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华说史,史说自话。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
王敦认为坐镇襄阳的梁州刺史甘卓是可以和他共同行动的人,因此在武昌起兵前,派了专使邀同甘卓一块儿进军建康,果然甘卓满口允诺。
1、王敦的兵临城下
可是,等王敦上了战船,整装待发时,甘卓的人马没有到,只派来参军孙双,劝王敦不要发兵。王敦惊叹:“甘侯(甘卓为于湖侯)嘴上说得好,怎么又反悔了?无非担心我危害朝廷吧!我是去除掉那几个奸贼,如果成功了,保证甘侯可以晋升为公!”甘卓还是犹豫不决。
![]()
王敦又派专使劝说司马承,要他来当自己的军司。司马承把专使囚禁起来,决定出兵征讨王敦。但湘州在西晋末年杜弢的流民起义被镇压后,荒芜不堪,既无兵力更无财力,王敦没把它放在眼里,只派了一支队伍去收拾它。
司马承又派主簿邓骞劝说实力雄厚的甘卓,要他进军武昌,攻打王敦的留守队伍。邓骞对甘卓说:“王敦打建康的兵马总共一万多人,留在武昌看家的老弱不会超过五千,将军的部众两倍于他们,顺流而下攻打武昌,就如摧枯拉朽一般。武昌到手,就可以控制荆州和江州,这样,王敦会不战自溃。如果丢下这个必胜的机会,坐待王敦回头再来吃掉你,那就太不知机了。”
甘卓还是摇摆不定。
王敦进军的消息传到建康,晋元帝要刘隗及戴渊等火速领兵来保卫京师。刘隗从淮阴领兵到达,文武百官夹道欢迎。他把头巾往额上一抹,神气活现地谈笑风生,似乎王敦根本不在话下。刘隗和刁协晋见元帝,要求逮捕王家在建康的人,一网打尽,元帝下不了手。刘隗开始觉得事情不好办,脸露恐惧之色,说话也没声势了。元帝还派王敦的堂兄弟右卫将军王廙去制止王敦进军。王敦却将王廙留在身边,王廙也就给他出谋划策做帮凶。
王敦兵临建康城下,原想饿虎扑羊,先将死对头刘隗一口吃掉,僚属们劝他说:
“刘隗和你势不两立,他的部属又死心塌地要和你较量,这样硬拼不上算。不如先攻石头城,周札(右将军,时都督石头水陆军事)对部属极为苛刻,士兵们不愿在他手下卖命,可能不堪一击。”
果然王敦包围石头城,还没展开猛攻,周札就大开城门投降。
周札原是江南最强大的士族之一,他为人贪财好色,吝啬得视一钱如命,确实不得人心。但他投降的主要原因,是王敦出兵是以讨伐刘隗、刁协“发奴为兵”为借口,这就获得了不少士族豪强的支持。
周札在朝廷“发奴为兵”后,他的许多佃客和家奴也被征为兵,从而吃了大亏。他因而深恨刘隗和刁协,因此在关键时刻不战而降,使王敦得到空前优势,气焰大涨。但王敦又嫉妒周家门宗强盛,一年多后,以捏造的图谋不轨的罪名,杀害了周札及其家族多人。
![]()
王敦占领形势险要的石头城后,晋元帝穿着戎装,督促王导、刘隗、戴渊、周顗、刁协等,先后反攻,但都被打垮。刘隗和刁协在兵败后,上气不接下气,入宫拜见元帝。元帝流着泪,给了他们一点兵马和财物,让他们赶快逃命。刁协向东逃到江乘(今江苏句容北),被部属所杀,脑袋也被割下来送给王敦。
刘隗逃回淮阴,又带了妻儿家属亲信二百多人投奔石勒。
王敦的士兵在石头城内外大肆抢劫,很多官员吓跑了。晋元帝脱下戎装,穿起朝服,说:“王敦要我这个皇位,早点说就是,何必去坑害黎民百姓?”
