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老师 “就业难”,真的来了?
新高考改革的推行,让教育生态发生了深刻变化,而这股变革浪潮中,最受冲击的群体之一,便是高中历史老师。自2014年高考改革启动,全国30个省份分六批逐步落地新方案,历史老师的职业困境也随之逐渐显现,这不仅是教师群体的职业难题,更牵动着每一位面临选科决策的家长的心。
江西南昌的黄老师,2023年从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带着对历史教学的满腔热忱踏上讲台。可现实很快给了她一记冷水:她任教两个高一班和一个高三班,每周历史课时仅9节,远未达到学校要求的12节。缺口的课时,以行政工作的形式“补”了上来——写活动文案、拍宣传照片成了日常。深夜里,别人早已休息,她还要在行政报表和备课笔记间连轴转,曾多次向学校申请专注教学,却始终未获批准。这样的境遇,不是个例,而是众多历史老师的真实写照。
北京的胡老师,刚转至一所高中教高一历史,同样遭遇课时“缩水”。学校规定每周满课12节,她只排到8节,直接后果就是工资被扣减。看着同事们月入过万,自己上个月到手仅6000元,这种落差让她倍感委屈。三年前在分校任教时,她的课时充足,收入是现在的两三倍。如今的窘境让她不得不未雨绸缪:“要是十年后合约到期,可能得搞点副业,比如做自媒体或者研究玄学,总不能坐以待毙。”
课时减少只是冰山一角。更让历史老师焦虑的是,行政任务侵占教学精力、薪资随课时缩水、职业发展前景不明……这些困境层层叠加,让曾经的“铁饭碗”变得不再安稳。而这一切的背后,都绕不开新高考下的选科逻辑,也与每一位家长的选科决策紧密相关。
高考 “指挥棒” 下的选择天平
(一)新高考模式解读
2014年高考改革启动后,“3+1+2”和“3+3”两种模式成为主流,而核心变化之一,就是将历史与物理设为“二选一”的首选科目。对家长和学生来说,这步选择直接决定了升学方向:“3+1+2”模式中,“3”是语数外必考科,“1”是物理或历史的“生死抉择”,“2”是从化学生物政史地中选两科;“3+3”模式更灵活,语数外之外可自由选三科,但物理的专业适配优势仍让其成为多数人的首选。正是“物理或历史二选一”的规则,悄悄改写了历史老师的职业命运。
(二)选科数据背后的 “冷热不均”
选科数据最能说明问题:物理与历史的“冷热不均”已成为普遍现象。2024年辽宁高考数据显示,历史类考生仅占28%,比物理类考生少18.2万人;第三批改革的8个省份中,物理选考比例普遍高于历史,江苏更是物理考生占绝对多数;即便是湖南、重庆等选科相对均衡的省份,物理选择人数仍稳压历史一头。
学生选科的倾斜,直接传导到教师岗位需求上。当选历史的学生越来越少,学校自然会缩减历史课时,历史老师“无课可教”的困境便随之而来,课时不足又直接影响收入和职业发展,形成恶性循环。
(三)分数线与专业选择的 “双重压力”
分数线差距:60分的“选择鸿沟”对家长和学生来说,高考分数线是最现实的指挥棒。2025年江西高考分数线显示,历史类本科线486分,物理类仅429分,相差近60分!这意味着什么?同样的分数,选物理可能稳上本科,选历史却可能连本科线都摸不到。在“先考上大学再说”的现实考量下,很多家长即便知道孩子对历史有兴趣,也会劝其“向物理低头”。黄老师就遇到过这样的事:去年任教的高二历史班中,成绩最好的学生为了稳妥上大学,毅然转攻物理,她虽惋惜却也理解——对学生和家长来说,升学机会比兴趣更迫切。
