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唐铮:媒体人跨界转型能够体现出新闻业的活力 | 跨界融合

0
分享至


“新闻不断给人展现出理解世界的不同方式、方法,所以我们才能看到那么多跨界融合的例子。”

唐铮,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北京日报经济部主任,曾获亚洲卓越新闻奖、中国新闻奖、北京市优秀新闻工作者等奖项。


唐铮获得亚洲卓越新闻奖

作为当年人大新闻学院大一新生唯一一位北京理科生,唐铮的专业选择尽显她的个人特质:敢。她敢试,本着对新闻的期待,填报志愿时选择了首年试点招收理科生的人大新闻。她敢做,本科期间积极实习,做过电脑销售和多种形式的新闻媒体;入行之初放弃了十拿九稳的网络大厂机会,去了一家注重新闻采写能力的媒体单位;职业平台期,重回母校教新闻,她快速适应身份转变。她还敢想敢说,积极拥抱智能媒体时代的新变化,尝试开设更新颖的课程,直言做新闻记者不一定要抱有“高大上”的新闻理想……

今天,深度营有幸与从记者转型做高校教师的唐铮进行对谈。或许她未曾注意到的是,与深度营分享中,有着诸多充满个体情感和时代思考的宝贵经验。

在数学世界,两个互斥的集合可能同属于一个全新的集合。原来的集合成为全集中的子集,全集也因为子集的出现变得更丰富。唐铮的跨界经历,就如同并入了新的子集,新闻成为横跨记者和教师的交集。新的体验、新的感受在交融贯通的过程中不断涌现。

抽离个人境遇,记者转行,仍然受到不少关注。例如,记者转型是新闻业颓败的象征吗?面对系统性变革、AI,记者还能做什么?如何回答这些问题?唐铮说:“新闻人离职受到很多关注,其实可以反问,为什么新闻业有这么多时值中年却仍然可以转行的人,为什么有那么多离了职却依然备受关注的人?”

以下是深度营与唐铮的对话:


Q:您最初为什么会选择读新闻?

A:1998年,一贯只招收文科生的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专业在北京和山东试点招收理科生,每个专业在全北京只收一个。当时的新闻业正处于“最繁荣”的阶段,战地记者以及《焦点访谈》等节目为我树立了榜样,我很期待自己能成为这样的人。作为一名理科生,我的文字功底还可以,还当过学校里的小记者。1998年我参加高考前,第一志愿第一专业就报了人大新闻。

那个时候是先报志愿,再高考。高考前有模拟考试,在二模出分数后,每个人会得到一本很厚的书,里面有全国所有高校所有专业既往三年的录取分数线。我们就以这本书为参考,报志愿。

填报志愿的时间大约是高考前半个月,是智慧和勇气交织的游戏。不像现在有平行录取,当时都是手动人工录取。如果第一志愿第一专业填新闻,第二专业就不能再填法律、财经类的热门专业,要按照往年分数线,报一个比新闻狠狠低一截的。

报人大新闻其实挺冒险的,因为书上根本没有参照数据。全北京甭管多少人报,人大新闻在北京就收一个理科生,所以当时就是拼一把。事实上,我运气不错。大一入学后很多人过来打听我的高考分数,他们都是当年想报新闻学院但又没敢下手的。很多人比我高考分数高。所以就是胆子大+运气好。

Q:您从大一就开始实习,您从什么时候意识到需要实习的卖电脑的经历给您带来怎样的感受?

A:找实习不是我个人的特殊情况,而是常见现象。当时,大学本科毕业找工作是多数人的选择,所以很多人上了大学之后就在为将来的就业做准备。

刚上大一没多久,《足球之夜》(创办于1996年的一档体育节目,现在仍然在CCTV-5体育频道播出)招实习生,好多人踊跃报名。

我们那个时候就去做场记,帮忙整理1998年法国世界杯比赛的录像,记下几分几秒是什么镜头,以便后续编辑寻找素材的时候快一点。也有同学大一去别的媒体实习,普遍是做些“边角料”的事情。当时很真切地觉得自己有很多东西都不懂,到了媒体也只能看热闹。


上世纪90年代广播电视后期制作中曾采用“线性编辑”方法,它需要对素材按时间顺序从头到尾进行编辑,对镜头组接有一定要求,不同于现在普遍采用的非线性编辑

大一暑假的时候,同宿舍三个同学都去兼职卖电脑。当时一台电脑相当于一个普通家庭大半年的积蓄,竞争品牌也很多。我就要琢磨怎么样介绍它、演示功能,让陌生人愿意买。这段经历还是挺锻炼人的。

Q:那您后来都做了哪些实习呢?

