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高绩
近日,2024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正式公布,38位科学家、193项成果获奖。
![]()
18所高校,101项成果获奖
193项获奖成果中,57项成果荣获自然科学奖,包括一等奖15项,二等奖42项;24项成果荣获技术发明奖,包括一等奖6项,二等奖18项;112项成果荣获科学技术进步奖,包括一等奖29项,二等奖83项。
据高绩(ID:gaojidata)统计,在授奖成果中,共有18所高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共计101项。其中,清华大学获奖成果最多,有20项。北京大学紧随其后,有16项成果获奖。北京协和医学院有12项成果获奖,排在第三。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首都医科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各有5项以上成果获奖。除首都医科大学以外,还有2所非“双一流”高校获奖,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有2项、北方工业大学有1项。
从具体奖项来看,4所高校获得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分别是北京大学(5项)、清华大学(2项)、北京协和医学院(1项)和北京科技大学(1项);2所高校获得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分别是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各有2项成果获奖。此外,6所高校获得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分别是清华大学(5项)、北京协和医学院(3项)、首都医科大学(3项)、北京大学(1项)、北京邮电大学(1项)、北京理工大学(1项)。
38名科学家,获中关村奖
邓宏魁、董进荣获突出贡献中关村奖;常凯、陈天石等26人荣获杰出青年中关村奖;马蒂亚斯·谢弗勒、新井健生等10人荣获国际合作中关村奖。
![]()
突出贡献中关村奖旨在奖励为北京市重点发展领域作出重大贡献的科技工作者。获奖者北京大学教授邓宏魁致力于开发调控细胞命运的新方法,并基于干细胞技术开发治疗重大疾病的新策略,建立了化学小分子诱导体细胞重编程的新体系,提供了细胞命运调控的全新手段,突破了功能细胞制备的关键瓶颈;在此基础上与临床团队合作开展了患者自体胰岛细胞移植治疗I型糖尿病临床研究并初步实现了功能性治愈。他的工作有助于推动我国干细胞的基础研究及其临床转化应用,为我国在干细胞治疗方面的快速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杰出青年中关村奖旨在奖励在北京市重点发展领域具有重大发展潜力的青年科学家。获奖者北京大学教授刘颖揭示了细胞感应氨基酸和葡萄糖水平的新机制,提出了线粒体监察的新概念,系统解析了线粒体胁迫的应激机制,为细胞信号对生命体的稳态调控提供了新理论,为代谢和衰老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了重要基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