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9月25日清晨,郑州秋雨初歇。河南省政府招待所门房老章叼着旱烟翻报,一边盘算午饭,一边咂咂嘴。忽然,他的烟杆定在半空。
报纸第三版,一则豆腐块写着:急寻雷宝森,河南上蔡人,26军78师234团9连班长,一级战斗英雄;战伤后失联,知情者速告。署名:李耀文。
老章楞了几秒,想起楼里那个端茶打杂的小伙计也叫雷宝森,黑瘦寡言,腿脚不利索。姓名、籍贯、年龄全对,他嘀咕:“不会这么巧吧?”
确认之后,招待所炸了锅。小伙计对着启事,眼眶泛红,只吐八个字:“政委找我,我得去。”嗓音沙哑,像砂纸刮木板。
他的故事并不始于战场,而是更早的磨难。1923年,他出生在考城张毛村,一个改姓逃亡的娃,童年摔进贫穷与流浪。
![]()
一岁多,家嫂遭恶霸欺辱,祖父挥刀拼命,一家连夜逃。乞讨、关帝庙、父病亡、母病逝,苦难层层加码。八岁,被上蔡雷家收养,才算有口热饭。
放牛、短工,皮鞭印没完全褪。1941年,他与两位伙伴闯郑州,火车站走散,只剩他守果园混日子。
命运拐了弯。冬夜,他替补鞋匠看摊。补鞋匠其实是地下党员。几次低声长谈后,他明白了“翻身”二字,开始为党送信、打掩护。
![]()
1946年身份暴露,他带介绍信北上莱芜,加入南麻区小队,再到黄河一大队。两年后改编为26军78师234团,他扛起重机枪,成了铁军一员。
淮海、上海,一个接一个的硬仗。奖章还没焐热,炮火又把部队推到鸭绿江。1950年冬,九兵团踏着冰封大地穿行长津湖。
冻疮撕皮,米硬如石,但26军仍顶在东线。1951年3月,部队进入龙源里至后坪纵深机动防御,九连被派到七峰山清潭川边设伏。
![]()
七峰山下“S”形山道,坦克只能单列通过。雷宝森带第四班和火箭筒组,九个人潜伏断崖后浅壕。他低声布置:“头尾先打,堵死里面,再一辆辆点名。”众人点头。
三天三夜,山风像刀。27日午后尘土滚来,十二辆坦克拐进隘口。火箭弹炸瘫领头车,机枪压步兵;手榴弹贴钢板滚进去。不到十分钟,十一辆坦克成废铁,吉普车也点火。
战绩惊人。夜里,美军蜂拥反扑。九连弹尽,拼到白刃。雷宝森掩护战士周士武滑下山坡,自己倒退跳崖。十四处伤口,却没丢命,两名朝鲜老乡把他拖进山洞。
![]()
野战医院摘出四枚弹片,第五枚留在腿骨里。回国休养,他不走优待路线,悄悄回上蔡陪养父母,进省招待所端盘子。英雄身份,被自己藏得严实。
李耀文政委寻人启事揭开秘密。北京吉普疾驰接人,荣誉、抚恤、晋衔全找上门。他只要求:把那九个兄弟的名字刻上纪念碑。
1957年国庆,他坐在中南海小院,毛主席握着他的手笑言:“腿里那块钢比勋章还亮。”他回一句:“还能走路,就成。”朴实得像七峰山的石头。
![]()
如今七峰山公路两侧草木葳蕤,断崖仍在。战壕被雨水填平,偶尔还能挖到烧焦的履带碎片。铁片冰凉,却在提醒后人:九个人,曾把十一辆坦克砸成废铜。
那枚弹片仍在他的左腿,走路时钝痛难免;痛感就像一支无声军号,催促生者记住这一页熔着血与火的史册。
2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