A:后来我基本上没停止过实习。大二去过《中国合作新报》《精品购物指南》,还去过汤姆网(Tom.com)当体育新闻的编辑。我印象最深的工作经历是采访时任国家足球队主教练的米卢,那是我职业生涯首次采访以前只在电视上见过的人,紧张之余,更多是新奇和兴奋。我觉得遇到任何新事物紧张、胆怯是正常的选择看它积极的部分,会带来更快的成长

大三,我参加了学院组织的实习,在中央电视台。大四,我去了雅虎中国,一直做到研究生毕业。在此期间,还有一些零零碎碎的实习,涉及广播电台、电视演播室节目,几乎把课余时间都填满了。


Q:入行之为什么会《财经》杂志?

A:那时我在雅虎中国做了很长时间兼职,只要我愿意留下来就能转正。雅虎中国的待遇相当不错,每月工资8000多元,从不要求加班,像现在的互联网大厂一样提供福利——下午茶、免费午餐、肩颈按摩。有时北京开演唱会,公司买票,大家排队去领,领完为止,也没有级别的界限。有它作为保底选项,我就不太想去待遇不如雅虎中国的地方。

到了三月份,《财经》首次招应届毕业生。那时《财经》因为报道银广夏事件和基金黑幕已经声名鹊起,是行业内高山仰止的存在。我去参加了笔试和面试,并且通过了。尽管实习期间感觉特别累,而且收入只有雅虎的一半不到,但最后还是选择入职《财经》。

印象中,我几乎没有犹豫地在雅虎中国和《财经》之间做出了选择。当时网站编辑没有采访权,我觉得学了那么久新闻,不愿意只做复制粘贴的工作,还是想做一线新闻。

我在《财经》发过的第一个封面初稿是在入职后的第三个月,有13000字左右。当时工作很忙,提交初稿前一天晚上八点,我只写了4000多字,但第二天中午还有一个已经订好机票的出差任务。最终,稿子一直写到第二天上午八九点才写完,又匆忙回家拿了行李赶往下一个工作。

在这样的工作压力下成长也很快。《财经》不断地向我证明其实我还有很多潜力。这段经历给我打下了基础:之后遇到再忙再累的事情,也都相信自己能做到。

Q:您当时如何积累做财经类报道的能力?

A:在进入这个领域之前做过一些准备。当时,本科毕业就工作是同学们的主打选择,我考上了研究生之后,觉得自己既然比本科同学晚两年就业,就得学点门槛更高的东西。于是研究生阶段学了经济学课程。不过这也很不够,比如后来在《财经》让我写企业上市,我不知道IPO的程序,很多事情也是边干边学。

Q:您后来又到了《北京日报》

A:在人生节点上,一些偶然的事件会改变一切。

《财经》和《北京日报》的工作内容、环境和宗旨都不同。《财经》是同人办刊,有一群来自五湖四海但志趣相投的伙伴,工作气氛热火朝天。《北京日报》是属于政治家办报,同事之间很多是田园式的氛围,就像街里街坊,很多人认为自己会在这里工作一辈子。对我而言,这两种经历同样宝贵。

在《北京日报》学习的是政治家办报。例如,怎样从文件中找到新闻点,也不乏突发的现场考验。我曾跟着市委书记到达北京房山调研“7·21”大水后的情况,当时已经是半夜,下着大雨,走在没过大腿的积水中蹚过去。凌晨两点回到市里后,我要在一个小时之内写完这篇消息,还要经过多重程序才能定稿,而全市所有的早报都在空着一块版面等着这篇稿子。

那天是伦敦奥运会开幕式,这篇稿子清样的时候,奥运会开幕式到了结尾。早上八点左右我才回到家。

这些挑战是我在《财经》没有的。哪怕业务最精尖的媒体,也不能提供所有的工作场景,不能提供所有类型的锻炼机会我觉得也能够给大家一个启示,任何工作都要自己去验证后才知道真实的样子。

Q:总的来说,您觉得媒体行业从业经历对您有哪些帮助呢?

