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的伦敦苏富比拍卖大厅,十二张巴掌大的玻璃底片被摆放在墨绿色天鹅绒托盘上。
这些底片薄得像蝉翼,却被标上二十万英镑的起拍价,换算成当时的人民币大概一百七十六万。
这个价格放在北京二环,够买一套小平米的老房子了。
镁光灯对着底片不停闪烁,在场的人都屏住了呼吸,没人怀疑它会轻松拍出更高价。
![]()
毕竟,这可是圆明园被焚毁前,留下的最后一批影像记录。
这十二张底片的诞生,藏着两个男人的故事。
1860年10月,意大利裔英国摄影师费利斯・比特跟着英法联军从天津往北走。
他背着笨重的湿版相机,一路拍下大沽口炮台的残破,北京城墙的巍峨。
![]()
走到圆明园时,他按下快门,留住了鎏金屋顶在秋阳下的光泽,玉石栏杆映在福海的倒影,还有成片翠竹随风晃动的样子。
这些照片后来被装进木箱,和联军掠夺的珍宝一起运回伦敦,成了他们炫耀“胜利”的工具。
另一位记录者是德国海关小职员恩斯特・奥尔末。
![]()
1873年,也就是圆明园被烧十三年后,他背着木质相机悄悄溜进西洋楼废墟。
当时同治皇帝曾下旨重修,但国库空虚,工程半路就停了。
荒草和藤蔓已经爬满了大半楼台,断裂的大理石柱歪在地上,巴洛克拱门塌了半边。
奥尔末把这些拍了下来,还在日记里写,这里美得像《一千零一夜》里的仙境。
![]()
这些底片被他带回德国,一放就是近一个半世纪,直到2016年才出现在苏富比的拍卖会上。
19世纪的湿版摄影可不是现在拍手机那么简单。
摄影师得现场调配药水,曝光后立刻处理,稍微耽误一点,影像就没了。
这十二张底片能保存下来,本身就是个奇迹。
![]()
它们记录的圆明园,确实配得上“万园之园”的称号。
福海水面开阔,蓬岛瑶台就像浮在水上的宫殿。
后溪河旁的买卖街,当年肯定满是吆喝声。
长春园的大水法,十二铜首一起喷水的样子,想想都热闹。
![]()
法国文豪雨果说过,把法国所有圣母院的宝物加起来,也比不上这座东方博物馆。
可这样的盛景,在1860年10月18日戛然而止。
英法联军为了给清政府“永久教训”,放了一把大火,烧了整整三天。
火焰把北京的夜空都映红了,一百五十年的经营,数代帝王的心血,无数工匠的手艺,全变成了灰烬。
![]()
比特拍的是火前的静美,奥尔末拍的是火后的苍凉。
同一座园林,两张面孔,中间隔的是一场文明的浩劫。
拍卖槌响:是文物流转还是伤痕重揭?
2016年的这场拍卖,西方媒体叫它“东方失落花园的复活”。
![]()
但在中国人眼里,这更像一道被重新揭开的伤口。
起拍价二十万英镑很快就被抬高,最终成交价没公开,但业内估计至少翻了一倍。
有位香港收藏家在现场说,这哪里是买照片,分明是买中国人的心头痛。
本来想觉得拍卖能让文物重见天日是好事,但后来发现,这背后的情感重量根本没法用金钱衡量。
![]()
关于底片的归属权,争议一直没停过。
有学者说,底片是战争的副产物,理应归还给中国。
可法律人士却认为,按照国际拍卖行的“善意取得”条款,苏富比有权进行交易。
中国圆明园学会发了声明,呼吁收藏者尊重中国人民的情感,却没能阻止拍品易主。
![]()
拍卖槌落下的时候,大厅里响起了掌声。
但屏幕这边的中国网友,却陷入了沉默。
搞不清为什么,我们的民族记忆,总要被别人拿来定价,被围观。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2009年鼠首、兔首在拍卖会上出现,蔡铭超拍而不买的举动,当时也引发了轩然大波。
![]()
如此看来,流失文物的追索之路,从来都不好走。
数字技术:让圆明园以另一种方式“回家”
拍卖事件发酵后,国内不少机构都行动了起来,“数字圆明园”计划应运而生。
实物可能很难全部追回来,但用技术保存记忆,未尝不是一条好路。
![]()
清华大学的郭黛姮团队,花了十五年时间,比对了上万张历史照片,还有三千多件样式雷图档。
这些样式雷图档是清代的建筑设计图,上面详细记录了圆明园建筑的尺寸和工艺,是重建的重要依据。
最终,他们还原了圆明园绝大多数建筑的模型,精度能达到毫米级。
![]()
腾讯文旅也和圆明园管理处合作,推出了“云端圆明园”小程序。
现在大家拿出手机,动动手指就能“走进”大水法、牡丹台这些地方。
这个小程序上线后,访问量很快就破了千万。
很显然,这种方式让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有了接触圆明园的机会。
![]()
国际上的合作也在推进。
国家文物局和欧洲多家博物馆建立了“数字返还”机制。
那些散落在海外的圆明园影像和图纸,通过高精度扫描,以数据的形式免费共享给国内的研究机构。
本来以为文物回家只能靠追索,但现在发现,数字技术提供了另一种可能。
![]()
就像郭黛姮生前说的,只要数据还在,圆明园就不会真正消失。
现在去圆明园遗址公园,还能看到那些断壁残垣。
每天都有很多人来这里参观,孩子们在草坪上奔跑,老人在树荫下休息,年轻人对着废墟写生。
毫无疑问,历史没有被遗忘,它以一种更温和的方式,融入了当下的生活。
![]()
十二张小小的玻璃底片,串联起了一百多年的历史。
从战火中的拍摄,到拍卖会上的争议,再到数字时代的重生,它们见证了太多。
火焰能烧毁建筑和珍宝,却烧不掉记忆和尊严。
我们不必纠结于每件文物是否都能回到原地,更重要的是记住那段历史。
![]()
数字技术让圆明园的美得以重现,而对历史的反思,让我们更加明白自强的意义。
圆明园的仙境虽然不在了,但它所承载的文化基因,却通过这些数字影像,一代代传了下去。
毫无疑问,只要我们不停止记录和反思,这座“万园之园”就会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