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后回看,2006年那道命令一下,F-14整队退场,甲板上少了那种长鼻子、长腿的身影,冷战后期的航母编队靠它撑门面,航程长,挂得多,速度快,照片里也顺眼,这些年翻资料时还能看到它在甲板尽头扳着机翼准备弹射的画面,那个时候的角色很清楚,尖刀就是它,舰队的远手就是它。
换装的理由摆在案头,平台统一,维护简单,F/A-18E/F顶上来,航母上一个型号管到底,后勤一条线就能走通,账目好看,备件好清点,机库里摆放也规整,飞行大队之间互相借机互相顶班的难度就小了,决策会议的纪要里把这件事写得很完整。
退役没多久,媒体上冒出来退役军人的投书,句子很直,买了超级大黄蜂,还不如买苏-27,说得不拐弯,这话传开后被人反复引用,像是气头上的一句,却被时间越放越清楚。
F/A-18皮实,甲板上折腾来折腾去不娇气,可航程那块短,载荷那块紧,出动到中东方向的架次里,挂着两颗炸弹飞过巴基斯坦上空还要接一次油,机组的节奏被打断,油管接上再回到航线,任务时间被拉长,后面等着接力的空中加油机还要排队分配窗口,编队指挥那边的表格一堆调整。
F-14以前的打法就直,四颗重磅一挂,航母机动到位,阿富汗全境覆盖,航母打击半径画出来的圈更大,搭配舰载预警机的指引,架次安排就松快,后勤船补的节律也更从容。
过了二十年,另一边的人把那句“还不如苏-27”的话落到了实处,重型舰载战斗机这条路被接住,先有舰载化的苏-27脉络,做进来,再一步一步顶上去,歼-15T这个名儿出现,重型的天花板那道梁被顶开,舰队指挥图上的可用距离被改写。
关键是船,福建舰这条电磁弹射的甲板拉开,歼-15T不需要再在滑跃甲板上抢速度,辽宁舰和山东舰把门槛过掉,飞行品质都跑顺了,但满油满弹的起飞始终有掣肘,甲板风、滑跑距离、弹射加速度这些限制扔在那儿,换成电磁弹射,推力曲线能精细地喂给飞机,速度爬上来,重量带得起,飞行甲板的出动率也跟着提上去。
参数摆一摆,内部油箱9.5吨,四枚900公斤级的制导炸弹挂好,作战半径往1000公里外走,飞出去打完再回到甲板上接着出动,这种路数已经不只是好用,是能把远处目标稳稳纳入计划的那种,舰队的后勤油料计算表和弹药补给清单也能按这个体量去设计。
舰机组合的变化不只在硬件,飞行大队的训练大纲得重写,弹药装配的流程图得重画,甲板调度要把重挂点的起吊轨迹和机位顺序重新梳理,武器挂载的结构从轻挂变成重挂为主,舰载机起降节律变了,航母编队里导弹驱逐舰的火控支援节点也能更远地配合。
挂上反舰导弹的画面更直接,鹰击-15这种大体量的家伙拎上去,机腹位置留出来,飞出去一小时的量,作战半径放到1000公里,导弹射程再上500公里,第一岛链上的关键点位就在规划纸上亮起,航线绕开防空扇区,发射窗口卡在雷达覆盖的边缘,后端还有空中预警和数据链把态势接住。
对面看坐标,冲绳、宫古、纳士纳这类熟悉的地名出现在目标库里,海气象好的时候窗口更多,海况略复杂时飞参做微调,舰队的通信节律按新的节拍跑,联合目标识别的规则在演训中不断校准。
挂载这一块,差距不是写在纸上的那种小数点,超级大黄蜂的载弹量看着体面,内油6.5吨摆在那里,出门要飞远,副油箱得挂,挂了就占掉重武器位置,还把阻力抬上去,格斗姿态被拖累,低空穿插时的能量管理变得紧,飞控系统也得给多一点余量。
换成歼-15T,内部油就够用,副油箱不插进方案,整架子都给武器,挂点的布局更讲究,进气道和机身之间排出四个重挂点,机翼下再留两个,风阻控制住,大件有地方安,像鹰击-15这种尺寸的导弹塞进腹部,收放起落架的空间也不打架,挂点受力和机体结构的应力路径在地面测试里反复打磨过。
超级大黄蜂往机腹看,离甲板的距离低,肚子不高,尺寸大的东西往里塞不顺,挂在外侧位置又容易吃风,面对重挂的需求,机体给不出位置,改装空间就受限,舰上武器站的调配要退而求其次。
那年把F-14退掉时,押的思路是技术往前走,小体量也能干大任务,传感器更灵,网络更密,武器更准,组合起来照样能把任务做完,实践里逐步显形的,是重型平台把半径和携弹这个底子托住的价值,另一条路被人走通,航母编队在远距离的打法就有了更宽的选择面。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