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11月,随着“十五五”规划、中美元首会晤、三季报等一系列重大事件的悉数落地,A股已进入到业绩真空期叠加重大消息催化不足的时间窗口,大盘整体表现为3900~4000点的区间震荡格局。与此同时,市场领涨板块也有所变化,此前一骑绝尘的人工智能等泛科技题材连续回调,反倒是化工、锂电、光伏、消费等板块开始走强,让很多追高买入科技股的投资者叫苦不迭。
事实上,近期关于A股风格切换的讨论一直屡现报端,并且按照历史经验,临近年尾的A股也确实存在着风格切换的传统。
那么此次A股是否又开始重复“昨天的故事”了呢?在我看来,答案自然是肯定的,理由主要有二。
其一,机构调仓是市场风格切换的直接推手。
11月是公认的公募基金结算月,也是年度业绩考核的关键期。根据过往经验,机构投资者每逢此时,投资诉求都会从“追求超额收益”转向“锁定全年利润”,继而选择主动调仓并锁定收益,如此既是为了迎接12月的评比,也是为了避免12月集中交易造成的市场冲击和业绩排名的干扰。
申万宏源研报明确指出,当前电子持仓占比25Q3达到25.7%的高位,TMT全产业链持仓占比创下40%的历史新高,并且TMT产业链在融资余额占比将近30%、电子占比15%,均是历史新高,需要“警惕资金反身性压力”。东吴证券的研报也提到,此前重仓TMT板块的机构在前三季度积累了丰厚浮盈,进入四季度后,“他人兑现即自身受损”的囚徒困境效应开始显现,而部分机构的率先离场会引发连锁反应,迫使更多持筹者跟进调仓,进而强化风格切换的动力。而这种行为逻辑的转变,无疑成为了市场风格切换的直接推手。
其二,基本面改善与估值低估存在“错配效应”。
放眼当下,市场正处于“旧主线承压,新机会萌芽”的过渡阶段:一方面,科技成长板块在三季报披露后进入业绩真空期,此前过高的增长预期缺乏即时数据支撑,部分热门AI概念股如中际旭创、新易盛等,即便三季报业绩亮眼仍出现显著回调,反映出市场对高估值的容忍度有下降态势;另一方面,传统产业的景气度正在悄然改善,数据显示,诸如非银金融、钢铁、基础化工、机械等行业的资本回报率已出现明显回升,但这些板块并未获得投资者青睐。
不仅如此,就当前的TMT板块而言,不仅多数个股在股价上处于相对高位,在筹码结构上同样形成了极致分化,有机构将其描述为“价与筹码的双重高估”。与之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化工、公用事业等板块的估值仍处于历史低位,具备显著的安全边际。而恰恰是这种“基本面改善与估值低估”的错配,为传统价值板块的估值修复提供了空间,如此也构成了市场风格切换的又一重要支撑。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虽然短期市场高低切换迹象明显,但这并非意味着科技成长主线行情的终结——毕竟,本轮“科技牛”的底层逻辑在于国产技术突破、宏观政策支持、全球产业共振等多个维度,并且在大国博弈反复的背景下,自主可控与国产替代依旧是中长期的大势所趋;叠加现阶段美国已开启降息周期,势必会进一步打开市场降息预期与流动性宽松空间,从全球流动性环境与资产比价视角出发,中长期依旧有足够的理由看好科技成长股的配置价值。
因此综合来看,在接下来的行情当中,我们建议投资者采用“均衡配置、攻守兼备”的思路来进行布局,既要规避前期高估值成长股的回调风险,又要把握价值板块的修复机会,同时兼顾中长期成长主线的布局窗口。
具体可关注以下三条线索:
(1)进攻端:把握周期复苏机会
全球制造业复苏与降息周期的共振,使得周期板块成为岁末的核心进攻方向。其中,铜、铝、原油、锂等上游资源品直接受益于全球需求回升与流动性宽松;二是工程机械、重卡、锂电设备、风电设备等资本品,我国作为全球产业链的“卖铲人”,将直接享受海外产能重建的红利;三是食品饮料、航空等内需修复板块,国内价格企稳与消费回升正在形成合力支撑。
值得注意的是,周期板块的机会不仅源于短期复苏,更得益于“反内卷”政策的催化与效果的显现,尤其是对于10月PPI的环比转正,业内普遍认为反内卷带动行业供需改善是重要原因——得益于反内卷政策的落实,国内上游工业品供需关系改善,煤炭、黑色金属等产业链延续涨价趋势。预计这种改善逻辑会在接下来得到持续,从而为板块带来估值修复行情。
(2)防守端:布局低估值红利资产
在风格切换的初期,具备高股息、低波动特征的价值板块是最优防御选择。建议关注煤炭、运营商、电力等具备红利属性的低位资产,这类板块不仅估值安全边际高,且业绩稳定性强,能够有效对冲市场波动风险。
除此之外,银行与非银金融板块也值得重点关注。从机构行为看,这两个板块是当前最大的低配领域,存在显著的配置修复需求;从基本面看,银行板块的净息差已逐步企稳,非银金融中的券商则受益于市场交投活跃与政策支持,而有数据显示,两类板块的资本回报均已出现改善迹象。
(3)长期端:逢低布局科技成长主线
如前文所述,当前市场的风格切换属于阶段性再平衡,而非成长主线的终结,科技成长板块的中长期逻辑并未证伪,诸如AI产业仍处于上行初期、高端制造在产能出清后基本面有望触底回升、全球流动性宽松的大环境对成长股估值形成支撑等逻辑仍有效。从这个角度看,科技板块的波动加大反而提供了择时机会,可逢回调逐步布局具备核心技术壁垒的龙头企业,同时也可以关注低位AI应用端的补涨机会。
【注: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在任何情况下,本订阅号所载信息或所表述意见仅为观点交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除专门备注外,本文研究数据由同花顺iFinD提供支持】
本文由公众号“星图金融研究院”原创,作者为星图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付一夫。
编辑:胡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