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夏天,12架苏-27SK/UBK战斗机从俄罗斯贝加尔军区飞抵安徽芜湖机场,这些代号“侧卫”的空中巨鹰让中国空军首次触摸到第三代战机的脉搏。当年苏联原本只想推销米格-29,一场飞行表演中的意外让中国代表团坚定了选择更先进的苏-27。这笔用瑞士法郎记账的易货交易,换来日用品的同时,也拉开了“侧卫”家族在中国枝繁叶茂的序幕。
![]()
这批苏-27的到来直接填补了中国空军与世界先进水平十几年的代差。那时候咱们的主力还是歼-6、歼-7这些腿短近视的二代机,面对周边逐渐换装的第三代战机压力巨大。苏-27的航程高达1600公里,能挂载7吨弹药,简直是为中国空军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老飞行员们都清楚,最初接触苏-27的日子并不轻松。老旧的地面引导体系根本配不上这款先进战机,昂贵的飞行成本更让部队心疼不已。但1994年和1996年的两次危机彻底惊醒了中国空军——没有现代化装备,国土安全就是一句空话。
中国军工开始了对“侧卫”的消化吸收。1998年,沈阳飞机工业公司用俄罗斯配件组装出第一架歼-11A。问题随之而来:俄制航电笨重落后,火控系统无法兼容中国导弹,对地攻击能力几乎为零。咱们意识到,简单仿制永远受制于人。
![]()
突破发生在歼-11B上。中国工程师给战机动了大手术:换上国产有源相控阵雷达、玻璃化座舱、涡扇-10发动机。黑色雷达罩变成白色,意味着战机有了更强大的“中国心”和“中国脑”。歼-11BS、歼-11BG相继问世,国产“侧卫”家族开始有了自己的特色。
但更大的真正的飞跃或说是真正的突破,还是歼-16的出现,它的先进的设计、先进的技术、先进的装备,彻底的打破了我国航母的空中防御的“瓶颈”,为我国的航母空中打击提供了坚强的有力保障。将以“炸弹卡车”的口碑深受军迷的喜爱的苏-30MKK的强大对地攻击能力与国产的最新的航电技术的完美的融合,开创了我国的第四代战机的新境界。其可对外挂载霹雳-15远程空空导弹、鹰击-83反舰导弹等一系列高性能的精对空、对舰导弹甚至其综合的性能都能超过俄罗斯最新的苏-35S。
尤其要说的,就是那款歼-16D电子战机了。它的翼尖上,稳稳地挂着四个大型的电子吊舱。这些吊舱可不简单,它们能在战区上空“变”出好几百架虚拟战机来,让敌方的防空系统一下子就陷入了瘫痪状态。可谓俄罗斯也找不出对应的“杀手级”武器来对其相互为搏的信息化战机。
![]()
不过要说中国完全吃透了苏-27,俄罗斯工程师可能会微微一笑。有个细节很能说明问题:俄罗斯苏-35S取消了机背减速板,通过飞控系统操纵气动面实现减速;而中国的歼-16却依然保留着这个传统设计。这种差别背后,体现的是对原始设计理解程度的差异。
但我们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效果,也正是因为能扬长避短,合理的将各自的优势都发挥了出来。中国电子技术远超俄罗斯,那就全力发展航电系统和武器平台;气动设计功底不如原厂,就在信息化作战能力上实现超越。在歼-20的成功大步走出隐身的第一步背景下,中国的航空工业也走完了从“跟着走”到“走在前”的自主创新这条长征的重要一环。
三十年过去,首批苏-27已退役,但“侧卫”家族在中国越发兴旺。从歼-11系列到歼-15、歼-16,中国不仅拥有了亚洲最大的“侧卫”机队,更在性能上实现了反超。当年俄罗斯忍痛卖出的“压箱底宝贝”,在中国人手中真正发扬光大。
![]()
基于“侧卫”的来华,它不仅仅为我们带来了几架先进的战机,更重要的是为我们开辟了了从低起点走向高起点的道路,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够真正的感受到现代空战的发展方向和趋势。从引进消化到自主创新,这条艰难却正确的路,最终让中国空军挺直了腰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