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香港大学再度陷入学术风波——一篇由港大社会工作及社会行政学系博士生白逸铭主笔的论文,竟被曝出大量引用文献“失实”,疑似由人工智能(AI)虚构,令学术界和公众震惊。涉事论文题为《Forty years of fertility transition in Hong Kong》(40年来香港生育率变化),旨在探讨香港过去40年生育率持续下跌的深层原因,却因引用文献造假引发轩然大波。
![]()
之前有关香港大学新闻:
AI“幻觉”引爆学术危机
这篇论文刊登于由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办、国际知名出版社Springer Nature出版的学术季刊《China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Studies》。然而,细心的学者和媒体发现,论文中多达61项引用文献中,部分文献根本不存在。一些带有数字对象识别码(DOI)的文献链接点击后显示“DOI Not Found”,更令人震惊的是,有些引用声称来自学术期刊的文献,查阅相关期刊却找不到对应文章。
![]()
![]()
![]()
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其中一篇根本不存在的论文,署名作者竟然包括港大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社会工作及社会行政学系讲座教授叶兆辉。这一发现迅速在学界和网络发酵,引发质疑:难道港大学者竟容许AI“造假”文献?学术诚信何在?
叶兆辉教授亲自承担责任
面对铺天盖地的质疑,叶兆辉教授第一时间回应媒体。他坦言,论文中的引用错误,主要是因为负责文献整理的博士生白逸铭首次使用AI辅助引用工作时,没有认真核对AI生成的内容,导致大量虚假或错误引用。作为通讯作者,他承认自己未能严格把关,深感失望和歉意。
![]()
叶兆辉强调,论文的核心内容和实证数据完全真实可靠,且此论文已通过两次严格的学术评审,绝非捏造文章内容,事件并非学术诚信问题,而是“技术使用疏忽”。他表示,已向期刊出版社主动报告情况,期刊方面也接受解释,未来数日将重新上传修正版本。
他还透露,将要求该博士生修读一门关于如何正确使用AI工具的课程,给予“第二次机会”,并承诺亲自逐条核对论文引用,确保不再出现类似错误。
期刊出版社发更正声明
涉事期刊出版社Springer Nature今日公开发布更正通告,确认论文引用文献存在“错配及谬误”,系作者投稿前疏忽所致,但强调此问题仅影响引用文献的准确性,不影响论文的核心结论、实证数据的准确性以及理论框架的完整性。编辑部确认,文章的核心论证链条独立于引用问题。
![]()
更正通告表示,将尽快在期刊官网发布补充更正启事,力图维护学术出版的严谨性与公信力。
港大严肃调查,学术规范面临考验
港大方面对事件高度重视,表示已依照既定程序对相关人员展开核查。校方重申,大学在科研中使用人工智能应用方面有严格规范和指引,所有研究人员必须确保研究质量和学术操守达到国际最高标准。
港大发言人强调,如发现研究处理存在失误,将严格按照程序跟进处理,绝不姑息任何影响学术诚信的行为。
![]()
事件背后的隐忧:AI时代的学术风险
这起事件不仅是港大学术声誉的警钟,也折射出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在学术研究领域应用的风险。AI在辅助文献整理、数据分析等方面效率极高,但其“幻觉”现象——即生成虚假信息的能力——若未经严格审查,极易导致学术错误甚至造假。
港大博士生首次使用AI辅助引用,却未能做到严谨核查,暴露出高校在AI时代科研诚信管理上的漏洞。如何制定更完善的AI使用规范,提升学术人员的AI素养,成为摆在学界面前的紧迫课题。
对于此事,你怎么看?欢迎在下方留言分享你的观点!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关注港闻港事
了解真实香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