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研本来应该是一场特别美好的双向奔赴,就像那种认真谈恋爱一样,彼此深入了解,然后开开心心在一起。
可现实简直就像一场混乱的速配游戏,变成了菜市场一样,毫无美感可言。
你看学生这边就像在撒网捕鱼,不管三七二十一,逮着能投的学校就疯狂海投,为啥呢?
还不是怕自己最后没学上,心里慌得很!
学校那边也跟抢购限量商品似的,拼命发offer,为啥这么干?
还不是怕被学生“放鸽子”,自己的招生计划完不成。
这两边这么折腾,最后都累得够呛,而且彼此之间的信任也被消耗得差不多了,真的是没一个赢家。
这背后其实藏着三个深层矛盾。
![]()
先说说这评价体系单一化的问题。
现在大家还是太看重学校牌子和专业排名这些东西了,这就导致资源越来越往头部学校集中。
那些好学校啥都不缺,而普通学校就更难吸引到优秀生源了,这差距不就越来越大!
再就是时间窗口错位。
各个学校为了能抢到好生源,都把招生时间拼命往前提。
你看一家提前了,其他家就觉得不提前就吃亏,结果就形成了这种不提前就输的囚徒困境。
最后大家都早早地开始招生,这时间提前了,很多学生根本来不及好好准备,学校也没办法全面了解学生,这能选出合适的人来才怪呢!
还有信息严重不对称。学生根本不知道学校对自己到底有没有真正的意向,学校也不清楚学生心里的真实选择。
这就好比两个人谈恋爱,都不知道对方心里咋想的,那怎么能好好在一起呢?
![]()
或许得有点“降维打击”的思维。
除了大家经常讨论的统一平台、诚信约束这些办法,还可以从这些角度想想。
比如说,给选择加点“冷却期”。
现在网购都有“七天无理由”退换货,那保录取为啥不能设置个“冷静期”?
打个比方,学生收到offer之后,能不能给3天的思考时间?
在这3天里,名额是锁定的,不能更改。
这样一来,学生就不用急急忙忙做决定,避免了那种秒拒的尴尬,也能静下心来好好想想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还有咱们能不能把现在这种“一锤子买卖”式的保研,变成“过程考核”?
现在的保研太依赖夏令营、面试那几天的表现了,这多不靠谱!
咱们可以参考一些国外大学的做法,从大二开始,学校就通过科研合作、线上课程这些方式,长期观察潜在的生源。
这样双方都有足够的时间去了解彼此,选择起来心里也更踏实,是不是这个道理?
另外,现在这种“二八分配”的情况,让普通高校的学生出头太难了。
![]()
是不是可以设立一些“潜力生”专项通道,给那些本科背景一般,但确实有研究潜力的学生一个机会?这样既能缓解保研竞争的拥堵,也能真正发现那些被埋没的人才呀!
最让我担心的是,这种“互鸽文化”对年轻人的影响。
你想当身边的同学都在海投、毁约,这时候坚守承诺反而会被看成是“傻”,这多可怕呀!
这种影响可比失去几个招生名额严重多了,它在慢慢改变年轻人的选择观呢。
其实仔细琢磨琢磨,那些最后“鸽”得最厉害的人,往往不是最早拿到最多offer的,而是一直没想清楚自己到底要什么的人。
鼓励学生学会做“减法”,别贪心,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2 - 3个目标,然后好好地深度准备。
![]()
高校呢,也别光想着广撒网,不如静下心来,精准培养那些真正认同本校的学生。
导师也得多和学生真诚交流,很多时候学生毁约,就是因为入学之后发现实际方向和自己想象的不一样。
说到底,好的教育选择应该是让双方都觉得特别庆幸。学生庆幸自己选对了地方,能在这里实现自己的梦想;学校庆幸招到了对的人,能为学校带来新的活力和发展。
虽然现在这个保研系统还有很多不完美的地方,但只要咱们都意识到这些问题,一点一点去改进,我相信这个教育生态肯定会变得越来越好的。毕竟教育的本质可不是这种你来我往的博弈,而是一场相互成就的漫长陪伴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