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创作不易,感谢您的支持。
![]()
这桩事,一开始看起来有点“拧巴”。西安一个新建小区今年刚接入市政供热,物业通知:采暖费统一代收。张先生却回绝:“我不走集中供暖,我家壁挂炉用得更踏实。”理由很直接——他对集中供暖温度有过不太愉快的经历。在另一小区住的时候,家里常年冬天17℃到18℃,老人打喷嚏,小孩在屋里还得穿着厚衣服跑来跑去。说难受,不夸张。
这并不是个人感受的独角戏。西安市的集中供热有明确标准:在正常条件下,卧室、起居室室温不低于18℃。这是一条最低线,写进了《西安市集中供热条例》。最低线守住了,但“舒适线”因人而异。张先生一家人更习惯24℃,壁挂炉能跟着家里节奏走,冷热随人,他说这叫“可控”。
接下来,矛盾点来了。张先生明确停暖后,物业工作人员告诉他:不使用集中供暖也要交30%的“基础管道运营费”。再问,换了个说法——“热量流失费”。理由是,你家不暖,邻居家的热量会通过墙体、楼板传到你家,邻居那边就算损失。张先生当场提了相反的常识:我家24℃,邻居家18℃,热量该往低温处走吧?这不是我家的热反倒补了系统的热?他甚至按当地收费标准粗算了一笔账,认为这笔“反向热损费”大约在900元左右。
这番逻辑一抛出来,话题就有了张力:热量到底怎么流,钱到底该怎么交?
张先生没停在厨房里跟家里人嘀咕,他拨通了西安市热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客服电话,详细说了诉求:不使用集中供暖,不仅不该交“热损费”,还应当获得补偿。客服的回复很冷静:公司目前没有这种反向收费的方案,会向上级反映。直至11月14日中午,未收到进一步回复。
记者介入求证。西安市热力公司工作人员确认该小区由公司负责供热。关于用户不使用集中供暖的规定,给出的流程很明确:停暖要提前办理手续,缴纳30%的基础热费,称这项收费标准符合西安市相关政策,属于当前规则体系内的“权威认可”范围。
反向索要30%“热损费”?工作人员表示不知情,建议拨打西安全市集中供热咨询电话。咨询热线那头说得更直白:他们监管的是供热企业是否依规执行,法规如何调整、是否新增条款,不在权限范围。记者再联系热力公司相关管理部门,对方称已与张先生对接,但婉拒采访,细节未透露。
![]()
这条线索到这儿,暂时断了。张先生没有等,11月8日把跟物业、热力公司的沟通过程拍成短视频发上网。从镜头里看,他把过程分段讲,语速不快,逻辑清晰。一个看似“反向收费”的新思路,瞬间发酵。
网友的讨论,速度很快、角度很多。支持的一派,站在日常体验上说话:“家里18℃确实够呛,穿着厚外套坐在沙发上,手脚还是凉。张先生的诉求本质是希望供暖更舒适,有人性。”也有人从物理常识入手:“以前说热损费,因为热往不用暖的人家流。那现在人家家里更热,热是反向走的,系统省了热,凭啥不补贴?”
反对的声音也不弱,提醒更现实的成本:“热损费更多是固定运营成本的一部分。管网维护、设备折旧、值守人工,这些成本横跨整个系统,即便个别用户停暖,系统也要跑,基础费用不是热量流向能决定的。”还有人补充:“集中供暖是公共服务,公共服务就有公共底座,这个底座要钱。”
从评论区的状态看,大家围绕三个点争得很热:
![]()
这三问,问到点子上,也问到了制度、技术和公平的交叉口。
我想多说两句,不回避感受,也不回避规则。18℃是最低保障,不是舒适承诺。当有老人、小孩,或者有人需要更高的温度,18℃很可能只是“不冻”的线,而不是“舒服”的线。现实中,分户计量、供热分区精细化调节、按需付费,这些技术路径并不陌生,也不是什么“存在已久的传统部件面临革新”的宏大叙事,更多是工程层面的升级和政策层面的细化。
30%的基础热费,核心是系统要稳、要有人管、要能随时提供服务。这笔钱背后是固定成本的摊销,是“公共底座”的维系。从公共服务角度看,它有存在的道理。但规则有道理,不代表不该解释清楚。基础费的构成能不能更透明?对停暖用户,能不能拿出明白账?热损费这个说法,在不同小区、不同城市,表达不一,容易让人误解为“你不暖就占邻居便宜”,这是沟通上的问题,也是制度设计的细节缺口。
至于张先生主张的“反向热损费”,逻辑上有趣,实践上难落地。热量流向是动态的,墙体保温、管道埋设、楼层位置、气候波动,这些都会影响热交换。把这件事简单折算成一笔“反向补贴”,技术算不清,管理更跟不上。与其纠结在“补还是不补”,不如把目光放在更可操作的方向:提高计量精度、完善停暖流程、明确基础费的定价依据、探索分层次服务,让“暖不暖、缴多少”从争辩走向可验证。
我注意到一个细节:热力公司客服说会向上级反映,咨询热线说没有权限查看进展。大家看到了吗?公众诉求的通道还不够顺畅。这不是一家企业的问题,而是很多公共服务领域的共性:有制度,有流程,但缺乏一条对外可见的闭环。如果能把诉求受理编号、处理节点、反馈时限公开,哪怕最后结论是“暂不支持反向收费”,也能让人心里有数。公开透明,本身就是降低矛盾的良药。
也想对供热企业说一句:请把“最低线”讲清楚,把“舒适线”想充分。现在大家住的房子越来越密封,生活节奏越来越多元,单一温标很难打动人心。你可以告诉用户,18℃是保底;也可以拿出替代方案,允许更高档位的选择,按差异化的价格走。服务做到前面,很多争议就会消散在细节里。
![]()
对管理部门的期待也不复杂。法规更新有周期,但回应不用慢。对这类“新提议、新逻辑”的社会讨论,能不能建立一个意见征集的通道?哪怕是阶段性评估、技术论证、跨部门会商,公开一个进度表,让公众知道“这件事在往前动”。获得权威认可,不只是一纸规定,更是一套能被看见的程序。
写到这儿,话没有完结的可能。供暖季刚开始,类似的讨论还会有。张先生的短视频已经有数万播放,说明问题不小,也说明大家都在寻找更舒适、也更公平的解。
我个人的判断:
你怎么想?你家冬天多少度才算舒服?如果你是张先生,你会怎么做?评论区聊聊。也欢迎把这篇文章转给需要的人,讨论不一定马上改变规定,但每一次认真讨论,都是让公共服务更好的起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