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接下来的3、5年,对于空调产业的所有企业和商家来说,正在迎来一轮“做长、做宽、做厚”的新商业机会,存在于产业的暖通化做长、赛道的能源化做宽及消费的舒适化做厚等多股引擎和力量。
周简 撰写
今年以来,空调市场的品牌格局分化持续加速,除了美的、格力、海尔三巨头,也就是海信、奥克斯、小米、TCL等少数企业还在一线市场上争战,大量的三四五线空调企业或品牌,普遍陷入了一轮艰难的“生存守卫战”。即便是曾经的外资洋品牌松下、大金、三菱电机、东芝、日立、三星、LG,如今在中国空调市场上,多沦为配角,或困守边缘市场、或已经彻底退出。
那么,接下来的空调产业还有多少机会?接下来的空调市场,还值得留恋吗?在家电圈看来,空调产业的未来仍然充满着巨大、丰富的商业机会。对于众多企业来说,只要有实力、有能力、有决心,就一定能在空调行业继续战斗下去,并收获。
从产业基本面来看,对于空调企业来说,商业机会相对过去的10多年,更加丰富:在国内市场,出现了存量和增量并存的商业局面;同时还增加了海外市场这个更大的蓝海市场,虽然很多空调厂商反馈,海外市场价格竞争比较激烈,国内企业纷纷在海外卷低价。但是,仍有不少空调工厂直言,相对于国内市场,海外市场的机会更多、空间更大,以及利润相对可观。
那么,接下来空调产业和市场的机会,到底有哪些,又在哪里?如何拓展和寻找?家电圈梳理之后发现:不在于“高举高打”的经营策略,而在于持续深耕“做深做透”,最终实现产业的做长、做宽与做厚。
维度一:市场端的多边界探索。空调除了大家熟悉的家用、工业、商业等场所之外,还有很多的细分及特殊领域。比如海尔一直在发力的车载空调,格力拓展的矿井矿山空调,美的持续发力的厨房专属空调等,以及很多中小企业探索的海鲜机、茶叶机等空调产品。可以明确地说,只要专注专业于制冷空调领域,应用场景是可以多边界拓展,前提是要具备产品的差异化场景应用和定义能力。
维度二:供给端的科技创新。目前空调作为电老虎的认知一直没有扭转,因为主要使用电能这种二次能源,虽然这几年很多企业也在探索太阳能,以及燃气能、空气能等多能源的组合式解决方案,但是主要空调产品的用电仍占据主导。未来,随着家庭冷暖、新风、净水等多设备的组合,必然会推动多能源解决方案的推广普及,最终掀起一轮新潮流。而基于多能源的管理,将带动空调企业在产品端的扩容和科技端的创新,让电能、太阳能、空气能与燃气能的混合使用,甚至还存在发力储能等场景。
维度三:应用端的全场景方案化与定制化。如果说,供给侧的科技、产品、品类创新是1,那么面向需求侧的应用场景探索将是无数个0,最终构成空调产业巨大的商业想象空间。目前,空调向空气的突破,就是要将冷暖空调与新风机的洁净度和舒适性拉通,带动温度、洁净度和舒适度的提升;同时,基于无集体供暖家庭的全屋取暖需求,则出现了好风好水的解决方案,将空调与燃气能、空气能等热水器产品拉通,丰富空调厂商的经营品类和利润来源。
维度四:竞争端的破圈发展。最近几年,美国开利收购东芝空调业务、博世集团并购江森自控-日立空调业务、日本热水器企业百乐满拿下富士通空调业务,美的空调在中国拿下欧洲暖通巨头喜德瑞中国业务,呈现出一轮空调、暖通、热水器企业的跨界并购,最终都是指向了舒适家业务的横向发展。将空调、新风设备、热水器设备、净水机设备,以及壁挂炉设备等横向拉通之后,基于全屋的舒适性和整体设计、施工一体性,完成家用空调、中央空调与壁挂炉、空气能热水器、净水机、新风机等方案化衔接。
可以看到,未来整个产业将呈现从“小空调、大暖通到舒适环境”的突破与跨越,中间还存在着发电、储能等业务场景。这不只是巨大的商业机会,还有更为复杂的挑战。对于中国空调行业的头部企业来说,无疑是利大于弊!
声明:家电圈所有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一律严禁转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