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世纪50年代至2000年,安徽黄梅戏在省委、省政府、安徽省黄梅戏剧院驻地合肥市扎根生长,从崭露头角到持续深耕,最终实现规模性崛起——合肥,已然成为这一地方小戏走向全国知名剧种的核心孕育与崛起阵地。
追溯其源,解放初期的安徽黄梅戏(黄梅调)艺人多为安庆地区籍贯,或活跃于安庆市(前身为清安庆府怀宁县,1927-1929年析怀宁县城设市并成立市政府)。但黄梅戏的发展历程中,1952年8月,安徽省委、安徽省文化局举办在合肥“安徽省暑期艺人训练班”,其中黄梅戏艺人有丁永泉、潘泽海、严凤英、王少舫、丁紫臣等参加了学习培训,1954年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在上海的举办,成为其真正走向大众视野的关键节点;而此后,其成熟、发展与壮大的核心阶段,始终深深扎根于合肥市——这是不容辩驳的历史事实。
![]()
没有共产党、没有新中国,就没有安徽黄梅戏的时代机遇——正是新中国对地方戏曲的系统性扶持,让这一曾散落乡野的小戏种挣脱生存局限,得以从田间地头走向专业舞台,从区域小戏成长为风靡全国的文化符号;没有中共安徽省委的集体领导决策,就没有安徽黄梅戏的系统性和规模化发展——50年代初省委书记曾希圣、首任省委宣传部长桂林栖【湖北黄梅县籍贯】分管文化教育,主导黄梅戏剧团成立,此后几十年安徽省委、省政府始终将其视作江淮文化名片重点培育,在政策倾斜、资源整合、艺术革新等方面持续发力,为黄梅戏的传承突围铺就坚实道路;没有安徽省黄梅戏剧院(驻地合肥)的坚守深耕,就没有安徽黄梅戏的品牌成型——这座专业艺术阵地既是技艺传承的核心载体,更是人才集聚的“孵化器”,为黄梅戏的艺术升华筑牢根基。
![]()
纠正为黄新德
尤为关键的是,安徽省黄梅戏剧院为一代大师搭建了绽放舞台:依托剧院的专业培育与演出实践,严凤英、王少舫等艺术家将民间唱腔与舞台艺术深度融合,创作出《天仙配》《女驸马》等传世经典,彻底奠定黄梅戏的艺术根基;而安徽艺术学校(今安徽艺术职业学院,驻地合肥)构建的人才培养体系,更让黄梅戏迎来新生力量井喷——80年代“黄梅戏四朵金花”(马兰、杨俊、吴亚玲、袁玫、吴琼)璀璨绽放,1984年马兰成为黄梅戏史上首位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皆为这一体系的硕果。2000年左右马兰正式离开前,安徽省黄梅戏剧院以顶尖艺术水准与行业影响力,构筑了独属于自己的“黄梅戏时代”,成为全国黄梅戏领域的标杆。
![]()
1998年底马兰的全国人大代表资格被终止,安徽省黄梅戏副院长职务被解除,并被停止舞台演出资格。此时她虽未正式离职,但已无法参与安徽省黄梅戏剧院的核心艺术活动,成为安徽黄梅戏发展格局的重要转折点。1997年8月21日,安徽省文化工作会议上,省委、省政府发出“打好徽字牌,唱响黄梅戏,建设文化强省”的口号,确立以黄梅戏为龙头带动文化事业整体繁荣的战略,黄梅戏自此正式成为安徽“省剧”。然而,曾经的行业标杆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却逐渐丢失80年代的辉煌,陷入人才匮乏的困境。
与此同时,安庆地区在黄梅戏领域异军突起:1999年,韩再芬斩中国戏剧获梅花奖,标志着安庆成为黄梅戏发展的新核心;进入2000年左右,随着安庆方面话语权提升,关于剧种起源的争议悄然浮现。
![]()
2015年10月3日至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安徽宿松籍】赴安庆考察地方戏曲传承发展等工作,安徽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曹征海【曾任安徽省政协副主席、党组副书记,2017年5月20日病逝】等陪同考察。此后,安庆市党政机关及相关黄梅戏从业者开始全面否定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县,这与1988年至1998年时任安徽省省长、省委书记卢荣景的客观定论“黄梅戏发源于湖北,成长于安徽!”严重相悖。如今,安徽省黄梅戏剧院(驻地合肥)始终秉承卢荣景同志讲话精神,坚守历史客观;而安庆方面对这一行业共识的否认,无疑背离了黄梅戏发展的历史逻辑与传承初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