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出台8条措施为中小学教师减负推动工作制度化长效化
2025年11月10日,教育部官网发布《关于进一步减轻中小学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若干措施的通知》(教师厅〔2025〕2号),从8个关键维度系统部署教师减负工作,旨在破解教师负担过重的结构性矛盾,推动减负工作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为建设教育强国筑牢师资保障。
![]()
《通知》立足实际、精准发力,8条措施覆盖发文审核、督查管理、社会事务进校园、教师借调、数据填报、课后服务、监测核查、部门协同等核心领域,且均明确量化标准与操作规范,提升政策落地性。
在发文与督查管理方面,教育部建立发文与基层减负一致性评估机制,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同步落实该机制,除专门文件外,不得随意对督查考核、“一票否决”等提要求。督查检查实行年度清单管理,未入清单事项一律不开展,每所学校每年接受县级及以上教育综合督导不超过1项,杜绝重复检查、变相检查,且不得以留痕资料、台账记录作为评价依据,现有学校达标活动期满后自行取消。
针对社会事务进校园,《通知》健全“白名单”制度:教育部对省级“白名单”审核备案,省级“白名单”总量控制在10项以内并动态公开,每所学校每学期进校园活动不超过6次。未列入“白名单”的事项原则上不得进入,确需进入需报同级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审核。严禁强制师生参与非教育教学活动,不得要求教师承担巡河护林、上街执勤等任务,也不得以打卡留痕、考核挂钩等方式验收活动。
在教师借调与培训管理上,上级机关原则上不得借调中小学教师,确需借调的需经教育主管部门同意并备案,借调时间一般不超过6个月,特殊情况延期不超过6个月。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建立借调常态化清理机制,同时严控学校承担社会考试次数,每校每年不超过5次;法定节假日等无学生在校期间,原则上不安排专任教师值班,非必要不要求教师参加非教育教学培训。
数据填报与应用程序优化方面,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每年对面向学校和教师的政务应用程序开展1次集中清理,应用程序不得设置打卡签到、积分排名等强制功能,不强制要求上传工作照片、轨迹。同时推动教育数据平台整合,实现“一网统管”“基层一表通”,避免教师从事教育教学以外的数据统计工作,非教育业务调研不得进入校园一线。
对于课后服务保障,《通知》明确课后服务需安排在上课日及完成国家规定课程后,结束时间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衔接,严禁随意扩大范围。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需健全保障体系,引入第三方机构要建立遴选审核机制;可统筹教师实行“弹性上下班制”,不得将课后服务与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硬性挂钩,维护教师合法权益。
在监测核查与责任追究上,教育部将教师减负纳入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中小学责任督学常态化督导及网络巡查范围。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畅通省市县三级举报渠道,建立监测点与监测员队伍,引入第三方监测;对问题频发地区发提示函、督办单,整改不到位的约谈通报,造成严重后果的严肃追责。
最后,《通知》强调多部门协同治理,要求各地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教师减负工作,将其与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群众身边不正之风整治统筹推进。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将基层减负规定学习纳入干部考核,严禁打造虚假政绩亮点;会同网信、公安等部门加强舆情管理,营造尊师重教氛围,让教师能潜心教书、静心育人。
该《通知》自发布之日起,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结合实际精准施策,切实维护教师职业尊严与合法权益,推动减负措施落地见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