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第10期 总第821期
编者按
![]()
稀有剧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戏曲艺术的基因密码与地域文化的鲜活记忆。为推动其从“抢救保护”向“活化传承”迈进,中国剧协自2024年启动“稀有剧种保护传承项目”,开展调研、展演等系列活动。2025年11月4日,“古韵稀声——中国剧协稀有剧种保护传承成果展演”在国家大剧院举办,标志着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效。为此,《中国戏剧》杂志公众号特开设“稀有剧种保护传承”专栏,刊发相关文章,搭建理论平台,汇总资料,助力稀有剧种繁荣发展。
稀有剧种的涅槃重生之路
——来自邓州罗卷戏的扶持报告
文/贺宝林
2024年,中国剧协启动稀有剧种保护传承项目,河南邓州罗卷戏成为首批扶持剧种之一。2025年新春伊始,中国剧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王春梅,中国戏剧家协会活动管理处处长马晓丽,《中国戏剧》杂志主编罗松,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李小菊等项目调研组一行,会同河南省剧协及地方各级主管部门到河南邓州罗卷戏剧团进行实地调研,从此开启了对罗卷戏的一系列帮扶工作。2025年2月16日到5月28日,按照中国剧协的整体部署,河南省剧协先后组织派遣15位艺术家深度参与此次帮扶活动,帮助邓州罗卷戏剧团创排4个剧目,组织近百位戏剧人线上接力同唱罗卷戏,网上点击量超过8000万次,让邓州罗卷戏从田间地头走进大众视野,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
2025年2月17日,中国剧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王春梅率中国剧协稀有剧种(罗卷戏)保护传承项目调研组到河南邓州罗卷戏剧团进行实地调研
一
罗卷戏衰落的历史启示
罗卷戏是罗戏和卷戏的合称。罗戏和卷戏皆是产生于中原地区黄河两岸的古老剧种,因二者经常同台演出,久而久之观众就将其合称为“罗卷戏”。文献记载,清代初期至中期,罗卷戏在河南较为盛行。1679年的《河阴县志》、1690年的《上蔡县志》、1745年的《杞县志》、1753年的《郾城县志》都有关于罗卷戏演出的记载。尤其是罗戏,曾经是河南的第一大剧种,当时的影响已超出了河南。如在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创作的《燕九竹枝词》中,就有(北京)“唯有啰啰独擅场”的诗词;李斗在清乾隆年间创作的《扬州画舫录》中,也有“湖广有罗罗腔来者”的记载。这说明,在清代康乾时期,罗戏已经传播到北至京都、南至扬州的广大区域。
罗卷戏与豫剧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从某种程度上讲,罗卷戏可称得上豫剧的“大哥”。因为当豫剧还是一棵幼苗的时候,罗卷戏已经长成参天大树,为了获取发展空间,豫剧不得不依傍罗卷戏这棵大树生长。创作于清代乾隆十三年(1748)的纪实小说《歧路灯》曾记载一种“梆罗卷”的戏曲种类。这是一种特殊的演戏方式,是把罗戏、卷戏、梆子戏(今天的豫剧)三个剧种置于同一个舞台上演出,观众称之为“三下汤”。直到民国以后,河南的一些地方还有“梆罗卷”戏班。这种演法大抵是:在一个连台本戏中,上本演罗戏,中本演卷戏,下本演梆子戏;在一个剧目中,有人唱罗戏,有人唱卷戏,有人唱梆子戏;在同一场戏中,上场唱罗戏,中场唱卷戏,下场唱梆子戏;抑或同一个角色,一会儿唱罗戏,一会儿唱卷戏,一会儿唱梆子戏。据冯纪汉的《豫剧源流初探》统计,在豫剧700余个传统剧目中,有150多个来自罗戏,所以后世有“罗戏窝里出干梆”的说法。
清中叶之前,河南流行着很多剧种。清中叶之后,包括罗卷戏在内的一些剧种逐渐走向衰落甚至消亡。如罗戏曾有数百个剧目,今天流传下来的不过四五十个;而卷戏的状况更加惨淡,关于它的文字记载在已知的史志类文献中,至今未发现只言片语,只在纪实小说《歧路灯》中曾提到卷戏的演出情况,以及当时官方发布的一些禁演文告中曾提及它的名字。罗卷戏之所以走向衰落,关键在于它没有建立专门的培训机构,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传承问题。《邓州罗卷戏》记载:1726年邓州构林关(现在的构林镇)成立第一个罗卷戏科班,直到1909年邓州穰东赵河店才再次成立罗卷戏科班。这说明,从1726年到1909年的近200年间,邓州地区就没有再成立过罗卷戏科班,这也就解释了罗卷戏在邓州地区得不到有效传承的原因。
而依附于罗卷戏成长起来的豫剧,自产生之后就很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方法就是持续举办科班,如在清朝乾嘉年间,豫剧就出现了最早的科班,即位于开封朱仙镇的天盛班和位于封丘清河集的天兴班。特别是天兴班,从道光年间到1932年,共举办了14期科班,为豫剧培养了数百名出类拔萃的人才,民国前后活跃在豫剧舞台上的名角全部出自天兴班,这在整个中国戏曲发展史上也是十分罕见的。正因如此,当罗卷戏衰落之后,依附于它这个大树底下的豫剧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二
邓州罗卷戏发展现状
