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互联网,几乎每个星期都像过年。
周四吃炸鸡,周五上小红书,周末搞露营节、奶茶节、宠物节。
以前节日是文化,现在节日是营销。
过去我们盼中秋、春节,现在品牌在教我们等“双十一”“疯狂星期四”和“520”。
消费者在过节,品牌在造节。
一边制造情绪,一边制造销量。
而“造节”,正成为品牌最聪明、也最烧脑的生意。
一、“造势”和“造节”,隔着一个时代的营销能力
早几年,品牌讲“造势”。
靠的是一波流:请明星、打广告、刷曝光。
造一阵热度,冲一波销量,然后等下一次预算。
但今天的流量时代,造势这套逻辑越来越不行了。
热度来的快,退的更快。
流量买得起,留不下。
造势只解决“注意力问题”,但造节,才解决“记忆力问题”。
造势就好比是一场烟花,造节是一场节气。
造势靠资源堆,造节靠种心智。
你可以忘记一个活动,但不会忘记一个节日。
节日的本质是什么?
是被重复记忆的“情绪锚点”。
春节代表团圆,情人节代表浪漫,双十一代表剁手。
当品牌能在消费者心里种下一个“被期待的理由”,
它就不再是活动,而是文化。
二、“造节”不是噱头,而是生意逻辑
造节为什么有用?
因为品牌越来越难讲一个能被记住的故事。
算法时代,信息碎片、注意力分散,
消费者记不住你的广告,但会记住参与过的仪式。
这就是造节的底层逻辑,让用户“参与”品牌,而不是“观看”品牌。
造节,是用“参与感”换“传播力”。
比如:
肯德基的“疯狂星期四”,最初只是个周中促销活动,后来被网友玩成了“网络节日”。
你没点炸鸡,但一定看过“V我50”的梗。它从品牌活动,变成了全民狂欢。
你看,这不是肯德基在造节,而是网友在帮它续命。
品牌只提供一个借口,用户完成了二次创作。
阿里造的双十一,一开始是为了清库存。后来演化成全民网购节,它不只是卖货,更是一种心理释放。
你可以不买,但你一定会看。
这就是“社会化节日”的力量:从“参与经济”到“仪式经济”,节日变成了一种“消费的情绪出口”。
还有各大啤酒节,比如“青岛啤酒节”
它起源于地方活动,如今成了城市品牌资产。
啤酒只是入口,真正的意义在于“让人们为某种情绪聚集”
那是夏天的狂欢、放松、社交。
每年都有人专程去参加,这就是节日的复利。
这三个案例共同指向一个结论:
“节日不是一次活动,而是时间的垄断。”
谁掌握了节奏,谁就掌握了用户的情绪开关。
造节,不是营销动作,而是品牌的“时间占位策略”。
三、造节的底层逻辑:抢心智、造参与、做复利
造节看似热闹,本质上是极冷静的品牌战。
1、抢心智:让用户有“理由”记住你
每个节日都在争夺一个关键词。
情人节=浪漫
双十一=省钱
疯狂星期四=放纵
造节不是要造噱头,而是要占一个心智钉。
你必须回答一句话:
“消费者为什么要在这一天想起你?”
如果你的节日,没法一句话说清楚,就不要造。
节日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有“钉子”一样的清晰定位。
2、造参与:让用户有“机会”表达自己
节日不是品牌唱独角戏。
它是一场让消费者参与的剧本。
为什么肯德基能成?
因为它给了年轻人一个“造梗”的舞台。
为什么“520”能火?
因为它给了人们一个“表达爱意”的借口。
造节,就是造社交场景。
只要用户愿意“以此为名”,你的节日就能活下去。
3、做复利:让节日每年都能滚动生长
真正成功的节日,不靠创意,要靠积累。
节日要“年年有内容,年年不一样”。
第一年造话题,第二年造仪式,第三年造文化。
当用户能预期“又快到××节了”,那一刻,你已经赢了。
造节的复利,就是时间的复利。
用户期待的不是活动,而是那种情绪的重现。
四、那中小品牌怎么造节?这三步最关键
造节不是大品牌的专利。
小品牌照样能玩,只是你要小一点、深一点、真一点。
1、找人群:造节要从人心出发
节日不是给所有人准备的,而是给某群人。
比如:
养宠物的人想过“宠物生日节”,
宝妈人群能过“解放日”,
打工人可以过“下班自由节”。
造节不是你要“喊”,而是你帮他们“表达”。
找到一个共鸣人群,比找十万预算更有用。
2、找场景:节日要有“触发点”
节日的本质是“场景+情绪”的结合。
比如周四的下班焦虑 + 炸鸡的放纵快感 = 疯狂星期四。
比如520的日期谐音 + 表白场景 = 爱的节日。
你要找到一个“能被反复触发的场景”。
它可以是一个时间(下班、发薪日、周末)、
一个情绪(放纵、犒劳、团聚)、
或一个习惯(打卡、分享、送礼)。
这才是造节能活下去的底层逻辑。
3、找节奏:造节是一场“时间的设计”
造节不是为了今天的销量,而是为了明年的惯性。
很多品牌一造节就想冲GMV,这是最大误区。
造节的核心是“时间复利”,
你要做的是,让用户每年都期待、每年都参与。
节日是品牌的“时间资产”。
造对了,你每年都能省一次广告费。
五、造节的尽头,是掌控时间的品牌
有人说,造节是品牌在制造幻觉。
但我觉得,造节是品牌在争夺时间。
当你能让消费者在某个特定时间想到你、主动参与、甚至自发传播,
你就不再依赖广告、算法、流量。
节日是一种“时间的信任”。
当信任形成,品牌就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所以,造节的尽头不是促销,而是文化。
真正的高手,不是造一个节日,而是让品牌变成一个“被期待的时间”。
造势是借时间卖货,造节是借时间造信任。
卖货可以一时,造信任才能一世。
那些真正长大的品牌,都懂得“节日是品牌的时间密码”。
![]()
1、品牌定位与增长策略
2、内容与社交资产体系搭建
3、品牌故事与传播主张梳理
4、营销打法与年度增长计划
5、达人矩阵与口碑传播落地
简单说,我帮你把品牌做成“有情绪、有共鸣、有故事”,让流量不止爆一下,而是能沉淀、能复用、能增长。
服务价格:
单次咨询2万起,项目制10-30万,年度陪跑服务60万起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