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剑波
10月23日,“黑龙江甘南飞鹤乳业科技小院”正式揭牌。东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乳品工程系主任杜鹏,优秀青年教师张秀秀及乳业科技小院新入驻研究生赴飞鹤(甘南)工厂,与企业骨干就生产工艺与品控细节进行了深入探讨交流。
杜鹏、张秀秀在企业开展了专题讲座,杜鹏还现场解决了企业提出的菌株退化技术难题,帮助企业每月节约三五千元的生产成本。
“黑龙江甘南飞鹤乳业科技小院”是省教育厅培育科技小院,2023年设立,发展至今已轮换了三届共计14名研究生,通过“产业学院+科技小院”融合发展,校企共同打造“企业专家讲座+高校专项培训”双向育人模式,共同培养“本科生—研究生—企业骨干”,标志着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迈入新阶段。
东北农业大学作为我省唯一一所省属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始终围绕国家所需、龙江所要、学校所能和未来所向,坚决扛起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全面助推东北地区当好国家粮食稳产保供“压舱石”。
多年以来,东北农业大学在农业科技方面人才辈出。2011年,省委省政府隆重表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省农业科技领域涌现出的11位功勋获得者,其中5位来自东北农业大学,他们是大豆专家王金陵、农机专家蒋亦元、环境专家何万云、乳品专家骆承庠和小麦专家佟明耀。
在这些专家和前辈的带动下,学校师生在科技方面攻坚克难,研发的“谷维菌素”获新农药产品登记,成为我国高校第一个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化学农药原药,也是“自20世纪70年代初发现芸苔素以来,近50年发现具有新作用机制的新型天然产物植物生长调节剂”。学校牵头建立了东北农业大学黑土保护与修复长期定位实验观测站,取得了多项具有北方寒地大农业特色的成果,为黑土区农业生产及地力保育提供了科技支撑。他们在做强做优种业“芯片”方面卓有建树。“十四五”以来,学校育成大豆、玉米、水稻品种百余个,“东农豆252”等系列新品种近5年累计推广面积近3000万亩,占我省大豆种植面积的1/10,创经济效益20多亿元。
在做科研的同时,东北农业大学积极构建社会化服务体系,探索全新的“基地+中心+产业联盟”推广模式,创建社会服务新模式。近五年,东北农业大学累计育成农作物新品种160个,推广转化新品种、新技术491项,主要农作物品种推广面积达7200万亩以上,创造经济效益80多亿元。共建十年的甘南县国民经济产值连续两年突破百亿大关,获评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和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县。
此外,东北农业大学强化校企共建,牵头组建了黑龙江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联盟。2020年至今,学校累计签订横向课题1513项,转化科技成果265项,签订技术合同112项,实现了科技成果与产业无缝对接。东北农业大学的师生们,不仅把论文写在了实验室里和书本上,同时也把论文“写”进了龙江广阔肥沃的黑土地。
东北农业大学彭显龙教授(右)在建三江了解水稻成熟情况。
本报资料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