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皇岛阿那亚艺术中心,两位央美教师与8名学生用7天时间完成了一场独特的艺术驻留。这场看似短暂相遇所孕育的纪实文学《有趣的概念总是成对出现》,不仅记录了艺术教学现场,更揭示了思维碰撞的无限可能。
![]()
一,一场“未规划”的艺术实验
翻阅此书,我深受触动。作者何贝莉以亲身经历为引,编织出一幅幅生动有趣的故事画卷。
她指出:“真实”本身比它的内容更重要。
学习,亦应是一场感受与体证“真实”的旅程。在这部纪实文学中,“真实”的光芒,远胜于任何知识点本身。
![]()
二、启程:一场说走就走的艺术探索
这次工作坊的筹备,迅速而低调。成员有限,却汇聚了无限创意。
在出发前两位老师还没有想好这次活动要以怎样的形式进行,已经到地方了,才定下了独特的活动框架:
自由活动之余,每天给带队的谭天老师写一封信(邮件)进行一对一沟通,每天晚上大家聚在一起,由何贝莉老师带大家讨论一对意义看似相反的概念。
这样的决定导致,本来对当代艺术更在行的谭天老师要对文字进行把控,这成了一件陌生到棘手的事情。而对文字更敏锐的何贝莉老师要巧思更多的讨论与游戏细节。这样的反转结构也产生了这次美妙的思想火花。
![]()
三、碰撞:概念成对,智慧闪耀
书中,有书信来往的内容,也有白天在阿那亚附近游玩的经历,还有每天的讨论会前中后所发生的故事。以点成线,看似顺其自然就发生的故事,却蕴含着对主题“有趣的概念成对出现”的佐证。
其中有几个概念让我印象深刻。
1.“记住”与“遗忘”。
学生困惑如何才能“全部记住”,而我(作者)却告诉学生,“遗忘”也是一种能力。
真正能在我们生命中留下痕迹的事情,只怕用一张A4纸就能写完了。
2.“艺术是可教的”与“艺术不可教”
可教学是针对专业技法、艺术理论、批评和历史之类的教学。
不可教是“生而为艺术家”的你自己需要去完成或完整的生命经验以及随之而来的创作去实践,这是任何人都无法干涉的,只能独自完成。
![]()
3.“上上签”和“下下签”。
人们都期待抽到“上上签”,然而也总有人会拿到“下下签”,对于下下签,无论怎样,都是求什么没什么,要什么没什么,想什么没什么。
我(作者)认为下下签跟上上签一样好。
因为既然求什么没什么,那就不求就是;如果要什么没什么,那么不要就好;如果想什么没什么,那世界倒简单了,因为再也不去想什么就是了。
4.“自我”与“他者”。
“自我”是观察者、思考者,而“他者”是行动者、表演者,当我们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想什么”的时候,让渡“自我”成为“他者”,并不会让自我消逝。成为“他者”后,自我依然存在,既有主体性,也有行动力。只不过有别于先前的自我。
所以,“自我”是以不断地内化或超越“他者”为路径来体证自己的。
换言之,我们在不断行动与不断思考中成长,缺一不可。
![]()
5.“个体”与“共同体”。
个体的个性与共同体的融入度形成着反差,有的人很抵触共同体的概念,认为要保持个性然而而个体与共同体并非对立,而是可以和谐共存的。
用入职培训来形容共同体的作用更恰当,有一个团体活动一个人站在桌子上向后倒去,其他人在他后边手搭手把他接住,这也是个体与共同体的融合,只要彼此足够信任,那么个体与共同体是可以同时存在的。
延伸到读书学习这件事上,原本读书这件事仅仅是为了自己,这是对个体而言的。
而读书也可以为导师、家人,甚至“国家”,国家培养你,你也要为国家作出贡献,这就是个人融入共同体时抽象到具体的真实事实。
同时,任何一个伟大的计划都不应该建立在牺牲任何一个个体的基础之上。
![]()
有趣的概念还有很多,当它们成对出现时,对于概念的理解就更加有深度和广度了。
比如还有“人造与自然”,“唯物与唯心”,“理论与实践”,“无神论与有神论”,“进化论与退化论”等等。
没想到吧,我们有幸了解了现代艺术家教学过程的实录,真实的故事更能让人印象深刻。它让我们看到,生活本身就是一场无形的创作,而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生活的艺术家。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