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森林变“四库” 青山生“万金”
——崇义国有林场创新经营打通“金山银山”转化通道纪事
当暖阳穿透叶隙,洒在崇义县广袤的林海间,在龙峰林场,数万亩林木正悄然进行着一场“光合作用”的财富革命:它们吸收的每一吨二氧化碳,都通过林业碳汇试点,将变为真金白银。这是崇义林业部门创新森林经营机制,推动森林“水库、钱库、粮库、碳库”联动,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价值转化的生动写照。
森林作为“碳库”的功能,曾是“沉睡的资产”。崇义县国有林场总场抢抓全省林业碳汇开发试点县机遇,主动破题,在龙峰林场、高坌林场率先实施3.4万亩碳汇林和240亩固碳增汇试点。“经专业机构测算,这些项目年均碳收益预计超过50万元。”总场负责人甘东波介绍,这标志着崇义的生态优势被精准量化为经济优势,为“绿水青山”标定了市场身价,让“碳库”成为绿色发展的新支点。
如何让静态的森林资源产生持续的现金流?崇义的答案是:深度市场化和规模化经营双轮驱动。
![]()
郁郁葱葱的阳明山国家森林公园。
崇义县国有林场总场创新机制,全面推行青山拍卖、归楞木拍卖、木竹期货拍卖等多种方式。今年以来,在江西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成功完成0.37万亩青山和0.94万立方米木竹产品的公开交易,打破传统销售困局,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与经营效益双提升。“今年10月,我们共拍卖了1812.43立方米木材,总计以95.98万元成交。溢价率超过30.2%!”甘东波介绍。
这组亮眼数据,印证了市场化改革的成效。
同时,总场以国储林项目为基础,已收储崇义县域内集体林木2.1万亩。这一举措不仅精准破解了林农手中林木资源分散、经营效益低的痛点,更以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为核心,让“钱库”的活水真正流到基层。
横水镇鱼梁村下珠洞组的448亩集体林,曾是经营效益低的典型。“自己抚育效益低,荒着又浪费了。”村民陈奇的感慨道出了许多林农的无奈。借着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东风,这片林地通过“场村联营”模式正式交由总场统一经营。专业化的抚育管理立竿见影:一个轮伐期内,预计亩均蓄积量提升3立方米,448亩集体林可实现增值72万元,让曾经的“闲置资产”变成了村民持续受益的“绿色存折”。
森林也是稳定的“粮库”。崇义林业不只向大树要效益,更将目光投向林下空间。行走林间,但见岗梅、黄精等中药材在树荫下茁壮成长,“竹乡飞鸡”在竹林间悠闲啄食。“以前只知砍树卖钱,现在林子下能长出药材、养好鸡,一年多挣好几万元!”朱坑林场护林员陈以龙脸上满是笑意。曾经单一的“木头经济”,早已变成了“绿色聚宝盆”。数据显示,总场已发展林下经济1.24万亩,销售“竹乡飞鸡”超3000羽,同时引进高产油茶良种基地1300亩。
这些长短结合的产业,既丰富了“粮库”的内涵,也为林农开辟了多元增收的渠道,而这一切的根基,在于一片健康、可持续的森林。
作为全国仅3个、南方唯一的中德合作森林经营示范点,总场于2024年正式启动桐梓林场2.67万亩森林试点建设,将“近自然、多功能、可持续、全周期”的理念深度融入林业经营。不同于传统“砍大树、种小树”的经营模式,这里的森林不盲目采伐幼林,而是待林木达到自然生长周期后再合理利用,逐步构建起乔木、灌木、草本错落生长的恒续复层林,既保护了生物多样性,更筑牢了水土保持的生态防线。
![]()
林农在补种黄精、岗梅等作物。
走进桐梓林场的示范点,层叠的林冠下,新苗与成林共生,野生动物踪迹渐多。桐梓林场的负责人黄光伟说:“如今我们林场通过丰富树种、优化林分结构,不仅让森林的涵养水土、固碳增汇能力大幅提升,更实现了林木资源的质效双升 ,每亩林木蓄积量从原来的约6立方米提升至9立方米。同时,林场常年聘请100余名当地民工参与抚育、生产,让不少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人均年增收近4万元。”
从“碳库”的精准量化,到“钱库”的市场改革,再到“粮库”的多元供给和“水库”的持续涵养,崇义林业部门通过一系列创新实践,成功打通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双向转化通道,为全国集体林区改革和林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崇义经验”。
原载于《赣南日报》2025年11月09日版面
作者:谢智林
编辑:张文慧
审核:杨晓斌
审签:章丽娟
总监制:李启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