中德政治互信的底盘,不碰红线,经贸要去政治化去安全化,合作讲规则讲对等,中国没有对德国加征关税,也没有把德资企业拉进审查名单,若在欧盟层面推动所谓针对措施,反作用会沿着供应链回流到本土企业和就业。
落到最后几句,方向简单点更好,双边关系的节奏取决于政策是否回到理性,企业担心的不是对手强弱,是预期能不能稳住,能源账单没理顺之前,指点他国不现实,把清单摊开,把能对接的项目先走,把不必要的火撤掉,把市场的通路修顺,工厂能多开一班,货柜能多出一票,大家的日子就更踏实一点。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