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报》1934 年 11 月 18 日 22121 号第 18 页至19页:《黄梅调》(“业余娱乐”栏目 / 作者署名“绍康”)
![]()
黄梅是鄂东与皖西接壤的一个大县,“黄梅调”就是在这个县里发源的。通常都把这种戏视为一种“小戏”, 以别于另一种流行于乡镇间的“大戏”——京剧。
顾名思义,“黄梅调”既是被视为一种“小戏”,一种“调”,则其内容和演出形式上的浅显简陋处,我们是不难推知一二的。现在我就想从这种戏的内容和演出形 式上略说一说。
1952年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艺术事业管理处辑《华东地方戏曲介绍》
![]()
黄梅调调查(首发于1951年4月《戏曲报》) :黄梅调是自鄂东地方发展而来的
1952年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艺术事业管理处辑《华东地方戏曲介绍》、2006年王长安主编《中国黄梅戏》、2009年王长安主编《中国黄梅戏》载张紫1952年撰《黄梅调的初步调查》:据我们(安徽省)初步调查研究,黄梅调是自鄂东地方发展而来的,其所以叫黄梅调,是由於它是从湖北黄梅戏演变而来之故。黄梅调最初的三十六本戏,就是湖北黄梅戏的原来脚本,不过只流行于皖西地区。
![]()
![]()
陆洪非(洪非):1953年《试谈黄梅调》(黄梅调的来源是在鄂东黄梅县)
1954年8月陆洪非撰文《关于黄梅戏》(1955年华东戏曲研究院编辑《华东戏曲剧种介绍》出版)
![]()
黄梅戏的前身是流行在鄂东黄梅县的“采茶调”。
1954年安徽省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筹备委员会编
安徽省参加华东区第一次戏曲观摩演出大会 选拔预演特刊 ④黄梅戏
![]()
![]()
黄梅戏的来源及其发展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又称「怀腔」,是以怀宁为中心的安庆地区丰富起来的一种为人民所喜爱的地方戏。
「黄梅戏」的前身,是鄂东黄梅一带流行的「采茶调」。清乾隆五十年【注:1785年】左右,黄梅县等地不断发生早灾和水灾,劳动人民离乡别井,有的逃到安徽的宿松、太湖、望江来了。逃荒的人们大都是靠乞讨为生。乞讨时敲着「道情简」,打着「连湘」和「金钱板」来演唱家乡流行的「采茶调」。连年灾荒,到处流浪,使演唱形式和内容丰富起来了,逐渐形成一种雏形的民间小戏,并由广场走上了舞台。
这种雏形的民间小戏在鄂、皖、赣三省之间流传着,称之为「采茶戏」,也有人叫它为「黄梅调」,因为它是从黄梅县人唱出的「采茶调」发展起来的。
1954年6月起由上海新文艺出版社出版,华东戏曲研究院编《华东戏曲剧种介绍附录二:华东戏曲剧种分布图及说明》
![]()
1954华东戏曲研究院:黄梅戏发源于湖北黄梅
华东戏曲剧种调查简表(安徽省)
黄梅戏
简介: 黄梅戏发源于湖北黄梅的“采茶调”,吸收了“高腔”“徽戏”中的优良成份而逐渐丰富起来,并在以安徽怀宁为中心的安庆地区,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流行地区:合肥市、安庆市、芜湖市、安庆专区、芜湖专区和徽州专区的一部分地区。
1959年10月安徽省文化局编、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安徽戏曲选集前言》序
![]()
黄梅戏源于湖北黄梅县的采茶歌,清道光以后流入安庆地区。
1962年03月中央文化部艺术事业管理局一处编《全国戏曲剧种资料 初稿》
![]()
1962年03月中央文化部艺术事业管理局一处编《全国戏曲剧种资料 初稿》:黄梅戏,备注:起源于湖北黄梅,但在安徽怀宁地区丰富,又叫怀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