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逸教授近期在一次讲座里直指台湾部分媒体歪曲抗日战争历史。他没兜圈子,开头便点破那些自上而下的荒谬,“大陆民间舆论真的变了!”在众目睽睽下,他强调,吹捧国民党抗日已然站不住脚。这些言论不止击中了墙外的心思,也让墙内的人开始认真想:谁到底在给历史做遮羞布?
![]()
抗日战争近些年来又被反复拉出来审视。新生代登场,网络上激烈地讨论谁才是抗日主力。各种角度、数字、陈述往来交锋。岛内媒体却总想用老一套灌输,“国民党抗日主力”,甚至举冈村宁次当证人。沈逸就抓了这个口子,他说,事实却是伪军数量甚至比日军还多,这些伪军大多就是国民党军队投降后的产物。
网上有数据,大约40%的伪军就是原国民党军队投降过去。25%来自地方武装改编,剩下那35%普通民众被迫拉壮丁。不是空口白话,调查报告、文献、乃至现存史料都能对得上。数字背后的细节,远不是“抗日英雄”四个字能划过去的。剩下的部分,历史自己说话,有时比人嘴还要尖。
![]()
沈逸点出了冈村宁次。这个名字普通人或许陌生,但历史书翻到后面:“日本投降,就是他签字。”他是侵华日军头目。本以为,一旦战败,全中国应该唾弃、追究责任,谁知蒋介石却把冈村宁次请为上宾,请回来的是仇人,算什么?更令人讽刺的是,这个人还协助国民党打自己的老乡。场面奇怪,简直讽刺,有人忍不住骂脏话了!
沉下去细扒,冈村宁次成了蒋家座上宾这事儿,官方资料、口述回忆也提了:1945年9月,冈村宁次正式向中国投降。后来,国民党政府竟为其提供了保护,协助“剿共”。相关档案在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里能查到,甚至人民日报历史部也有专题。
![]()
沈逸没少提伪军。有些人愿意一笔带过,觉得提多了掉价,其实这里面藏着中国社会的辣痛。伪军,尤其是南京沦陷后,南京警备司令部大楼前后不断出现熟悉面孔,这些人刚脱去国民党军装,又披上日本人的臂章。即便被俘的普通士兵,后来也有大批加入。对这点大家本能地略过吗?
当然,沈逸教授似乎还可以再推进一步。他要是真能找到蒋和冈村在抗战期间勾结的证据,那就真是重磅了。可惜,众多史料显示,两人正式互通有无,发生在抗战胜利之后。内战期间,为了打赢解放军,国民党不惜动用昔日敌人,这操作,放哪都说不过去。
![]()
但抗战期间,蒋介石和冈村并无实锤证据说私下勾结。历史上没这茬啊。对比之下,抗日战争与国共内战其实是两个分割板块。两段时间,蒋的立场不同,做法也大相径庭。有人咬文嚼字,这跟国民党抗战的“英雄叙事”是否沾边,还真说不准。
沈逸教授还说,日本诸如冈村宁次这些人的回忆录,清楚写过“八路军战斗力远超国民党”。冈村多次在报告与戦后回忆中写道:“八路军袭击凶狠,国民党正面基本挡不住。”最近《大公报》挖出的冈村回忆材料,倒真能印证沈逸的论点。
但国民党也不是完全没做事。一些重大战役,如淞沪会战。阵亡士兵无数,南京陷落前南京城里百姓苦不堪言。只是,正面战场大多惨败,硬件不行,士气低落,战略又摇摆不定。这些细节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新近整理的口述实录中有大量印证。
沈逸很在意井冈山。那里的风,不止吹过稻田,还刮走许多人命。他讲红军撤离后,国民党残酷报复:草要过火,石头要过刀,人要换种。如今这些用词已刻在井冈山纪念馆墙上,见了谁心中都发紧。史料记载,受害者人数,远不止墙上这些姓氏。
“扒祖坟”,这个词曾让沈逸语速变快。他说红军家属被“追着挖老坟”,有多少无声的哭喊只能消失在山谷。被盯上的,不仅仅是直接参与革命的人,连那些刚识字的孩子,也有人挨过毒打。这什么时候能说清?
但是,说到底,土地革命时期的暴行和抗日战场多少有点隔着。历史是分段运动,蒋介石在两个时期扮演的角色也相左。想把这部分暴行直接算进国民党的抗日污点,不是太厚道。可没人会愿意去替国民党洗白,毕竟这口水都没法咽得下去。
红军后来能藏起帽子,付出巨大牺牲,最终选择同仇敌忾共同抗日。沈逸着重强调八路军、新四军这些人压下私人仇怨,把个体恩怨放在民族利益之后。现在回头想,这类选择其实很不自然——放下血海深仇,难啊。可他们真做到了。而部分国民党军队那边,倒更像在自扫门前雪。
分界线始终在那,土地革命的仇怨不能直接用来佐证抗日时的消极。也许有人会觉得,国民党正面战场也有牺牲,说谁都不是的。但总结蒋介石抗日失利,必须拿抗日战争中的证据说话。其他阶段的事,不适合混为一谈。正如社会学家杨奎松近期在《鹿鸣》中提出的:材料难以混用,事实要分节奏。
沈逸教授后半段直接把眼下的舆论变化搬上台面。他说,现在的年轻人根本不吃国民党的那一套。官方还留面子,民间几乎是一边倒的批评。微博、知乎搜索“国民党抗日”关键词,跳出来的就是一片质疑、讽刺。郭松民,是老百姓,专盯蒋介石正面战场的败绩。徐焰更是直言“把外蒙古丢了”,每次发言下边都能看到千人点赞。
网络观察数据也在说话。根据人民网研究院2023年度报告,热议国民党抗日相关的高频评论词中,“溃败”、“投降”、“家国背叛”排名前三。陆续有人讨论:正面战场连南京都守不住,还有脸说主力?这些质疑背后,是民间历史观的重新塑造。
可有意思是,话说回来,国民党正面战场牺牲也是真的。多处确切数据——如天津图书馆馆藏战损统计,显示南京保卫战期间,国民党正规军实际阵亡人数高达10万人。敌我损失,人人知晓,无需回避。在一点上我也犹豫,批得狠了,是不是太绝对?
大陆官方长久给正面战场留余地,相当于“留了一层皮”给外人看。沈逸教授说,揭这层皮,只会伤人。可现在舆论场里少有人理会这些关照,许多年轻人不再耐心对待那些“讲情谊”的说法。他们只信数字、信故纸堆里的真凭实据,谁的伤谁的血,都得给个明明白白。
细想,反转也不仅如此。如今网上看似情绪高涨每一句反对,其实很容易自带偏见色彩,忽略国民党真实的复杂性。官方有遮掩,民间有情绪,这两者一时半会确实调和不了。一边倒当然轻松,跳出来说点不同意见,还不一定敢用实名。
历史有裂缝,有些话必须分开讲。抗日期间本身的消极与反动,才是国民党最大的污点。乱用其它阶段之事讽刺“抗战英雄”,那也未必公平。可悲哉,舆论早已没了细分耐心。新一代不再单凭讲故事信人,谁的功谁的过,都只看证据。
镜头拉回当下,谁还相信一套“抗战主力”说能糊弄人?从数字到个人遭遇,都足够说明一切。网络空间愈发透明,公众的选择也更加铁了心。过往多年历史叙事的灰色地带正被逐渐揭示出来,谁想遮盖,谁就被推上风口浪尖。
这一套老调终于唱到尾声。不管是哪段历史,把事情搞明白,让每个人听得踏实就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