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赋能与重构:数智时代的影像与城市”理论研讨会在大宁公园会议中心举行。作为本届“第十五届上海市摄影艺术展览”的重要学术活动之一,本次研讨会汇聚全国摄影理论界、教育界与实践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影像艺术在数智化背景下如何服务城市发展、推动文化创新、提升区域软实力等议题展开深度对话。
![]()
影像赋能城市:
从记录到建构的多元实践
多位专家结合地方案例,呈现了影像在城市品牌塑造与文旅融合中的创新路径。
云南省摄影家协会主席鲍利辉以大理国际影会为例,阐释了影像如何从“艺术展”升级为“产业IP”,推动城市从“形象重塑”到“产业激活”的全链条发展。
浙江省摄影家协会主席王小川则以黄岩摄影工作坊为例,提出“摄影+科技+旅游+民生”的模式,展现了影像在提升城市辨识度与居民生活品质方面的多维价值。
![]()
技术革新与人文坚守:
影像的“双刃剑”效应
随着AI、VR、算法成像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影像的形态与功能发生深刻变革,如何平衡技术创新与人文关怀成为讨论焦点。
![]()
面对技术带来视觉同质化、数据伦理、数字鸿沟等挑战,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顾欣提出“AI赋能摄影教育”的观点,强调通过跨学科重构培养全能型影像人才,同时警惕技术对个性的消解。
《中国摄影》杂志编辑部副主任陈秋指出,AI应被视为工具而非主体,摄影创作仍需立足社会文化语境。
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张帆进一步指出,影像已从“表征现实”转向“参与现实”,数字化影像在赋能城市规划与地标打造的同时,也带来数据伦理、视觉同质化等挑战,呼吁在技术应用中保持人文批判。
摄影教育的困境与突围:
跨界融合与本土深耕
高校摄影教育成为研讨的一个焦点话题。面对招生收缩与AI冲击,多所院校正积极推动教学改革,比如,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打破专业壁垒,开设微专业并融入“大设计”教学体系;上海立达学院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引入行业资源应对技术迭代;南京艺术学院则呼吁加强摄影史与本土摄影家研究,强化学科建设的理论根基。与会学者专家共识认为,未来,摄影教育需在审美素养、视觉叙事与跨界整合中寻找新定位。
影像的未来:
共创、共享与多维赋能
![]()
研讨会总结环节,上海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敖国兴指出,会议凝聚了多方共识,包括影像已成为城市复兴、文化传承与经济联动的重要媒介;数字技术带来形态革新,但也需警惕伦理风险与原创性流失;摄影教育必须打破学科壁垒,强化跨界融合与本土文化研究等。
![]()
![]()
![]()
第十五届上海市摄影艺术展览理论研讨会由上海市摄协与彭浦镇共同主办,支持单位为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彭浦镇是全国以“摄影”为特色的“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为摄影艺术与城市发展的关系链接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案例和样板。
![]()
中国文联摄影艺术中心常务副主任厉夫波,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摄协主席王杰等参加了会议研讨。本次研讨会相关优秀论文已汇编成册。
记者:蒋文婕
编辑:路景斓
信息来源:彭浦镇采编基地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静安官方微信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