他又派使者告诉王敦:“你如果不忘朝廷,就此罢兵,大家还可以平安相处,倘若不行,那我就回到琅琊(元帝即位前的封国)去,这儿就让贤给你吧!”
2、后院起火
王敦眼看皇位唾手可得,不料后院起了大火。原来在王敦向建康进军途中,担心甘卓会在背后捣乱,又派参军乐道融去威胁他,一定要他立即发兵到建康。哪知乐道融对王敦的悖逆很不满意,虽然端着王家的饭碗,但一离开王敦就不听王敦的命令,反而劝甘卓说:“国家对你恩重如山,你若附和王敦,岂不忘恩负义!你生为逆臣,死为愚鬼,不是永为家族之耻吗!不如以答应王敦之邀为借口,就此发兵攻袭武昌,王敦的将士就会不战自溃,你的巨大功勋也可建立起来了。”
甘卓听了这几句话,才下决心发兵,还自我表白地说:“这是我的本意。”
武昌内外的士民,听说甘卓的兵马前来,吓得四散奔逃。广州刺史陶侃得到甘卓飞骑的邀请,也发兵北上征讨王敦。朝廷的官员听到这些消息,高兴得齐呼万岁。甘卓立即被任命为镇南大将军、侍中,都督荆、梁二州诸军事,荆州牧,仍兼梁州刺史;陶侃兼领江州刺史。
王敦深知这两路兵马绝不能等闲视之,心里七上八下。他权衡形势,觉得当前形势对自己不利,只得顺着元帝要求罢兵的坡儿滑下来。元帝于是立即下诏以王敦为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江州牧,封武昌郡公。王敦赌气,一个官儿也不要,只是要朝廷派专使,拿着驺虞幡(皇帝特命罢兵的旗帜),命令甘卓和陶侃停止进军。
朝廷专使出发前,王敦早已派了他的参军,同时也是甘卓的侄子甘卬代表他去劝说向武昌进兵的甘卓:“你的行动是符合臣节的,我不能责备你!我进军建康也是迫不得已,请你也要谅解!想必你一定会回军襄阳,我们还是和好如初吧!”
![]()
甘卓从来就是优柔寡断的人,嘴里攻打武昌叫得震天响,但军队驻扎在武昌西面的猪口(夏水入沔水处,在今湖北沔阳附近),几十天没有前进一步。他借口要会集各路兵马总攻,其实是在观望。这时,经过甘卬劝说,加上朝廷专使带着代表皇权的驺虞幡一到,甘卓更是打退堂鼓了。
王敦知道甘卓不会攻打武昌,他就不着急赶回去,但也不到建康去上朝。元帝不知道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要文武百官到石头城去劝说王敦撤兵,摸摸他的底。王敦威风凛凛地接见百官,其中周顗和戴渊的兵马都和王敦狠狠交过阵,因此,王敦劈头盖脸地问戴渊说:“你我前几天打过仗,你是不是还有什么余力?”
戴渊原为广陵的世族大家,少年时生性豪爽,游侠江湖,也曾与人合伙抢劫行旅,不过几十年的官场生涯,已把他的棱角都磨光了。这时听到王敦责问,他含蓄地回答:“谈不到什么有余,可惜力不足罢了!”王敦又问:“我现在的做法,天下人以为如何?”戴渊模棱两可地说:“从表面上看,人们认为是叛逆,但能体谅你的人,还可以说是尽忠。”王敦嗤鼻冷笑道:“你真是会说话!”
王敦转过头来又问周顗:“伯仁,过去你被杜弢打得无处安身,还是我收留保护你,眼下你反而和我顽抗,这还对得起我吗?”
周顗胸有成竹,带刺儿地回答:“大将军带兵来犯朝廷,下官亲率六军抵抗,不能胜任,致使王师打了败仗,这才是对不起你呢!”
