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抗战怎么办?1938年的春天,整个中国都在问。
南京陷了,徐州跑了,武汉也快顶不住了,"速胜论"早没人提,"亡国论"倒像野草似的冒出来。
报纸上天天登着撤退,军官们把行李捆在汽车顶上,说要"转进"。
蒋介石在郑州扒了花园口,黄河水漫了豫皖苏三省,淹死的百姓比打死的鬼子还多,可日军照样往西打。
仗打到这份上,连教授们都在课堂上叹气,说"三个月亡不了,三年呢?五年呢?"
没人知道答案,大家都在等一个能把道理说透的人。
国民党将领们抱着德国军校的教材不放,非要在平原上修堡垒,说这是“现代化阵地战”,可手里的枪不如人,炮弹打三发就得省着用,堡垒成了活靶子。
南京城外的战壕挖了半月,日军坦克一冲就垮,师长们在电台里喊“死守”,转头自己带着卫兵跑了。
![]()
他们总想着等英美出面调停,开会时把《九国公约》念三遍,说“国际法会帮我们”,可租界里的洋人照样卖钢铁给日本。
党内也有糊涂虫,捧着共产国际的电报当圣旨,说“要打正规战,学苏联红军大兵团作战”,压根不管红军刚到陕北时连棉衣都凑不齐。
平型关打了胜仗,有人就喊“要像德军那样闪电推进”,结果碰了忻口的硬钉子,伤亡比日军还多。
那时候的中国,像在黑夜里摸路,手里的地图还是别人画的,走一步摔一跤。
毛泽东把自己关在延安窑洞里,要给中国找条真能走通的路。
1938年5月,油灯从早亮到晚,他趴在木桌上写,桌上堆着电报、战报、地图,手里的笔没停过。
警卫员说,九天里他就吃两顿小米粥配腌菜,烟卷一根接一根,烟灰掉在稿纸上也不擦,夜里烤火盆,棉鞋底子烤焦了个洞,他低头写着,浑然不觉。
第十天晨光透进窑洞时,稿子终于写完,他想抬手写个日期,手指僵得弯不过来,警卫员端来热水泡了半个时辰,才慢慢舒展开。
《论持久战》一开篇就把话挑明了:中日较量,压根不是武器好坏的事,是“时间”和“人心”的拉锯。
“亡国论”者说日本船坚炮利,三个月就能吞了中国,可他们忘了,中国大得很,从东北到西南,日军占了城市占不了乡村,占了铁路占不了山沟,就像拿瓢舀海水,舀一瓢少一瓢,自己先累垮。
“速胜论”者更糊涂,总想着靠国际调停,或者打几个胜仗就把鬼子赶出去,却不知道日本攒了几十年家底,哪能说垮就垮?
毛泽东在书里掰扯得明白:这仗得打三阶段——先是敌攻我守,他占点地盘但耗不起;接着是相持,我们在敌后钻山沟、炸炮楼,零敲碎打耗他兵力;最后反攻,等他兵疲粮尽,咱们再合围。
国民党将领抱着德国教材打阵地战,一个师填进战壕,三天就打光。
毛泽东说这是傻仗,得学水漫沙滩——不跟他硬拼,把正规军化整为零,变成游击队,今天摸个岗哨,明天烧个仓库,让他占着地方却睡不安稳。
他在书里写,战争的根本是政治,是人心。
农民把粮食藏进山洞,妇女给战士纳鞋底,小孩都知道给游击队放哨,这才是打不垮的。
日军占了北平、南京,可占不住中国老百姓的心,占不住的地方,早晚得还回来。
《论持久战》油印本先在延安内部传开,很快顺着封锁线的缝隙流到西安、重庆。
冯玉祥拿着稿纸在公馆里转圈,让副官连夜找印刷厂,自掏腰包印了三千册,封皮烫金写着“抗日必读”,派人送给李宗仁、阎锡山,连何应钦案头都摆了一本。
白崇禧在桂林看完拍了桌子,对参谋说“这才是打仗的真学问”,提笔总结出“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用军用电报发往各战区。
蒋介石在黄山别墅让陈布雷念了三遍,嘴上说“毛润之的秘书倒有些见识”,却把原稿批注了密密麻麻的红圈。
党内干部们在窑洞油灯下逐字学,刘伯承带着参谋在地图上标游击区,说“这下打仗心里有底了”。
老百姓从传单上读到“最后胜利是中国的”,村口老槐树底下,教书先生把“持久战”三个字写在石板上,教娃娃们念。
华北的游击队照着书里说的,今天端个炮楼,明天炸段铁路,把“时间”熬成了胜仗;江南的农民把粮食藏进山洞,说“等鬼子熬不住了,咱就把他们赶下海”。
远藤三郎在东京军部开会时,总拍着桌子说“三个月就能让中国投降”。
那时候他是陆军航空本部作战课长,办公室墙上挂着“大东亚共荣圈”地图,铅笔在南京、武汉画圈,说“拿下这几个点,中国就散了”。
1945年日本投降,他蹲在巢鸭监狱,盯着铁窗想不通:日本飞机比中国多,军舰比中国强,怎么会输?
1947年出狱,他在神户开了个小杂货铺,夜里翻旧报纸,看到“毛泽东《论持久战》”几个字,托人从旧书摊找来本中文版。
![]()
读到第三页“亡国论者看敌人如神物,看自己如草芥”,他把茶杯捏碎了——这不就是开战前的自己?
翻到“战争是政治的延续”,烟头烧了报纸才惊醒:日本占了北平、南京,却没让中国人服气,连伪军都偷偷给游击队送情报,这是“政治动员”输了。
再看“兵民是胜利之本”,想起在华北,村里小孩见了日本兵就跑,见了八路军却递水,这是“意志较量”输了。
最后读到“国际形势将变化”,才拍着桌子叹气:1941年珍珠港炸响时,日本已经把自己架在中美苏的炮口上,这是“全球格局”输了。
1960年他访华,在人民大会堂把祖传的武士刀放在毛泽东面前,刀鞘上刻的“武运长久”磨得发亮。
他说“早看这书,就不会有那场仗了”,刀身映着光,晃得人眼睛疼。
这把刀后来挂在军事博物馆,旁边的展签写着“战略预判的胜利”。
![]()
《论持久战》不光让中国赢了抗战,更讲透了一个理:打仗拼到最后,打的不是枪炮多少,是看谁能把时间熬成胜利,看谁能把人心聚成力量。
中国用八年时间证明,弱国不靠武器靠韧性,把强者拖进“时间陷阱”;不靠阵地靠人心,让四万万百姓成了不穿军装的兵。
这道理不止适用于打仗,商战里小公司耗垮巨头,谈判桌上弱者拖垮强者,都是一个逻辑:别硬碰硬,用时间换空间,用人心聚力量。
毛泽东没讲什么花哨战术,就抓住一点:对抗的本质是意志的较量,是全局对局部的拆解。
这不是中国的专利,是所有弱者逆转的根本法则。
后来的人读《论持久战》,不光学怎么打仗,更学怎么在绝境里熬出转机,怎么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那本磨破页角的油印本,早成了超越时代的制胜法典。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