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曾读过名字叫《一个下午的延伸……》的小说,讲述的是一个刚从学校毕业的大学生到机关报到的第一天早晨,因为去的太早,她就在办公楼门前散步,不小心高跟鞋被卡在了下水道的钢筋缝里,拔出来的时候鞋跟断了,她只好站在原地,这个时候她看见了来上班的第二个人,他看见了她期待的眼神,也看见了她的鞋跟,于是就拿了张报纸,放在她的脚下,然后再拿走她的鞋子。5分钟后,他回来了,手里拿着补好了的鞋子。她很自然的问他在哪里上班,他回答说一个小部门。然后问她做什么,她说自己是新来报到的,不知道人事部在哪儿,随后他带着她到人事部的门口,告诉她那就是她报到的地方。几分钟后,人事科长告诉她再去部长办公室报到,她推开部长办公室的门,里面坐着的人是他。
最尴尬的遭遇成了最浪漫的开始,然而除了那次替她补鞋之外,他们之间并没有真正的交流,有的只是工作上的联系。那个时候她也许感觉到了什么,可是不确定。一种似有还无的感觉,一直在她写的字里行间里漂浮着,我认为这并不是人们所说的那种暧昧。只是迷离,像风筝在天空飘,却不知道该往何处去。
真正的谈话在一个下午,那天阳光明媚,花香浮动,他已经高升,不再是她的上司,他们之间连见面都很少了。有一天,科长让她给他送一份文件,他们在办公室里见面了,他们热烈的交谈着,这个时期有电话进来,还有风儿摇着窗外的梧桐的声音,她很怕谈话会因此而中断,然而他并没有想结束谈话的意思,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个下午的延伸是漫长的,一直到今天,它还在我的脑海里游走。自从这次谈话以后,他们之间的关系变得更迷离了,朦朦胧胧的,像一层纱,她惧怕纱后面的感觉,可又渴望这种感觉。
几个月后,有一个去北京进修的名额,他暗地里帮助她争取到了这个机会,进修快结束的时候,她遇到了在北京出差的他,他们在北海公园见面了,他和她一起游北海,看荷花,吃长长的拉面,他说:“不要告诉别人我来见你了。”她狡黠的笑了笑,说:“给你讲个故事,有一个人要出远门,不放心家里,怕被盗,于是安了个防盗门,之后他放心的走了,等他回来,他发现家里还是被盗了,而且小偷还留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你对我放心,我让你放心,你不放心我,我让你不放心。”
说了半天,就是为了把“你对我放心,我让你放心,你不放心我,我让你不放心。”这几句半是调侃半是现实的关乎信任的话题引出来。虽然好多年过去了,但小说里的这则幽默故事却在我心里翻来覆去了好多回。不能不让人联想到企业的管理基础——“信任”这一管理的根。
我们常听管理者抱怨:“员工不省心”“执行力差”,却少有人琢磨:当你总盯着员工的打卡记录、逐行检查工作报表时,是不是从一开始就丢了管理的根?在企业管理中,信任从不是可有可无的情怀,而是让团队从“被动服从”走向“主动创造”的动因。没了它,再精细的制度、再严苛的监督,也撑不起高效的组织。
有些企业把“防员工偷懒”当作管理的核心:安装监控看工位动态,要求工作群实时汇报进度,连报销单据都要反复核验“有没有猫腻”。看似“严谨”,实则是用怀疑把员工捆成了“提线木偶”。曾有这么一家销售公司,规定员工每拜访一个客户必须发定位、拍现场照片,结果呢?有人为了应付检查,在客户公司门口拍张照就走;有人觉得“既然不被信,不如少干活少出错”,原本能主动拓展的客户,也懒得再多费心思。管理者以为“盯紧点就不会出问题”,却没料到,不信任的成本比“员工偷懒”更高,它磨掉了员工的责任心,让“应付”代替“用心”,让“规避风险”代替“主动突破”,最后企业看似“没丢小钱”,却丢了能创造大价值的人心。
反观那些能留住人、出成绩的企业,无一不是把信任当“管理底色”。比如华为给研发团队“20%的自由探索时间”,允许员工在核心任务外尝试新方向,哪怕失败也不苛责。这背后是对员工专业能力的信任;海底捞让店长有“免单权”,不用层层上报就能处理客户纠纷,这是对员工判断力的信任。这些信任不是“放任不管”,而是把“盯过程”变成“给目标、赋权限、担责任”。就像阿里巴巴早期做淘宝,团队没人懂电商模式,马云却敢把核心业务交给年轻人,只说“你们放手试,错了我来担”。正是这份信任,让员工敢闯敢试,把“公司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最终蹚出了一条成功之路。
其实企业管理中的信任,从来是“双向奔赴”。员工信企业,才会愿意把时间和能力投入进来;企业信员工,才会舍得把权力和机会交出去。就像盖房子,制度是钢筋水泥,信任就是地基——没有地基,再结实的钢筋也立不住;没有信任,再完善的制度也只是“空架子”。有些管理者总怕“给了信任会被辜负”,可比起“因怀疑而错失人才”,不如先迈出一步:把该给的权限给到位,把该担的责任扛起来,让员工知道“我的努力被认可,我的判断被尊重”。当员工感受到信任,不用你盯考勤、查进度,也会主动把事做好——因为他们明白,自己的每一份付出,都在和企业一起成长。
说到底,管理不是人盯人。真正的管理,是搭建让人才发光的平台,而非做紧盯行为的“监工”。当管理者放下“盯人”的执念,团队才能释放出更大的潜能。因为管理的核心是“激活人”而非“监视人”。人盯人的模式看似能即时管控行为,实则会扼杀团队主动性与创造力。就像园丁不会时刻盯着每株花是否生长,而是通过松土、施肥营造适宜环境,管理者也应聚焦机制建设而非个体紧盯。有效的管理,首先要明确目标而非紧盯过程,让员工清楚“做什么”和“为什么做”,而非时刻被监督“怎么做”;其次要建立信任与赋能体系,通过培训、授权给予员工成长空间,当员工感受到被信任,才会主动承担责任;最后要以结果为导向,用合理的考核机制替代“盯人式”管控,让员工从“被动服从”转向“主动创造”。愿管理者们少一点“防贼式”的监督,多一点“放手式”的信任。若果,企业才能从“靠管理者推着走”,变成“靠员工带着跑”。这,才是管理最该有的样子。(杜文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