王敦对于这种冷嘲热讽的答非所问却也无可奈何。接着百官劝他早日撤兵,那真是瞎子点灯白费蜡。人们纷纷离去,王敦对迟走一步的王导说:“当年劝进时,我说这司马睿不会和我们一条心,要另找一个年幼好摆布的,你不听我的话,弄得我们王家几乎灭族!”
王导还是正言规劝,王敦见话不投机,只好作罢。
3、伯仁之死
王敦为人狠毒,但对周顗却始终畏惧三分。据说过去在洛阳时,王敦一见周,脸上就发热发烫,即使严冬季节,也要以扇遮面或摇扇不止。
周顗在王敦刚起兵时,就对朝臣说:“皇上不是尧舜,怎么能没有过错呢?但做臣子的怎么能因此举兵威胁?我们一起推戴当今皇上,至今不过四五年,一旦出现如此局面,怎么不是叛乱呢?处仲(王敦字)刚愎狠忍,狂妄不法,他这样做究竟要干什么,不是明摆着的吗?”
![]()
王敦在石头城和百官相会后,听人传说这些话,非常恼怒。过后他再回忆起周顗和戴渊对他的挖苦和嘲讽,愈想愈不是滋味,担心他俩今后还会重整旗鼓和他作对,因而决心要杀周顗和戴渊。
晋元帝接见周顗说:“近日二宫(指天子和太子)无恙,大臣们也都平安,大将军王敦还副众望吧!”
周顗回答道:“二宫可以放心,但我和戴渊等人的命运尚未可知。”很多人劝周顗逃跑,周顗从容不迫地回答:“我是朝廷大臣,朝廷乱到这个地步,我怎么能逃避责任,草间求活(苟且偷生之意)?更不能如刘隗那样去投敌!”
周顗横下心来,挺着脖子,等待王敦拿他开刀。王敦要杀害周顗和戴渊,首先要取得他堂弟王导的支持。
王敦故意拐弯抹角地问王导:“周顗和戴渊都是众望所孚,应该叫他俩担任三司(太尉、司徒、司空)的高官吧?”王导还不知道周顗暗下保过自己,只以为他翻脸不认人,这时一腔怒火未熄,因而一听王敦还要重用周顗,脸上就呈现出吓人的难堪。
王敦瞧着这模样,又说:“那么叫他俩做令(中书令、尚书令)仆(尚书仆射)一类的官吧!”王导还是不开口,王敦看他还是满面乌云,自己心里乐开了花,急忙掏出真心话说:“那么就该处死!”王导从来不肯在别人跟前说恶话,所以还是不作声,但是眉头的疙瘩似乎松开了。王敦深知王导已经默许,这三问三不答就决定了周顗和戴渊的命运,他俩被作为刘隗和刁协的余党抓起来绑赴刑场。
路过太庙时,周顗大喊道:“贼臣王敦颠覆国家,大乱天下,枉杀忠臣!神祇有灵,速速要他的命!”押解的士兵用长戟直捣他的嘴,一路鲜血淋漓,留下斑斑印迹。周顗神色不变,走向石头城外。王敦为了预防发生意外,在一块人们称为唐岗的巨石边,用步障围绕起来。周顗和戴渊在唐岗下同时被杀害。
![]()
周顗生前,曾有人把他比作西晋时的大臣乐广,他很不以为然地说:“为什么要刻画无盐,唐突西施呢?”西施和无盐都是春秋战国时的后妃,西施很美,无盐很丑。周顗认为自己比乐广强,在他看来,别人将他比作乐广,是贬低了他,就似美化了无盐,冒犯了西施一样。
盖棺论定,周顗临危不惧,慷慨就义;乐广在八王之乱中担忧受惊,悒悒而亡。两人一对照,周顗的确是强一些。
晋元帝怕王敦还要滥杀群臣,派侍中王彬(王敦的同族兄弟)去慰劳他,也希望他就此撤兵。王彬原先和周顗是莫逆之交,先到周顗遗体跟前哭吊,再去看王敦。王敦见他泪痕未干,满面悽伤,问他为什么?他说: “刚才去哭周顗,心中悲痛已极!”王敦发怒道:“周顗自己找死,你何必去哀哭?”王彬答:“周顗是个长者,在朝也没有和别人结党营私。现在大赦天下,周顗却惨遭极刑,岂不令人心伤?”
