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货36天后,荷兰政府终于“投降”。据《华尔街日报》11月8日消息,荷兰政府已准备将安世半导体的管理权归还给中方股东,相关措施最快将在下周落实。
荷兰经济事务与气候政策大臣斯霍夫亲自对外证实这一决定,并通知全球主要半导体市场,标志着这场突如其来的“芯片外交战”正式落幕。
![]()
故事始于9月30日,荷兰政府突然以“经济安全”为由,冻结了安世半导体的部分资产,并罢免了其由中方任命的首席执行官。
斯霍夫看守政府援引1952年出台的《货物供应法》,在48小时内完成资产冻结和CEO撤换,法院未要求实质证据也未通知中方。
这一操作的法律依据相当可疑。荷兰宪法明确规定看守政府仅能维持日常运转,不得推动重大决策,斯霍夫政府的行动被学者批评为“违宪”。
更令人质疑的是,斯霍夫内阁早在6月已倒台,本应作为看守政府“守成”,却在权力真空期突袭式出手。
![]()
面对荷兰政府的行动,中国没有动用高调言辞,也没有搞大张旗鼓的反制,而是用了一招“断供”,精准命中对方要害。
10月4日,中国商务部正式对安世中国子公司实施出口管制,明确限制安世在中国境内的主要产品出口,等于直接把安世的供应“拧了水龙头”。
这一反击迅速产生了效果。安世半导体80%的芯片封测产能集中在中国,中方断供导致欧洲车企芯片库存仅够3周。
果不其然,仅仅三周后,欧洲多家车企就开始“坐不住”。大众德国工厂削减高尔夫、途观等车型产量,日损失达4000万欧元;本田墨西哥工厂停产,巴西车企库存告急。
安世半导体在全球汽车芯片供应链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它是全球车规级功率半导体第二大供应商,产品覆盖大众、宝马、奥迪等全球2.5万家客户。
车规级小信号二极管全球每5颗就有1颗出自安世;氮化镓快充方案占欧洲电动车OBC(车载充电机)60%份额。
更关键的是,AEC-Q101认证型号多达2100颗,友商想替代,光做实验就要52周。
中国出口管制措施一出,全球汽车产业链迅速感受到压力。大众墨西哥工厂反应最快,功率模块库存只够9天,干脆把5天工作制砍成4天,省着芯片用。
丰田欧洲把三款混动新车从“发布”改“待定”,因为逆变器里的安世GaN方案找不到替代方案。
![]()
荷兰原本以为冻结资产就能掌握主动权,结果却发现:没了芯片流,就像拿着空壳打算盘,算盘珠子都掉光了。
荷兰的失误在于,把资产当成了筹码,却忽视了产业链的核心环节早已不在自己手里。 安世的核心资产和产能早就不在荷兰本土,而是在中国境内进行的大规模封测和出货。
与此同时,荷兰行动背后的动机也令人质疑。背后动机清晰:美国于9月29日威胁将安世列入制裁名单,荷兰24小时内响应。
同时,斯霍夫所属的自民党大选支持率低迷,试图通过“反华牌”挽救选情。
荷兰政府原本寄希望于美国和欧盟能在背后撑腰。但现实给了他们一记“冷脸”。
10月30日,美国突然暂停了此前对中资企业的“50%穿透规则”,这一政策变化直接打掉了荷兰行动的法理依托。
与此同时,欧盟内部也出现分歧,德法车企因为断供产生巨大压力,明确向荷兰方面表达了“不支持单边行动”的立场。
多重压力之下,荷兰政府最终选择了退让。斯霍夫亲自对外证实将安世半导体的管理权归还给中方股东,并通知全球主要半导体市场。
![]()
这场博弈的结局,不只是一个企业夺回了掌控权,更是一场关于全球供应链控制力的“实力对话”。
荷兰的失误在于,把资产当成了筹码,却忽视了产业链的核心环节早已不在自己手里。
安世事件的收官,不只是一个企业风波的终结,更是一场全球产业链博弈的缩影。过去大家总觉得控制技术才是核心竞争力,但这次风波提醒了所有人:有时候,真正的决定权不在“谁造得出”,而在“谁供得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