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江城日报》2025年11月11日4版
深秋的松花江,在长白山脉的怀抱中蜿蜒舒展,如同一支饱蘸丹青的巨笔,在吉林大地上挥洒出流动的诗行。G334国道则像一条金线,将桦甸市、磐石市等地的山水明珠与人文瑰宝串联成链——这条松花江山水文化廊道在今秋频频“抢镜”,并非偶然,而是一场关于自然禀赋、历史积淀与时代机遇的深刻共鸣。
苇沙河码头的晨雾尚未散尽,G334国道的车流载着八方游客,驶入这幅山水长卷。松花江的柔波与国道的坦途,共同构建起水陆双线的文旅动脉。曾经的热望正渐成现实:“公路+水路”的联动,打破了景点孤立的困局,让红石湖的碧波、南楼山的飞瀑、抗联密营的红色印记、北大湖滑雪场的飞扬激情、官马溶洞的深流暗河,从地理的散点聚合成情感的磁场。
“红、金、绿”三色资源的交响共振,为松花江山水文化廊道注入灵魂。红色是这片土地的精神底色:在桦甸,魏拯民抗联密营铭刻着抗联岁月的艰辛;在磐石,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的智慧扫码系统让历史可触可感。金色闪耀着工业文明的记忆:夹皮沟金矿200余年连续采金史,将通过在建的中国黄金博物馆的沉浸式矿洞体验重焕新生。绿色则是永恒的生态底色:红石湖38公里狭长水域如碧玉丝带,森林慢谷的康养气息、枫雪部落的四季美景、名峰生态度假村的乡土风情,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落地生根。三色交融,使松花江山水文化廊道超越了单一的观光功能,成为一部可阅读、可感知的立体史书。
点与线之间的呼应与联动,让松花江山水文化廊道生机勃发。步入官马溶洞,喀斯特地貌雕琢出钟乳石层层叠叠的奇观;北大湖滑雪场新雪季悄然开启,数十条雪道即将点燃冰雪激情……从桦甸苏密古城渤海国遗址的千年城墙,到磐石914三线小镇厂史馆中铭刻的工业记忆,历史在这条廊道上层层叠加,被松花江、G334国道这一水一路一一串联,形成一条可阅读、可感知的时空隧道。
松花江山水文化廊道的“抢镜”,得益于传统与现代的智慧碰撞。在桦甸蒿子湖密营,游客可重走抗联路、体验石磨研粮,红色教育从静态陈列变为动态参与;在磐石914三线小镇,工业遗存通过厂史馆与景观小品实现“活态转化”;《G334的秋冬浪漫——等你来赋名》等大量短视频在新媒体传播,让廊道的美学价值在社交空间迅速裂变扩散。这些创新实践,本质上是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情感连接点,让历史与当代在山水间对话,使廊道成为凝聚集体记忆、激发文化自信的精神纽带。
从“网红”走向“长红”,松花江山水文化廊道还需要更深的耕耘,还有更长的路要走。省委主要领导近期在桦甸调研时明确指出,要把G334文旅大通道建设纳入我省“十五五”规划,着力打造新的特色旅游带,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桦甸市、磐石市等地正悄然联动:以G334为轴,开发跨区域精品线路,让红色研学、生态康养、冰雪经济形成全季业态;依托国家天文台“120”射电雷达项目注入科技动能,打造星空观测等差异化体验;通过“文旅+农业+研学”的产业融合,让沿线村民共享发展红利……
松花江的波涛经年不息,G334的车流日夜奔涌。当一条江与一条路相遇,它们所勾勒的不仅是地理的轨迹,更是一种发展的范式——以生态为底、以文化为魂、以融合为径,让散落的珍珠串成璀璨的项链。这或许正是松花江山水文化廊道最深层的魅力所在:它让人们看到,一条路如何承载乡愁与期待,一条江如何流淌诗意与希望,而这一切,正汇聚成北国江城走向全面全方位振兴率先实现新突破的蓬勃力量!
吉林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伟洪/文 彭川/图
来源:江城日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