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动力电池技术路线之争在行业内掀起新一轮讨论,比亚迪的立场始终清晰且坚定。在东京车展的行业沟通会上,比亚迪品牌及公关事业部总经理李云飞再次明确:“比亚迪将持续坚持磷酸铁锂电池路线”,这番表态不仅是对自身技术战略的重申,更从产业全局视角,解读了中国动力电池发展的核心逻辑。
“对中国动力电池产业要有信心”,李云飞的这句话,源于我国在该领域构建的全链条优势。从产业布局来看,中国已形成覆盖 “资源开采 - 材料加工 - 电芯制造 - 回收利用” 的闭环体系,仅磷酸铁锂细分领域,就聚集了从磷矿开采企业到电池回收企业的上千家市场主体,这种产业集群效应让技术迭代与成本控制具备了天然优势。以云南、贵州等地的磷矿资源为例,当地通过 “磷矿 - 磷酸 - 磷酸铁锂” 一体化生产模式,将原料运输成本降低 30% 以上,为磷酸铁锂电池的规模化应用奠定了成本基础。
成本优势,正是磷酸铁锂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关键支撑。相较于依赖钴、镍等高价金属的三元锂电池,磷酸铁锂电池原料成本更低且价格波动更小。数据显示,2025 年以来,三元锂电池正极材料均价维持在 18 万元 / 吨以上,而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均价稳定在 8 万元 / 吨左右,原材料成本差距直接转化为终端产品的价格优势。李云飞指出:“新能源汽车要实现全民普及,成本控制至关重要。磷酸铁锂路线既能保障安全,又能降低购车门槛,这是推动产业从‘小众’走向‘大众’的关键。”
在政策导向与产业需求的双重驱动下,磷酸铁锂的适配性进一步凸显。我国 “双碳” 目标明确提出要推动新能源产业低碳发展,而磷酸铁锂电池在全生命周期碳排放上具备显著优势。第三方机构测算显示,每 kWh 磷酸铁锂电池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约为 55kg CO₂,仅为三元锂电池的 60%。此外,在储能、低速电动车等新兴领域,磷酸铁锂凭借 “安全 + 低成本” 的双重属性,正成为市场首选。2025 年 1-9 月,国内储能领域磷酸铁锂电池装机量同比增长 120%,印证了其多场景应用的潜力。
![]()
比亚迪在磷酸铁锂技术落地层面的探索,更让这条路线的价值得到充分释放。除了已广泛应用的刀片电池,比亚迪今年推出的 “磷铁锰锂” 电池技术,通过在正极材料中加入锰元素,使电池能量密度提升 15%,同时保持了磷酸铁锂的安全特性。在车型应用上,比亚迪汉 EV、海豚等主力车型搭载磷酸铁锂电池后,不仅实现了 NEDC 续航超 600 公里,还将整车起售价控制在 10-30 万元区间,覆盖了主流消费市场。李云飞介绍:“我们的技术研发始终围绕用户需求,既要让消费者享受到长续航,更要让他们用得安心、买得划算。”
面对行业对 “新技术替代” 的担忧,李云飞给出了理性判断。他认为,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等新技术虽值得期待,但当前磷酸铁锂技术已进入 “成熟迭代期”,无需等待新技术落地就能满足市场需求。“消费者不会为‘未来技术’买单,他们需要的是当下就能可靠使用的产品。” 李云飞以冬季续航为例,比亚迪通过 “电池包预热 + 热泵空调” 组合技术,使磷酸铁锂电池车型在 - 10℃环境下的续航衰减率控制在 20% 以内,基本解决了北方用户的冬季用车痛点。
作为行业龙头,比亚迪的选择更承担着引领产业方向的责任。李云飞呼吁,同行应聚焦技术创新而非路线博弈,共同推动磷酸铁锂技术向更高能量密度、更快充电速度、更长使用寿命升级。“中国动力电池产业的优势,在于我们能集中力量攻克关键技术,而非在路线选择上内耗。” 目前,比亚迪已联合国内 20 余家企业成立 “磷酸铁锂技术创新联盟”,围绕材料研发、设备升级、回收利用等领域开展合作,推动全产业链协同发展。
从市场选择到技术创新,从成本控制到产业协同,比亚迪对磷酸铁锂路线的坚守,本质上是对产业发展规律的尊重。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加速扩张的当下,这条以 “安全为基、成本为翼” 的技术路线,不仅为比亚迪赢得了市场,更成为中国动力电池产业在全球竞争中的核心优势。未来,随着技术的持续迭代,磷酸铁锂必将在更多场景释放价值,而比亚迪也将继续以技术创新为笔,为中国新能源产业书写更坚实的发展篇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