A:任何人在同一条道路上认真地耕耘了十几年,不会没有收获的。

工作时候,任何人不需要、也不可能具备全方位的素养和技能。人越来越往前走的时候,可选择的东西也越来越少。如果要回答培养了什么,我觉得就是在新闻领域的技能和信心。你走过的每一步都算数。

即使新闻工作所需的技能会在新媒体时代不断变化,但是已经有了成长过程中全面的锻炼和检验。我有充分的信心,任何时候让我重回新闻岗位,我都能用很短时间去适应。更重要的是,新闻工作的经历培养了我的思考方式和处事方式,它不仅仅是一种专业技能,更是生活态度和处事哲理。


Q:那您离开媒体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A:人生没有那么多确定性,大多数重要的选择都是不经意间决定的。当展现在面前的机会和路径发生了变化,人只要站在十字路口,就会顺理成章地思考:应该选择坚持还是转弯。这和前面回答为什么去了《北京日报》一样,任何决定都是很综合的,各种因素混杂在一起,之后根据现状和个人性格做出选择。如果简单地说是某个原因,反而是敷衍的、不准确的。

当时,我正好遇到了职业发展路径上的转变可能,而且我觉得这个转变还非常不错,对母院也有很多情感依托,因此选择了转向。

Q:于是,您后来去做高校老师

A:这里有几个先决条件,我在职念了博士并获得博士学位,我发表过论文,有《新华文摘》的转载、副高级职称。这些使我符合学校招聘的条件。更重要的因素是,我一直觉得回母校教书是很美好的事情。事实上这是我的第二次幸运,因为高校的准入门槛这些年来一直在不断提高,如果放在现在我可能就回不到母校了。

Q:时隔多年重回母校做老师,您会不会有不适应的地方?

A:最主要的就是写论文。论文和新闻是两种不同的话语体系。新闻是把复杂的东西写得简单清晰,而论文需要严密的逻辑和周全的论述。当习惯了一种,就很难再精通另一种。到现在,我能写论文,但我写得远远不算好。

做新闻时,我不会抱怨它不规律的生活节奏,会从采访的辛苦和周折中找到乐趣。“热爱可抵岁月漫长”这句话经历过的人不会觉得它空洞。因为当你真的喜欢,很多世俗评价中的困难就不是困难。

关于我的科研,做记者的经历能提供很多帮助。外在的诸如联络研究渠道、寻找研究对象会很方便;内在的就是基于过往工作,我对媒体系统性变革等领域有切身了解。总的来说,做记者的经历给我提供了知识、研究素材、研究视角等方面的便利。当然,我承认我没有把这些便利发挥好,我目前还不能做到像当年充满热情地跑新闻那样写论文。

Q:您最近关注的或者说研究的议题是什么?

A:在学校的一大好处就是,让我有更多时间结合曾经的经验,进行旁观式思考。

我本身对媒体转型感兴趣,我自己也亲身经历了这个过程。我既想了解转型带来的影响,也好奇未来走向。我相信卖萌、“刚刚!已经决定了”之类的新闻绝不会是常态,这只是摸索中的必要过程而已。

2018年,我曾和同事一起开设算法新闻课程、写教材,现在也向学校申报了智能新闻实务的实验课程。我自己愿意使用AI、尝试融合,并希望探索它们在行业内产生的实质影响。我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题目关注融合中的新闻生产机制。融合期间,编辑部的功能和流程发生彻底重造,无论成功与否都值得研究。

Q:您在教学中会加入什么元素来呼应时代的变化

A:和实践层面相比,教学不会有那么大的变化,学校教的一定是底层技能和基本认知。我之前也觉得学校老师讲的知识有的很老旧,为什么不能教那些上手就能用的?为什么不教那些最新颖的?后来,我才明白大学教会的是思维体系,是持续学习的能力。此外,由于大学的培养周期,它并不总能教特别新锐的东西。2018年,“刚刚体”的标题多时髦,但等学生毕业的时候会发现它已经过时了。

因此,在教学中,一方面是新闻业不变的东西,比如采写原则、基本理念、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我的便利是能请到业内最优秀的人到课堂上给学生讲;另一方面,我相较没有新闻实务经验的老师,能够更加真切和深刻地理解新闻行业,能够教学生用怎样的心态看待真实的新闻工作。

Q:您曾在课上用孙志刚案报道举例,认为学生不必要求或期待自己日后要写出水平相当的报道,您为什么这么说

A:我想表述的意思是,不能把“孙志刚案”报道等经典作品作为坐标。全国有那么多记者,在孙志刚案报道前十年和后十年间只出了这一篇。旷世之作都是千载难逢的,我们不用把旷世之作视为自己的目标。新闻记者是一代一代地帮助人们弥补信息差距的,不必抱着特别崇高的理想。

我曾经也抱着要做名垂青史、伸张正义的记者的志向。当走入社会后发现,每天要扫新闻线索、采写普通稿子,人就会经历“崩溃期”。我想要告诉我的学生,如果一开始没有用彪炳史册的标准要求自己,那么步入行业的时候不太可能有落差。不用去和理想对标,而是和应该做的事情对标,这样就能充实很多,平静很多。

我们要做的是,认清新闻的基本定位和坚持新闻的基本操守。我曾经跟同学们说,只要不逃课、上课不走神、按时交作业就是好学生。这个标准听起来很简单,但很少有人能坚持做到。最难的事情其实是最基本的事情。


Q:您如何看待新闻业的变革和未来呢?