据《邓州市志》记载,清朝雍正年间罗卷戏传入邓州。民国初年,邓州的构林、穰东、十林、桑庄等地皆有罗卷戏科班及演出活动。1925年,罗卷戏艺人刘长江、王怀河在桑庄镇孔庄村成立罗卷戏剧团,在之后的近百年间虽然几经停演,但最后流传下来的只有这一个团,即今天的邓州罗卷戏剧团。2007年,邓州罗卷戏被列入河南省级非遗项目名录,2014年被列入国家级非遗扩展项目名录。几十年来,孔庄村虽有一批热爱罗卷戏的村民坚持传承罗卷戏,甚至出现了三代人同唱罗卷戏的动人情景,但依然阻挡不住罗卷戏的活动空间不断缩小和艺术表现能力不断退化,直至今天处于一种高度濒危状态。近年来,邓州市各级主管部门虽然对邓州罗卷戏采取了一些积极的保护措施,但其生存环境依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其面临的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人才面临断代。戏靠人传。随着一批老艺人的相继退场,没有新人及时跟进,最终出现了人才断代的现象。目前邓州罗卷戏剧团年龄最小的演员在40岁以上,大部分超过60岁,年龄最大的演员甚至接近80岁。导致人才断代的主要原因是学习罗卷戏不能解决生存问题,即便是一些有艺术潜质的年轻人也不得不放弃艺术而外出谋生。
二是丧失原创能力。邓州罗卷戏剧团是村级民营剧团,无固定演员、场地和经费,演员是“忙时种地、闲时唱戏”的村民,经费仅靠团长开诊所的微薄收入支撑。窘迫的经济状况使剧团无力进行剧目创新、参加展演、对外交流,也请不起知名主创人员。因此,他们只能老戏老演,逐渐丧失艺术原创能力,与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渐行渐远。
三是处于“野生”状态。所谓“野生”即自生自灭。笔者调查发现,不少被列入国家级或省级非遗项目名录的稀有剧种,经过十几年的保护扶持,生存环境未有效改善,恶化势头也未遏制,陷入“越保护越少、越扶持越差”的怪圈,这表明当前非遗政策有漏洞和缺陷。邓州罗卷戏同样如此,虽在8年前就被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却基本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很多传统大戏无法上演,也无力创排新剧目。
三
稀有剧种重生之路
官方调查显示,目前在全国的348个剧种中,有100个剧种只有剧种没有剧团,有170个剧种只有一个剧团。这表明,目前全国大部分戏曲剧种都是“稀有剧种”,都处于“濒危状态”,这正是中国剧协启动稀有剧种保护传承项目的最大意义。那么,如何让稀有剧种不再“稀有”?此次罗卷戏的扶持工作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示。根据笔者多年的研究,现对稀有剧种的传承保护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专家团队的介入。因多数稀有剧种仅一个剧团,且多为民营,缺乏物力、财力和优秀主创,所以扶持稀有剧种发展需专家团队介入,以便助其创新剧目、设计唱腔、挖掘特色,提升创新能力。如罗卷戏扶持工作,组织曾获梅花奖、文华奖、曹禺奖的主创参与创作,让剧团面貌一新。事实证明,若无专家团队介入,仅靠稀有剧种剧团自身,无法完成创新发展。
二是专业演员的加入。稀有剧种多以民营剧团为传承主体,且面临人才断代困境,艺术水平低下。仅靠剧团原有人员传承,难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若想短期内快速提高剧种的艺术水平、彰显艺术特色,必须有专业演员加入,以丰富演出剧目,强化艺术特色。尤其对于没有剧团的剧种,专业演员的加入或许是最有效且唯一的选择。
三是理论研究的深入。稀有剧种的发展历史漫长,少则几百年,多则上千年,堪称戏曲“活化石”。它们存在于相对固定的区域,与当地的历史传统、风土人情密切关联,契合当地观众的审美与生活习惯。实施稀有剧种保护传承工程,需加大理论研究,厘清发展逻辑,深挖文化基因,寻找遗传密码。如此,才能制定正确策略,促进稀有剧种重生。
四是网络媒体的融入。稀有剧种处于基层且濒危,极少受到媒体关注,又缺经费和专业人员,多数未走进互联网。所以,保护传承稀有剧种要加大宣传推介,尤其要与互联网深度融合。此次对罗卷戏的扶持,借助互联网传播优势,经艺术名家和网络达人接力传唱,吸引更多年轻观众关注、传唱罗卷戏。
五是久久为功的投入。很多稀有剧种曾有辉煌的历史,如罗戏曾是河南第一大剧种。稀有剧种从大剧种变为稀有剧种是一个渐变的过程,让其不再稀有也非短期能成的,需要各级主管部门持续投入、久久为功。罗卷戏扶持工作顺利结项是其重生的开端。地方政府应以此为契机,建立扶持罗卷戏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机制,尤其要在经费投入上持续发力,因为经费保障到位,其他工作才能开展。
![]()
邓州罗卷戏剧团团长王红雷(摄影:马秀华)
夕阳的余晖洒满原野,远方传来唢呐和尺把(罗卷戏的主奏乐器)的优美和声,那是邓州桑庄镇孔庄村党支部书记王红雷带领邓州罗卷戏剧团在演出。这个承担着国家级非遗项目罗卷戏传承任务的村级剧团,在王红雷的带领下正在走向新生。民族文化的修复不是一人之力所能完成的;传统艺术的重生,受益的也不只是一方人民。348个剧种是祖先创造的348个瑰宝,也是祖先留给我们的348份遗产,我们必须让它们一个也不能少!
(作者系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
责编 罗松
制作 孙竹
主管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 中国戏剧家协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