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信号叠加,2026年养老金“职工+城乡居民”双轮上涨的概率很高,方向明确指向“提低限高、兼顾公平”,但最终方案仍以官方发布为准
清晨在小区的长椅边,一位戴军绿色帽子的老伯头一句问我:今年涨了,明年到底怎么涨?
![]()
说白了,大家最在意的是两件事——会不会双涨,低养老金能不能多涨一点
这一次,政策口径和资金底气给出的答案,基本让人有把握,但也别抢跑解读
先说为什么是“高概率事件”
政策这头,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把“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写进了方向盘,《社会保险法》也早就把“随工资和物价变动适时调整”写进了规则里
有法可依、有纲可循,养老金调整不是临时起意,而是制度安排
再看经济和钱袋子
2025年前三季度,全国GDP增速5.2%,居民收入同步走高;
截至2025年9月底,基本养老等三项社保基金累计结余约9.85万亿元,其中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结余约5.8万亿元,委托投资年化收益稳在5%以上
全国统筹持续推进,资金跨省“调剂”的效率在提升
简单讲,宏观基本面支撑得住,社保基金也有底气
今年一连串动作也在“打暗号”
人社部三季度发布会释放了2026年双轮上涨的积极信号;
8月,五部门扩展了个人养老金领取资格范围,新增重大疾病支出、长期失业、享受低保三类情形;
10月,金融监管总局把养老理财试点铺到全国;
10月29日,贝莱德建信理财和建行发布的白皮书梳理了养老金融的最新趋势;
11月,多场会议与报告直指方向
人社部在11月相关会议上明确提出“持续完善待遇调整机制,稳步提高基本保障水平”,并强调“提低限高、兼顾公平”
那最敏感的点来了:低养老金能不能多涨?
从各地试点和既有做法看,答案偏向“是”
2026年的调整思路,大概率延续“定额+挂钩+倾斜”的组合拳,且倾斜力度更聚焦低收入群体
举个生活化的例子:如果继续采用定额调整,比如定额涨40元,那领2000元的人涨幅就是2%,领5000元的人只有0.8%,定额这一步本身就对低收入更友好
![]()
再叠加倾斜政策,有业内人士提到,江苏、河南在2025年已试点对月养老金低于2500元的群体额外涨2%—3%,不少观察者判断,2026年这类做法有望更大范围推广
按这个力度测算,2000元养老金每月大概能多领40—60元,够不够奢侈倒是其次,关键是对日常开销确实管用
更关键的是“挂钩”的尺度
在往年的挂钩里,与个人养老金水平挂钩的比例曾在1.2%左右,近两年多地把这个比例降到了0.8%—1%
比例下调的实际效果,是缩小高低水平人群的涨幅差距,避免越高涨越多
与此同时,“控高补低”的细则在一些省份已经落地,例如有省份对低于当地平均水平50%的群体额外增发10%的调整量
这些做法合起来,构成了“既提低、也限高”的结构性优化
当然,“照顾低收入”不等于“谁低谁多”
养老金的根本逻辑仍要守住“多缴多得、长缴多得”
工龄和缴费基数依然会在挂钩调整中体现合理差异,这是制度的激励性所在
我见过一位在电厂干了三十五年的师傅,他很在意一个问题:如果一味给低的加码,会不会伤害长期缴费者?
答案是不该、也不能
平衡的关键在于:定额和倾斜缩小绝对差,同时通过工龄、缴费年限等挂钩因素保留激励
把视野再放宽一点,所谓“双轮上涨”,不仅是城镇职工养老金,也包括城乡居民养老金
城乡居民这一块基础较低,涨一点,体感就强一截
但我也想提醒一句:只盯第一支柱,终究不够
第三支柱的建设,正从“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过渡,普通家庭该主动把“储蓄”一点点变成“养老投资”
这不是鸡汤,而是账本
一些数字能说明问题
截至2024年底,中国养老金三支柱总规模约15.66万亿元,GDP占比还不到12%;
个人养老金在售产品截至2025年9月末有887只,储蓄类466只、基金类301只、保险类83只、理财类37只;
![]()
2025年三季度个人养老金基金加权收益率13.51%,年初以来收益16.93%;
Y份额基金规模到9月末达151.11亿元,较年初增长65.3%
同时,我们的养老金替代率只有约45%,低于国际警戒线55%,这意味着第三支柱仍有很大成长空间
业内观点也比较一致:“提低限高”不是“劫富济贫”,而是在尊重“多缴多得”的前提下,缩小待遇差,提升保障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
招行等机构的研究还提示,制度优化与产品扩容让养老金市场更有活力,养老理财与个人养老金体系的衔接在加速,资本市场正在成为养老金体系中更重要的一条“水管”
换句话说,除了盯政策涨幅,把握合规、透明、低成本的长期工具,同样是给自己未来加一道保险
国外怎么做,也许能给我们一些参照
德国的里斯特计划用财政补贴“撬动”个人账户,低收入和有孩子的家庭支持力度更大,参与度已经覆盖到劳动人口的三成左右
“补贴+分层扣缴”的设计,让愿意长期攒养老钱的人不吃亏
美国的多支柱体系则把税收优惠、雇主匹配和默认投资机制绑在一起,401(k)和IRA打通,QDIA默认把七成资产配到目标日期基金,专业机构管理让普通人少踩坑
一句话:补贴、税优、默认配置三件套,提高了参与率,也降低了选择焦虑
回到我们身边,如果你是退休人员或临近退休,可以做三件现实的小事
第一,留意本地人社部门在2026年二三季度的公告,核对自己的工龄、缴费年限等基础信息,别让“挂钩”环节丢了分
第二,已有个人养老金账户的,抓紧学习产品差异,别追热点,重视长期分散和费用水平
第三,家里有长期失业、重大疾病或低保情形的,了解今年8月新规对应的领取资格扩展
符合条件的别错过“能用就用”的保障
从2005年到2025年,养老金已连续上涨21年,这本身就是坚定的信号
眼下,2026年的“双轮上涨”还没官宣,但政策方向、资金实力和试点经验都在同一条线上
我更关心的是,这次结构性调整能不能让“涨得更公平”,尤其让低养老金人群的获得感更实在
只要“提低限高、兼顾公平”的尺度把得稳,激励和保障是可以兼得的
别把期待堆得太满,但也不必过度焦虑,稳稳地向前,是养老金制度这些年的底色
愿下一次调整,让养老金的阳光照得更准,也更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