A:新闻业的变革是一直清晰地发生着的,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几乎是颠覆性的。但是只要人类科技还在发展,只要人类还想活得更好,新闻业就会是一个更加昌盛的行业。因为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只会越来越大。

在我看来,新闻业有两个使命,第一是弥补人人之间的信息差;第二是要建议读者如何理解消化信息。例如,查理·柯克遇刺事件发生,报道出遇刺消息是第一步。而告诉大家查理·柯克是什么样的人?我们应该纪念他,还是说他活该?这是第二步。这些是媒体应该做的。现在看来,很多传统媒体,包括西方主流媒体在内,在转型期间做得都不够好。由于很多媒体在转型过程中做得欠佳,所以导致目前新闻业看起来没那么风光。

人们永远是需要新闻业的,更应该思考的是,怎么做新闻、做什么样的新闻和如何完成转型。

Q:您觉得我们需要做些什么呢?

A:我暂时无法给出一个足以让我信心百倍的回答,我现在只是观察者和积累者。我坚信每一个人都需要新闻业。当下的新闻业转型有巨大的观察、思考和改变空间。身处这个时代,只要不被时代晃晕,而是跟随时代前进并且思考,一定会有收获。但目前收获没有大到足以令我总结出来。

Q:您如何看待当下不少人离开新闻业、转型做其他职业的跨界现象?有一种说法是,记者离职转型的背后是传统媒体的衰落,您怎么看待这一点?

A:这些转型的人不一定因为传统新闻业的衰落而被挤出去,也存在他们发现传统新闻业不能再提供和能力、见识相匹配的场域后,主动选择出走的情况。每行每业都是如此。

任何一个职业都存在转型但媒体人跨界转型能够体现出新闻业的活力新闻业不断让人接触新环境、新事物,从而带来思考、机会和社会资本。不断接触各行各业的人的过程,也是让各行各业的人认识、了解和接受自己的机会。那些在行业里做得出色的人,不会害怕转型。哪怕转型之后有各种各样的挫折,哪怕发现转错了,也不会大惊失色,因为还能接着转。如果你葆有对世界的好奇,不断探索和获取新的信息,会发现记者这份职业永远提供通往其他领域的通道。几乎没有任何一个职业能像记者这样打通那么多领域,接触到那么多人。

我希望告诉学新闻的同学们,新闻是一个多么有趣的工作,它能让你体验各种生活,认识各行各业。即使不谈公共责任,不谈新闻理想,不讲为国为民,就只是让自己的人生丰富而有趣,选择做新闻也是值得的。人走好自己的每一步,做好底线之上应该做的事,一定会有收获的。

新闻不断给人展现出理解世界的不同方式、方法,所以我们才能看到那么多跨界融合的例子。新闻人离职受到很多关注,其实可以反问,为什么新闻业有这么多时值中年却仍然可以转行的人,为什么有那么多离了职却依然备受关注的人?

系列统筹丨管佳颖 李思敏

作者丨张梦真

编辑丨许玉珍

值班编辑丨徐文鑫

编委丨潘奕忻

运营总监丨叶沛琪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江西临川三中党总支书记梅军水查看教学楼屋顶漏水时意外坠楼,不幸去世

江西临川三中党总支书记梅军水查看教学楼屋顶漏水时意外坠楼,不幸去世

澎湃新闻
2025-11-11 10:22:30
跳高王子朱建华:退役定居美国,为养家糊口再次回国,后来怎样了

跳高王子朱建华:退役定居美国,为养家糊口再次回国,后来怎样了

混沌录
2025-10-16 21:54:07
持"黑人智商低于白人"观点的“DNA之父”辞世 生前被剥夺所有荣誉

持"黑人智商低于白人"观点的“DNA之父”辞世 生前被剥夺所有荣誉

深度报
2025-11-09 22:53:16
4强诞生!斯诺克冠中冠战报:特鲁姆普6-2雷佩凡,强势冲赛季首冠

4强诞生!斯诺克冠中冠战报:特鲁姆普6-2雷佩凡,强势冲赛季首冠

越岭寻踪
2025-11-11 05:51:55
49岁林心如官宣参加离婚综艺!和霍建华结婚9年,坦言难以挽回

49岁林心如官宣参加离婚综艺!和霍建华结婚9年,坦言难以挽回

查尔菲的笔记
2025-10-16 18:17:52
惊人阳谋!亚洲电诈教父陈志只是小虾米,这才是最狠的杀猪盘?

