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6月1日,青岛码头,2万吨炸药已经埋好。
刘安祺站在军舰甲板上,手里攥着蒋介石的密令。
但直到最后一艘船驶离,青岛没有响起一声爆炸,这个山东峄县出身的中将,究竟在想什么?、
——《壹》——
黄埔三期生的"幸运"
刘安祺这个名字,放在国民党将领里,算不上响亮,1926年,他从黄埔三期毕业,同期的王耀武、戴安澜早就成了名将,刘安祺还在当连长。
![]()
论打仗,他确实不行。
淞沪会战,他指挥的部队损失三分之二,没能挡住日军登陆,这是他唯一能拿得出手的战役,但这个人有个本事,站队。
1945年,蒋介石组建青年军,蒋经国当政治部主任。
刘安祺主动放弃第57军军长,去当青年军第6军军长,军长降级当军长,图什么?图的就是蒋经国这条线,果然,1947年东北战场吃紧。
陈明仁在四平血战20天,打得民主联军不得不退兵。
陈明仁立了大功,却被撤职,刘安祺没打过仗,反而接任第71军军长,71军上下都知道,这是上面有人,1948年3月,四平再次告急。
刘安祺的军部调到新民,改任第7兵团司令官。
东北眼看要丢,5月他被调到青岛,当了第11绥靖区司令兼青岛警备司令,这就是刘安祺的军旅生涯,没什么辉煌战绩,靠关系一路往上爬。
但1949年6月的那个决定,让他在历史上留下了名字。
1948年9月,济南解放,王耀武这个能打的,都被俘虏了,山东半岛上,国民党只剩下青岛这一座城,刘安祺手里有7万人,看着是不少。
![]()
但真正能打的精锐不到一半。
其余都是从各地溃败过来的散兵游勇,美军还在,这是刘安祺唯一的指望,第七舰队停在胶州湾,几千名美国水兵和陆战队驻扎在青岛。
1946年,美国和国民政府签了《青岛海军基地秘密协定》。
青岛是美军在西太平洋的主要海军基地,战略地位重要,刘安祺觉得,只要美军在,解放军不会轻易进攻,蒋介石也这么想,但形势变了。
——《贰》——
一座孤城的绝望
1949年4月,渡江战役结束,南京、上海相继解放,美国国务院开始重新审视青岛基地的价值,5月初,美军撤了。
![]()
军舰开走,陆战队上船,连俱乐部都清理干净。
刘安祺傻眼了,2月20日,他还专程飞到溪口见蒋介石,汇报说美国人态度变了,但还表示不愿放弃青岛,蒋介石当时让他做好随时撤退的准备。
现在美军真撤了,青岛就是个死地。
解放军不会等太久,刘安祺在沧口到即墨布置了三道防线,每道防线都派了主力防守,但他心里清楚,守不住。
5月初,上海还有两万吨炸药运不出去。
蒋介石一道命令,全运到青岛,运炸药干什么?刘安祺明白,这是要他执行焦土政策,密令很快到了:撤退前,炸掉青岛所有重要设施。
水厂、电厂、港口、码头、中纺厂、齐鲁厂、胶济铁路,一个都不能留。
蒋介石的逻辑很简单,我得不到的,你也别想要,刘安祺接到命令,手都在抖,青岛有60万人,刘安祺自己就是山东峄县人。
炸了水厂电厂,老百姓怎么活?
就算解放军进城灭了火,短时间内也没法恢复供水供电,饥寒交迫,瘟疫横行,这个罪名,他背不起。
![]()
1948年,蒋介石让他去守济南,他直接拒绝了。
说济南是烂摊子,根本守不住,蒋介石把他骂了一顿,最后也没办法,改派他来青岛,这说明刘安祺不是那种只会服从的军人。
他心里有自己的想法。
但这次不一样,拒绝守城,顶多是怕死,拒绝炸城,那是抗命,5月初的一天,有人来见他,张公制,这个人刘安祺认识,山东名将,德高望重。
刘安祺到青岛后,几次登门拜访,待之如前辈。
——《叁》——
不投共,但也不炸城
张公制开门见山:"风闻有令要炸毁青岛工业区,此事万万做不得。"刘安祺说自己不会干这样的事,他想起自己的老家,想起青岛的工厂和街道。
![]()
想起如果真炸了,山东人会怎么骂他。
这个骂名,他的子孙后代都洗不掉,刘安祺终于开口:"我是山东人,哪有不想在本地留个好名誉呀,我接受张老先生的善意。"
但话说出口容易,真要抗命,还得冒风险。
地下党的人也找到他,通过可靠的渠道,传话说希望他采取义举,保全青岛,刘安祺的回答很实在:"贵军要刘某人投诚,现在的状况下很难做到。"
"但都是中国人,我始终不能做不仁不义之举。"
这就是刘安祺的底线,不投共,但也不炸城,5月7日,他成立了海上运输管制处,表面上是准备撤退,实际上是在拖时间。
炸药确实埋下去了,每个关键位置都布置好了。
他甚至给部下下了命令:没有我的指示,谁也不准引爆,这是在演戏,演给蒋介石看,也演给青岛的国民党官员看。
5月3日,解放军发起青即战役。
刘安祺的三道防线开始打,打得不激烈,主要是且战且退,拖延时间,美军已经走了,他留在青岛没有任何意义。
![]()
5月下旬,撤退准备基本完成。
军舰、商船,从上海、台湾调来的船只,停在灵山岛外海集结,刘安祺布置得很细致,水上指挥所设在灵山岛,统一指挥船只进港。
火力协调中心负责炮火掩护。
通信指挥中心保证船队联络,重兵把守薛家岛,确保胶州湾出入口安全,撤退方案泄密过,第一次定在5月25日,被我方地下电台截获。
蒋介石改成6月2日,6月1日,端午节。
——《肆》——
一场"完美"的撤退
从这天开始,五个时段分批撤离,国民党军队、政府官员、大学教授、国民党青年工作队的学生,大包小包,拖家带口,争相登船。
![]()
场面一片混乱,码头上,青岛人夹道围观。
有人骂,有人哭,更多人是沉默地看着这些人离开,刘安祺最后上船,他登上招商局的台北号,站在甲板上回头看了一眼青岛。
城里埋着2万吨炸药。
只要他一声令下,这座城市几分钟内就会变成火海,他没下令,军舰驶出胶州湾,青岛的天际线渐渐远去,没有爆炸声,没有火光。
城市静悄悄的,就像什么都没发生过。
6月2日中午12时,解放军进城,水厂完好,电厂运转正常,港口没有被破坏,工厂机器还能用,胶济铁路的轨道完整无损。
青岛没有经历破坏,很快恢复了生产生活。
蒋介石得到报告,反应出人意料,他没有追究刘安祺,反而发了一份嘉奖令:"此次青岛撤退,最为完整,军队及装备物资毫未损失。"
"并将在青的反共人士及青年均已撤退赴台,至可嘉慰。"
为什么?刘安祺撤出来的部队有8万多人,原本只有5万,青即战役损失了7000,现在反而更多了,这3万多人是哪来的?青岛征来的壮丁。
![]()
从十几岁的孩子到五六十岁的老人,凡是符合年龄的都抓了。
这就是刘安祺交给蒋介石的答卷,兵没少,装备没丢,还带出去一大批"反共人士",至于青岛炸没炸,已经不重要了。
蒋介石这时候最缺的是兵,不是一座守不住的城。
国民党内部还给这次撤退起了个名字,"东方敦刻尔克",自欺欺人的说法,但也说明他们确实把这次撤退当成了胜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