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冬虎
长城历经千百年的自然侵蚀和人为损害,不少段落需要修缮甚至进行抢救性保护。如何按照文物考古学界行之有效的方法做好工作,又不失世界遗产的本真性和古代建筑的应有风貌,历来是长城保护的难点。
箭扣长城位于北京市怀柔城区以北的山崖顶上,以雄奇险峻著称的“天梯”“鹰飞倒仰”等景观闻名遐迩。自2015年至今,箭扣长城修缮保护工程持续进行了5期,在保护长城本体、探索砖石长城保护理念和技术方法等方面建立了一套切合实际的规范和流程,积累的“箭扣经验”具有启发意义。
“修旧如旧”与“最小干预”是古建修缮的最高境界。登上142号敌台,怀柔区文管所技术指导、70多岁的长城修缮专家程永茂介绍,箭扣长城的修缮力求充分利用原有城砖,有的地方甚至是将几块断裂的旧砖拼接为一块整砖,因此修缮后的墙体和敌台等建筑更加接近它们的本来面貌。依据多年实践,程永茂概括出箭扣长城修缮的“原形制、原结构、原材料、原工艺”的“四原”准则与“随层、随旧、随残、随坡、随弯”的“五随”,并且实现了古建技艺与长城文化两方面的“传帮带”。
修缮长城,绝不等于再造一条新的长城,无需追求建筑本身的完美无缺。
在从山脚下向山顶142号敌台攀登途中,我们看到了保存原始面貌的一段“局部坍塌”。这段彻底坍塌的墙体已经没有修缮的基础,“复原再造”不仅耗费巨大的工程量,也不符合历史遗产的本真性。鉴于墙体坍塌也是长城发展史固有的内容之一,工程选择了在无法修缮的典型地段保留“历史现场”,划定区域范围,设立保护标志和简要说明,就像古建遗址一样呈现在世人面前。旅游者能够在此看到长城风貌的另一面,研究者可以借助这类“样本”分析地质、地理、植物等因素对墙体的影响,从中提炼出预防坍塌的思路和方法。
以森林植被为主的周边生态环境,是围绕长城本体的另一保护对象。沿途生长的林木和其他植物无疑是长城风貌的有机组成部分。但是,某些植物的根系极为发达,往往深扎到墙体之下,飞鸟衔来或风力吹送的植物种子也不免落入墙体附近或裂隙之中,生长起来的植物则以顽强的生命力把局部墙体撑开,成为威胁长城安全的常见病害。箭扣长城的保护者不辞辛劳,全面调查整个区域的植物分布状况,将长城本体与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有机结合起来,使蜿蜒起伏的绵绵长城与春夏青山苍翠满目葱茏、秋天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植被景色融为一体。这也正是长城文化带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多学科参与的第五期修缮保护工程去年启动,目前正在进行,全程会进行数字化记录。据程永茂统计,箭扣长城1—5期工程已修缮墙体6072米、敌台40座,殊为不易。北京市文物局选在山脚下的西栅子村建立了“长城保护修复实践基地”,推广10多年间积累的“箭扣经验”。
放眼未来,涉及长城修缮经费预算等方面的政策,应当充分考虑长城修缮保护工程的独特性,实事求是地予以调整。长城修缮的领军人物年事已高,培养掌握传统技艺的接班人、健全古建维修队伍迫在眉睫。
(作者为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