王彬说得火起,责骂王敦道:“你起兵犯上,还要杀害忠良,图谋不轨,大祸就要临门!”他越说越激昂慷慨,声泪俱下。
王敦拍案大叫道:“你狂妄到这个地步?你以为我不能杀你?”当时王导也在座,竭力相劝,并要王彬谢罪。王彬说:“我脚痛不能拜,何况有什么要谢罪的?”王敦怒气冲冲喊道:“脚痛何如颈痛(指斩首)!”王彬还是一点不退缩,王导说了不少好话,王敦才刀下留情,不欢而散。
王导日后翻阅朝中的文书档案,才看到周顗在他危难时竭力救护和保荐自己的奏疏,言辞痛切,感人肺腑。王导读完奏疏,想到那三问三不答送了周顗的命,不胜羞愧之极,放声大哭道:“我虽不杀伯仁,伯仁却是由我而死!九泉之下,有负这位良友!”
4、司马睿之死
周顗被害后,王敦派人去抄他的家,不料只有五瓮酒、几石米以及几只装着一些旧丝棉的篓子。这件事传开后,人们纷纷赞扬周顗的朴素,从而更加慨叹他的冤死。
周顗的大弟周嵩的脾气暴躁。早先,周顗任吏部尚书时,在官衙内值夜,得了急病,经尚书令刁协极力营救才脱险。第二天清晨,有人转告周嵩,周嵩急忙赶来。一进门,刁协两眼流泪,对他诉说周顗夜间危急情况,周嵩因为平素对刘隗和刁协极端不满,不但不谢刁协,竟举手就打,刁协吓得直退到门边。
![]()
周嵩几步跨到他哥哥床边,既不询问病情,反而大骂道:“你在朝中是有名望的人,怎么去和奸佞小人勾勾搭搭?”说完,头也不回转身就走。周嵩这么恨刁协,所以王敦对他挺有好感。周顗被害后,王敦假意派人到周嵩家中凭吊。
周嵩怒气冲天,对来使说:“亡兄是天下有义人,被天下不义人所杀,这有什么可以吊祭的呢?”
王导知道周嵩实际上也是在骂自己,他深自愧恨,默不作声。王敦挨了骂,恨透周嵩,又担心杀他更会大失人心,只得暂且忍住,反而任命他为从事中郎。过了一个时期,终于诬加罪名,将周嵩砍头。
周顗兄弟是汝南安成(今河南汝南东南)人,父亲周浚是西晋平吴功臣之一。早年,周浚打猎遇到暴雨,和随行的部属躲入路旁李家避雨。虽然主人不在家,但不到一个时辰,几十个人吃喝的酒肉饭菜源源端出。周浚惊叹不已,溜到后院一瞧,却只有一个俊美的姑娘和一个婢女杀猪宰羊,忙碌地在置办美味佳肴。这姑娘名叫李络秀,后被周浚娶入家门,生下周顗、周嵩、周谟三兄弟。
周浚早死,东晋中兴,周顗三兄弟都在朝当官。有一年冬至节,周家举行家宴,李氏给三个儿子举杯赐酒,说:“你们都当了贵官,且在我身边,我还有什么可忧的呢?”
