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天山上的“风电哨兵”

0
分享至

在辽阔壮美的新疆天山北麓,一排排高大的风力发电机犹如哨兵擎天而立,长达108米的宽长风叶迎风飞旋,在湛蓝的天幕下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源源不断地将呼啸的山风转化为清洁电能。

一航局参建的东方电气木垒100万千瓦风电项目,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境内,是国内单体规模最大的百万千瓦级山地风电项目。项目建成投产后,预计每年可输送27亿度绿色电能,相当于减少约263万吨二氧化碳排放,对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推动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该项目的基础工程项目经理段稳盼初到现场时,眼前是名副其实的“大荒山”,沿途一路考察而碾过的车辙印迹还未细看,转瞬就被裹挟着沙砾的狂风抹平。“高达121米的风机塔筒,需要稳稳托举起三片每片108米叶片旋转产生的离心力,这就像在沙漠里种树,扎稳根基是关键。”如今,在段稳盼脚下,项目设计建造的最大风机基础直径超过24米,单台基础混凝土浇筑量约1000立方米。“如此坚固的大家伙,才能为风机根部打好基础,再大的风沙也不怕。”

为了让庞大的风机基础坚如磐石,项目团队一致决定采用一次性浇筑方式,避免分批浇筑导致的混凝土配合比不一致、振捣不均匀等问题。项目部为风机基础设计了以钢筋为骨、纵横交错的结构,有效预防“骨质疏松”般的结构缺陷。尤其是锚栓笼底部上方1米的关键区域,钢筋密如麻。“混凝土内部振捣过程中容易产生空隙,形成空腔,这会导致安装风机时,外力对螺栓施加扭矩过程中可能会引发质量缺陷。”基础工程总工程师张勇介绍道。

明晰一次性浇筑的重难点后,基础工程选派了经验最丰富的振捣手进行首次操作:使用不同规格的振捣棒,在钢筋缝隙中进行“穿插式”精准作业,同时通过监控设备实时观察浇筑状态,为风机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密实保驾护航。在确保了风机基础稳如泰山后,风机大件陆续进入山地施工现场。35台风机中,10兆瓦风机的塔筒分为5段,其底部第一、二段首次采用分片式技术,项目团队采用在现场先拼装再安装的施工方式,成功立起23台风机。

10兆瓦风机底部的两段塔筒各分为三片,各有三条拼接缝,均以2片纵向法兰、1个垫块再配合螺栓固定进行收紧闭合。第一段塔筒长21米,每条缝206个孔洞,需要对准1854个孔洞;第二段塔筒25米,每条缝248个孔洞,需要对准2232个孔洞,才能实现筒壁闭合。“密密麻麻的孔位需要精准对齐,精细度要求非常高。”安装工程项目副经理杨晓晶组织多方研讨,最终采用定位销初步让塔筒结合,再将定位销更换为螺栓,收紧实现筒壁闭合。然而首次拼接时,第一片、第二片均顺利完成,可第三片却因筒壁出现近15厘米的空档无法闭合。

项目团队反复研究得出结论:最后一片的安装不能先紧固一边再紧固另一边,而是要“两边发力”,同时向中间靠拢,他们严控前两片定位销的力度与角度,辅以微调实现缝隙精度小于3毫米。经过无数次实践摸索,项目团队的安装技能越发熟练,将两段塔筒的拼接时间从最初的24天缩短至3天!这三片塔筒的紧密对接,如同为风机打造了坚实无比的“足跟”,确保其能在天山狂暴的风力下岿然不动。

解决了风机“站得稳”的难题后,铁塔基础施工与组立成为新的挑战。施工点遍布在坚硬的花岗岩山体、坡度近70度的陡峭石壁边缘,沟壑纵横、人迹罕至,在新疆严寒的冬季里,如何将沉重的铁塔材料运抵无人区腹地?如何在大型机械无法施展拳脚的陡峭山巅,靠人力完成铁塔的精确拼装与组立?这些问题考验着一航人的智慧。

层峦叠嶂,无路可行,机械上不去;先修路再组塔,成本巨大;全靠人力扛,效率低,对施工人员的体力更是极限挑战……项目团队经过激烈讨论,最终形成一致决议:先用挖掘机将铁塔材料运至尽可能接近施工点的区域,然后将这些“庞然大物”拆解成最小单元构件,最后依靠人背肩扛,徒步翻越山岭沟壑,将构件一件件送达目的地。一场现代版的“钢铁长征”就此在荒凉的天山腹地拉开序幕。党员干部冲锋在前、勇挑重担,这支肩扛铁件、跋涉于风雪中的队伍,成为无人区里一道震撼人心的风景线。

“就算拆成小件,铁塔部件依旧很重。考虑到长距离负重前行,大家都尽最大努力多扛材料。有些山坡很陡,到处都是碎石、冰雪,只能背着材料手脚并用往上爬。一天下来,棉线手套就磨破了。好几个年轻人手上起了水泡,身上剐伤不断,却从没喊过苦、叫过累。”安装工程项目安全员王涛回忆说。

终于,材料运到了。但是在没有吊车等大型设备辅助的情况下,如何将这些散件在悬崖峭壁上拼装成高达20多米的铁塔?项目团队拿出了“看家本领”——采用传统但极其考验技术的“抱杆组立工艺”,“在铁塔中间立起一根抱杆,以它为小型‘塔吊’,向上组立铁塔。”项目总工程师刘军军介绍道。

在新疆,新能源项目通常遵循11月到次年4月停工的惯例,为了抢抓关键工期节点,2025年2月,当大地依然冰封雪裹时,东方木垒项目团队毅然宣布正式开工,成为当地首个在极寒期吹响复工号角的新能源工程。新疆地区的冬季漫长且严寒,最低气温达20摄氏度左右,铁塔上的作业更为困难。为了确保操作的精细度,有时施工人员不得不脱掉厚重的手套,赤手紧握冰冷的工具,在寒风中一丝不苟地拼接着每一个部件。最终,凭借惊人的毅力与高超的技艺,382基铁塔全部如期精准立起,组立精度牢牢控制在毫米级。

如今,382基铁塔如同忠诚的卫士,已全部巍然矗立在蜿蜒起伏的天山北麓,架起一条条坚实的能源通道,宛如钢铁巨龙穿行于山地丘陵之间,将风机产生的绿色电力源源不断地送往汇集站。(中国交建)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中国基建报 incentive-icons
中国基建报
《中国基建报》官方网易号
20626文章数 25098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