专业覆盖率:1:65的“出路悬殊”比分数线更关键的,是选科对大学专业的限制。教育部2021年发布的《选考科目要求指引》明确,92个本科专业中,65个要求必选物理,而必选历史的只有民族学1个!这意味着选历史的学生,报考时直接被计算机、电子信息、医学、工程等热门专业“拒之门外”;而选物理的学生,几乎能覆盖所有主流专业。北京实行“3+3”模式本可自由选科,但胡老师发现,多数学生仍扎堆选物理——谁也不想因选科限制未来的出路,这正是家长们最看重的“长远保障”。
家长心态:“实用主义” 的抉择
(一)就业前景主导的选科观念
在孩子的选科决策中,家长的“实用主义”倾向尤为明显,而就业前景正是核心考量。多数家长坚信:物理对应的专业更“接地气”,未来就业不愁;历史则“太冷门”,毕业即失业风险高。这种心态,直接左右了学生的选科方向。
江苏一位家长的做法很有代表性:为孩子选科前,他专门调研了就业市场,发现物理对应的计算机、电子信息等专业,不仅招聘岗位多,起薪也比历史相关专业高不少;而历史对应的历史学、考古学等专业,要么岗位稀缺,要么薪资偏低。“读书最终是为了就业,不能让孩子凭兴趣赌未来。”最终,他力劝孩子选了物理。
相关调查显示,70%以上的家长在选科时会优先考虑就业前景。和孩子沟通时,他们常说“兴趣不能当饭吃”“选物理未来路更宽”。在家长眼中,兴趣是奢侈品,就业才是刚需——这种心态,正是历史选科遇冷的重要推手。
(二)“性价比” 考量下的纠结与无奈
除了就业前景,家长们在孩子选科时还会进行 “性价比” 的考量,这种考量背后充满了纠结与无奈。他们一方面希望孩子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科,在学习中找到快乐和成就感;另一方面,又担心孩子因为选择了兴趣学科而在未来的升学和就业中处于劣势。
湖北一位家长的纠结,道出了很多家庭的心声:他的孩子从小痴迷历史,能把朝代年表倒背如流,还常泡在历史博物馆里。可选科时,他犯了难:查完分数线和专业表发现,选历史不仅高考要多考几十分才能上本科,未来能报的专业也少得可怜。“一边是孩子的热爱,一边是现实的出路,怎么选都心疼。”最终,他还是劝孩子选了物理,“等考上大学有条件了,再让他学历史当爱好吧。”
这样的家庭不在少数。家长们既不想扼杀孩子的兴趣,又怕孩子因“任性”选科错失升学和就业机会,这种“兴趣与现实”的博弈,最终往往以“向现实妥协”收场——而这,正是历史选科遇冷、历史老师“无课可教”的底层逻辑。
历史老师的 “寒冬” 困境
(一)课时缩水,薪资 “打折”
课时缩水,是历史老师最直观的困境。有近10年教龄的公办高中老师王菲,如今带着3个班的历史课,每周仅6节课,远未达到学校10节的满课要求。没课可上的时间里,她成了学校的“万能替补”:写宣传稿、组织教师培训、管共青团工作……“以前是专业历史老师,现在更像个行政杂役。”她曾申请带德育课凑课时,却被算作“兼职”,不算入职称考核的有效课时。
“头部”高中的晓亮老师,处境更尴尬。他所在的学校高三有1200多名学生,选历史的纯文科生仅180人,分成5个“小班”;而学校有17位历史老师,明显“僧多粥少”。因为年轻,领导找他谈话:“把课时让给老教师,你去行政岗试试创新。”曾经拼尽全力“考编上岸”求稳定的他,如今只能偷偷备考公务员和在职研究生——“无课可教”的恐慌,让他不得不为自己留后路。
刚从部属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的夏宇,在昆明一所高中教高一历史,每周也只上6节课。“每天上完课就没事干,学生上课写理科作业,历史作业收不上来,连晚辅导和考试都没有。”起初他还享受这份“清闲”,很快就被恐慌取代:“我读了十几年书就为了当老师,现在连课都没得教,未来怎么办?”