周嵩起身说:“母亲不要太高兴,老大志大才疏,名气很大而见识不高,又好抨击别人的过错,这不是自全之道。我生性耿直,也不能见容于这个世道。只有阿奴(周谟小字)碌碌平庸,尚能长留在老母身边。”不多年后,周顗和周嵩果然死于非命。
王敦排除异己后,踌躇满志,横暴不堪。他勒令各地朝贡的宝物送入自己的私门,任意指派廷臣和地方官吏。他任命西阳王司马羕为太宰,王导为尚书令,王廙为荆州刺史;朝官和方镇大员被罢免调换了一百多人。
甘卓听到周顗和戴渊被害的消息,深知王敦心狠手毒,更是不敢同他对抗,一面还装出顾全大局的姿态说:“如果我攻下武昌,王敦可能要走上绝路,劫持天子,四海吏民更要受苦了。我不如回到襄阳去,再看着办吧!”
![]()
甘卓撤回襄阳,心头局促不安,举止失常,两眼模模糊糊,照着镜子似乎瞧不到自己的头颅。他抬头望望,自己的脑袋仿佛挂在庭院的大树上。僚属劝他要做好应变的军事准备,他又怕因此会增加王敦的疑忌,甚至发兵来攻打自己,反而分散兵马去屯田。
王敦呆在石头城三个多月,一次也没去朝见晋元帝,他觉得老这样下去,也不是一回事,便撤回武昌。这时长沙也被王敦派去的兵马攻破,司马承被活捉,在押送武昌的途中被害身死。王敦又秘密派人串通襄阳太守周虑谋害甘卓。
有一天周虑对甘卓说,城边大湖中出现了大批鱼群,并劝甘卓叫左右侍从都去打鱼。周虑趁机带了几个人闯进甘卓卧室,杀害了他,他的几个儿子也同时遭难。兼领江州刺史的陶佩,也被王敦假称诏命,逼回广州去。
晋元帝眼见好不容易撑起的局面,竟被王敦糟蹋到这个地步,心里又忧又愤得了重病,在王敦起兵后的同年闰十一月里,满怀痛恨地离开了人间。
他称晋王一年,在帝位将近五年,死时四十七岁,葬于建康鸡笼山之岗(即今鸡鸣寺一带),按照老祖宗司马懿的遗嘱,其墓不起坟,不植树,因而至今还没被发现。
接替皇位的是皇太子司马绍。晋元帝的皇后虞孟母早死,没有生孩子。以后宫人荀氏得宠,生了司马绍及司马裒兄弟俩。司马绍从小就很聪明,有一天傍晚,他坐在父亲膝头上玩,长安方面有使者来晋见,元帝随便问他:“太阳近?还是长安近?”司马绍回答:“长安近,因为没有听说有人从太阳来。”
在座的人都赞扬这孩子聪明。第二天宴会中,元帝想在大庭广众之下,再展示一下他的智慧,于是又用同样题目提问,他却回答:“太阳近!”元帝大惊道:“你昨天不是这样说的,为什么太阳近?”司马绍抬头笑眯眯地说:“我现在睁眼只见到太阳,看不到长安!”人们更为惊叹。
王敦进军建康时,皇太子司马绍曾穿上戎装,坐到战车上,要亲率将士出战,经中庶子温峤苦苦劝阻,抽剑砍断车鞅(套马的皮带),司马绍才停了下来。王敦以后得知这事,想诬加皇太子以不孝之罪而废掉。
![]()
在会集百官时,王敦大声质问温峤:“皇太子何德可以称道?”温峤回答说:“太子钩深致远(指才学广博精深),我目光浅近,难于度量,但从礼这方面来看,可以说做到了孝。”
朝臣们都赞成温峤的见解。王敦找不到废掉太子的借口,只得作罢。因而,在晋元帝去世的第二天,司马绍得以继位,他就是晋明帝,即位时年二十四。
王敦在武昌得悉元帝去世和明帝登基,他对皇位又开始想入非非,立即放出打算入朝辅政的风声,并示意朝廷征召他入京。晋明帝只得亲手写了一个诏书,开头是“孤子绍顿首”,下面的大意是:“我担负不了国家重任,内心无限哀忧和惭愧,好似悬在空谷之上,希望你能进京辅佐朝政,得以朝夕咨询,实现靖国安民。”
王敦一接到诏书,就带着兵马,即速动身了。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