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11月初,享年99岁的评剧艺术巨匠花砚茹在北京安详离世。
![]()
中国评剧院发布的讣告中称她为“评剧的活化石”。或许有些人对她的名字并不熟悉,但若提起《小二黑结婚》中的三仙姑、《花为媒》里的阮妈,每一位了解评剧的人都会由衷赞叹。
她一生专注演绎配角,却将一个个平凡人物刻画得入木三分,令人过目难忘,甚至重新定义了何谓“配角”——不是衬托主角的背景板,而是推动剧情不可或缺的灵魂人物。
放着主角不演偏要当丑角
年轻时的花砚茹容貌出众:双眸明亮、鼻梁挺拔,天生一副上镜的好模样。按常理推断,这样的条件完全能够胜任女主角,稳稳占据舞台中央。
然而,在她16岁那年,却毅然选择了彩旦这一行当。所谓彩旦,即是戏曲中的丑角类型,多以诙谐滑稽的形象出现,承担插科打诨的功能,通常戏份有限,只为烘托主线情节。
![]()
身边人纷纷不解:你条件这么好,为何不去争主角?何必去扮丑博笑?
她却淡然回应:小人物怎么了?每个角色都有血有肉,只要用心揣摩,照样能打动人心。
从那一刻起,她便与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角色结下不解之缘,立志要把每一个配角都演成观众记忆深处的真实存在。
![]()
为了塑造出更具生命力的彩旦形象,她在唱腔上下足功夫,巧妙融合京韵大鼓的独特韵味于评剧念白之中,使台词既贴近百姓日常口语,又不失舞台艺术美感。
在动作设计方面,她追求的不只是搞笑效果,更注重体现角色内在性格。比如《小二黑结婚》中的三仙姑,其举手投足虽略带夸张,但从不流于浮夸。
她整理发饰时流露出的虚荣神态,交谈中眼神里藏着的算计心思,以及念出“梳洗打扮我嫌麻烦,不梳头来也好看”时那种自我安慰式的心理挣扎,把一个迷信、爱面子却又命运坎坷的农村妇女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
许多观众感慨:这不是表演,分明就是我们村里那个活生生的人!
![]()
其实早在青少年时期,花砚茹已有能力挑大梁:7岁登台学艺,历经严苛童子功训练;14岁便敢压轴演出整本大戏;到了15岁,却主动放弃成为主角的机会,转而投身彩旦行列。
她内心清楚,自己追求的并非聚光灯下的荣耀,而是让观众记住她所饰演的角色——哪怕台词寥寥数句,也要成为整部戏中不可替代的一环。
![]()
她让配角成了戏的粘合剂
提到经典评剧电影《花为媒》,人们总会盛赞新凤霞与赵丽蓉的精彩演绎,但花砚茹饰演的阮妈虽戏份不多,却是串联全剧情感脉络的关键纽带。
这部1958年上映的作品至今豆瓣评分高达9.2,其中她与赵丽蓉的对手戏被奉为教科书级别的合作典范。
![]()
剧中二人性格迥异:一个机敏圆融,一个质朴直率,对白之间张弛有度、配合默契。尤其是在劝婚桥段中,阮妈言语周到,既能替张家说项,又不触怒李家,分寸拿捏得恰到好处。
花砚茹精准把握住这个中间人的复杂处境,既未喧宾夺主,又让自身角色立得住、站得稳,展现出高超的艺术掌控力。
![]()
不少观众评价道:要是少了阮妈这个角色,整出戏就少了几分人间烟火气息。
这正是花砚茹的独特魅力所在:无论与谁同台,她总能稳稳托住对方,为主角增光添彩,却不刻意抢镜。
早在1950年,她就担任北京市评剧团演员队队长,同行们都乐于与她合作,因为她从不计较个人表现,一心只为整体舞台效果服务。
![]()
后来她与李忆兰联袂出演的作品在全国汇演中荣获二等奖,这份荣誉背后,是团队协作精神的最佳诠释——只有集体成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胜利。
有人称她为“绿叶宗师”,此言毫不为过。正因有她这般甘于奉献、技艺精湛的配角支撑,才成就了无数耀眼的“红花”绽放。
![]()
她与新凤霞、赵丽蓉等一代名家并肩而立,共同构筑起评剧发展的黄金年代。那时的舞台上,不论主角还是配角,人人熠熠生辉,整台戏如同精密运转的机械,每一颗螺丝钉都至关重要。
80岁退休后当老师把评剧传下去
![]()
1978年,经历风雨洗礼后的花砚茹重返舞台,可没过多久,她又做出一项令人敬佩的决定:告别聚光灯,走上讲台,出任中国评剧院学员班副主任,投身戏曲教育事业。
面对疑问,她坦言:“我一个人演得再出色,影响终究有限。唯有把技艺传授给年轻人,评剧才能延续下去。”
![]()
作为教师的她极为严谨认真。学生一个眼神不到位,她亲自示范;一句唱腔走音,她陪练数十遍,直至完美为止。
她常教导弟子:“我们演的是老百姓的戏,必须接地气,不能端架子。”
除了教授技艺,她还将自己的戏服改制缩小,送给经济困难的学生穿着;把她多年积累的表演心得整理成册,无偿分享给每一位学员。
![]()
她还带领学生们走进校园、深入社区开展公益演出,让更多年轻人有机会接触并喜爱评剧。
一次在小学演出后,有个孩子天真地问:“奶奶,评剧比动画片还好看吗?”
她笑着回答:“等你看完了就知道,这里面的故事,比动画片还要精彩呢!”
![]()
就这样,她悄然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热爱传统戏曲的种子。
即便年届八旬,身体已不如从前,但在剧院排演《刘兰芝》时,她仍主动请缨出演焦母一角。
每次排练她都提前到场,台词一字不落,动作一丝不苟,从未因年迈而降低标准。
![]()
年轻人劝她休息,她却说:“我多演一场,你们就能多学一点,值得!”
这哪里还是普通的演出?分明是一场场生动的教学实践。她用毕生经验向后辈诠释了什么是“择一事,终一生”的坚守。
如今,她的众多学生已成长为国家一级演员,有的扎根基层剧团继续授艺传道。花砚茹就像一位默默摆渡的艄公,将评剧的薪火一程程传递下去。
![]()
把小事做到极致就是大师
花砚茹走了,带走了一个属于评剧的辉煌时代。但她用99载人生旅程证明了一件事:配角从来不是边缘,只要倾注全部心血,哪怕站在幕后,也能成为舞台真正的核心。
她一生未曾争夺C位,却凭借三仙姑、阮妈等鲜活角色,在无数观众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她不曾标榜自己为大师,却以无声的坚持,成为了评剧界公认的“活化石”。
![]()
她没有留下豪言壮语,却用实际行动教会了世人什么叫传承——教徒弟、传手艺,让一门古老艺术走得更远、更深。
当下社会总有人渴望一夜成名、拒绝做配角,而花砚茹的故事恰恰提醒我们:无论身处何种位置,只要全力以赴,把每一件小事做到极致,就能活成自己人生的主角。
![]()
她的“配角精神”,并非安于平庸,而是在平凡岗位上创造出非凡价值的真实写照。
这位可敬的评剧奶奶虽然离开了人世,但她塑造的角色、培养的传人、守护的传统技艺,将继续活跃在舞台上,留存于热爱评剧的人们心中。
正如她常说的那句话:只要还有人愿意听评剧,我就没白活这一辈子。
![]()
参考资料:红星新闻《一级演员花砚茹去世,终年99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