惊人阳谋!亚洲电诈教父陈志只是小虾米,这才是最狠的杀猪盘?

热风追逐者
2025-10-26 17:14:12
演员童瑶:我这辈子最正确的决定,就是因为一句话嫁给了丈夫王冉

演员童瑶:我这辈子最正确的决定,就是因为一句话嫁给了丈夫王冉

白面书誏
2025-11-10 19:22:46
突然火了!年轻人捡漏倒闭车企“烂尾车”,有人半价买哪吒,有人12万元抄底高合,“开10万公里就回本了”

突然火了!年轻人捡漏倒闭车企“烂尾车”,有人半价买哪吒,有人12万元抄底高合,“开10万公里就回本了”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1-08 23:16:08
金发科技与西门子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金发科技与西门子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1-11 09:50:22
泽连斯基委屈破防,红军城彻底封死,乌军损失殆尽各国都看在眼里

泽连斯基委屈破防,红军城彻底封死,乌军损失殆尽各国都看在眼里

boss外传
2025-11-11 17:05:03
中国正在全力追赶!印度将军:目前中国的航母,落后印度10年之久

中国正在全力追赶!印度将军:目前中国的航母,落后印度10年之久

桑启红原
2025-11-11 11:46:57
秦雯通报来了!袭警被人捞出是在开玩笑,间接实锤古二录音为真!

秦雯通报来了!袭警被人捞出是在开玩笑,间接实锤古二录音为真!

萌神木木
2025-11-11 10:25:32
阿莫林痛批爱将:我都不认识你了

阿莫林痛批爱将:我都不认识你了

体坛周报
2025-11-11 17:46:15
一天三四次!56岁大妈患上肛门癌,丈夫痛哭道:根本不知道有害

一天三四次!56岁大妈患上肛门癌,丈夫痛哭道:根本不知道有害

阿晪美食
2025-09-30 14:45:42
汉人最伟大的巅峰之战,如果这场仗输了,中国将分裂成几十个小国

汉人最伟大的巅峰之战,如果这场仗输了,中国将分裂成几十个小国

珺瑶婉史
2025-11-07 20:05:07
高领白色无袖配粉色瑜伽裤,自带清新滤镜,甜美活力风尽显时尚感

高领白色无袖配粉色瑜伽裤,自带清新滤镜,甜美活力风尽显时尚感

小乔古装汉服
2025-11-10 14:28:19
全面运营调试!广州这段新地铁,离开通更近了

全面运营调试!广州这段新地铁,离开通更近了

书中自有颜如玉
2025-11-11 11:13:19
蔡正元惹众怒,又有一人对蔡正元开火,大陆官媒正式定性蔡正元

蔡正元惹众怒,又有一人对蔡正元开火,大陆官媒正式定性蔡正元

谛听骨语本尊
2025-11-11 16:03:20
加图索:基耶萨拒绝入选国家队

加图索:基耶萨拒绝入选国家队

体坛周报
2025-11-11 08:47:10
年薪5263万美金!联盟第1!老詹下放发展联盟,杨瀚森要看清现实

年薪5263万美金!联盟第1!老詹下放发展联盟,杨瀚森要看清现实

世界体育圈
2025-11-11 10:13:11
2025-11-11 18:27:00
深度训练营
深度训练营
记者,是一个需要反复训练的职业。
86文章数 0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教育要闻

无锡学院好不好?2854岗+160名企,就业竞争力直接拉满!

头条要闻

12岁女孩手脚遭绑关厕所17天被虐亡 继母二审维持死刑

头条要闻

12岁女孩手脚遭绑关厕所17天被虐亡 继母二审维持死刑

体育要闻

一个14岁的小男孩,决定了谁能晋级世界杯

娱乐要闻

古二曝秦雯多次炫耀袭警经历

财经要闻

南昌三瑞智能IPO:委外代工模式存疑

科技要闻

苹果新品惨败,产线拆光、二代搁浅!

汽车要闻

盈利"大考",汽车智能化企业的中场战事

态度原创

时尚
亲子
教育
数码
房产

火遍全网的这件外套太好穿,我总结了几个实用搭配公式

亲子要闻

宝蓝洗手忘记关水了,家里变成大水池。

教育要闻

赵冬梅:我儿子初中辍学了,我经历过最深的黑暗,但我们走出来了

数码要闻

光之战斗法师 蓝戟B580 Photon 12G OC显卡来了

房产要闻

封关倒计时!三亚主城 2.3 万 /㎡+ 即买即住,手慢无!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