课时不足直接导致薪资“打折”。北京的胡老师因每周少4节课,月收入比同事少4000多元;私立学校更“隐蔽”,会通过绩效考核变相扣钱——课时不够,绩效就不达标,收入自然下滑。对老师来说,薪资不仅是生活保障,更是职业价值的体现,这种“付出与回报不对等”的现状,让很多历史老师萌生退意。
(二)职业发展的 “天花板”
对老师来说,职称是职业发展的核心目标,而课时量是职称评定的“硬门槛”。像王菲这样课时不足的老师,连申报职称的资格都没有;即便教学能力突出,拿过优质课奖项,也会因“课时不达标”被挡在门外。学校的评优、表彰也多向课时充足的学科倾斜,历史老师往往“靠边站”。
教学晋升同样困难。文科班规模缩水,历史老师的教学资源被压缩:优质课评比、课题申报的名额,优先分给物理、数学等“大科”;想评“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却因学生基数小、成果难量化而屡屡受挫。一位教龄15年的历史老师坦言:“不是不想好好教,是没平台施展,再熬下去就成‘边缘人’了。”
专业发展也陷入停滞。课时不饱和的老师,很难获得外出培训、学术交流的机会;长期教“小班”,缺乏大规模教学实践,教学方法难以创新。久而久之,专业能力退化,更难吸引学生选历史——这种“教学质量下降→学生更不选→老师更边缘化”的恶性循环,让历史教育陷入困境。
困境中的 “破局” 尝试
(一)教育政策的调整与支持
面对历史教育的困境,政策层面已开始发力。2023年教育部提出“加强文史哲基础学科建设”,明确历史学科在培养人文素养、家国情怀中的核心价值,引导学校重新重视历史教学。这一政策让历史老师看到希望:当历史教育的价值被正视,课时和资源自然会向其倾斜。
部分省份也在试点突破。江苏推出“历史必选专项招生计划”,部分高校针对历史考生增设招生名额,降低录取门槛。政策落地后,江苏历史选科人数同比增长15%——当选历史的升学路径变宽,家长和学生的选择自然会更理性。这种“政策托底”的方式,既保障了历史教育的传承,也为历史老师提供了稳定的教学需求。
政策的调整,让历史老师的教学热情重新被点燃。课时有了保障,他们能专注研究教学;专项招生计划让学生选历史的意愿增强,形成“教学有动力→学生有兴趣→学科有发展”的良性循环。
(二)历史教师的自我转型与创新
在困境面前,历史老师们也没有坐以待毙,而是积极主动地寻求自我转型与创新,通过各种方式吸引学生的兴趣,拓展自己的职业路径。
历史老师们也在主动求变,用创新教学吸引学生。浙江部分学校的历史老师,推出“人文社科项目制学习”,把历史与地理、政治深度融合:讲“丝绸之路”时,既讲历史背景,又分析地理环境对贸易路线的影响,还解读古代外交政策——这种跨学科教学,让历史从“死记硬背”变得“活灵活现”,学生兴趣大幅提升,选历史的人数也随之增加。
特色课程更是让历史“破圈”。深圳一位老师开发“历史+新媒体”课程,让学生用短视频还原“安史之乱”“辛亥革命”等历史事件:写脚本时查史料,拍场景时学构图,剪视频时练逻辑——学生不仅吃透了历史知识,还掌握了新媒体技能。还有老师转型研学导师,带学生走访西安兵马俑、北京故宫,让学生“触摸历史的温度”。这些创新,让历史从“冷门学科”变成“热门体验”,也为历史老师开辟了新的职业路径。
历史教育,不该被冷落的 “必修课”
历史老师的就业困境,本质上是“实用主义教育”与“人文素养培养”失衡的缩影。当我们只盯着分数线和就业率时,可能忽略了历史教育最珍贵的价值。
历史从不是“故纸堆里的故事”,而是塑造人格的核心课程。通过历史,孩子能明白“家国情怀”的重量——知道岳飞“精忠报国”的赤诚,才能理解今日的爱国担当;通过历史,孩子能学会批判性思维——分析“闭关锁国”的教训,才能理性看待当下的开放发展;通过历史,孩子能获得人文滋养——读懂“杜甫悲天悯人”的情怀,才能拥有共情他人的能力。这些素养,比一时的就业率更能决定孩子的长远发展,也是国家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核心需求。
想对家长们说:选科不该只算“分数账”“就业账”,更要算“成长账”。如果孩子真的热爱历史,不妨给他一点勇气——如今政策在倾斜,历史的就业路径也在拓宽:除了教师,博物馆、档案馆、新媒体历史科普等领域都需要专业人才。退一步说,即便未来不从事历史相关工作,历史培养的思维能力、人文素养,也会让孩子受益终身。
也期待社会给历史教育更多支持:学校应保障历史课时,让历史老师能专注教学;教育部门可进一步优化选科政策,缩小历史与物理的分数线差距,拓宽历史类专业的就业渠道;我们每个人也可以多关注历史文化,带孩子看一场历史纪录片、逛一次博物馆,让历史“活”在生活里。
历史是民族的根,历史老师是守根的人。当我们让历史老师的“饭碗”稳了,历史教育的根才能扎得深;当孩子能从历史中汲取力量,未来的路才能走得远。这,才是新高考改革真正的初心,也是每个家庭最该守护的教育底色。
#教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