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文/饿狼传说
八十年代的重庆巫山,日子被“三个月豌豆,三个月红薯”的俗语烙上了清贫的印记。1980年,15岁的周须子因身材高大、食量惊人却相貌平平,成了父母眼中的“累赘”,被硬生生赶出了家门。佝偻着身子的奶奶满心不舍,却无力违抗,只能在他转身的瞬间,悄悄塞过去一袋沉甸甸的红薯干——那是贫瘠岁月里,老人能给的全部温暖。
揣着这袋红薯干,周须子成了无家可归的流浪者。山风刮过脸颊,饥饿如影随形,红薯干很快见了底。偶然间,他听闻百里之外的湖北恩施有玉米和大米可吃,便凭着一身蛮劲,一天之内走完了百余里山路。初到恩施,他在山上搭起窝棚为家,挖野菜、拾漏穗玉米充饥。日子虽苦,可他身材高大、力气过人,又肯埋头苦干,渐渐被当地人接纳。有人找他帮忙农活,给些粮食或零钱作为酬劳,靠着这份踏实,周须子总算在异乡站稳了脚跟。
时光荏苒,五年转瞬即逝。1985年,20岁的周须子已褪去少年青涩,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勤快人。一天,一位老人找上门来,笑着说要给他介绍亲事。周须子愣在原地,连连摆手:“老人家,您别打趣我了。”老人却认真道:“向家有两个女儿,家里缺壮劳力,想招上门女婿,可家境贫寒没人愿意,我第一个就想到了你。”想起自己漂泊无依的身世,周须子心头一热,点头应允——他终于要有一个真正的家了。
婚后的周须子愈发勤勉,耕田种地、操持家务从无怨言,向家的日子渐渐红火起来。改革春风吹拂大地,不甘于守着几亩薄田的周须子,加入了县建筑队外出务工。他干活不惜力,遇事肯钻研,为人又实在,很快在工地上积累了好口碑,也结下了不少善缘。
1986年,县水利局的电站工程遇到了“硬骨头”——隧道挖掘至中段时,遭遇了坚硬如铁的岩层,好几支施工队都束手无策,工程交付日期日益临近,领导们急得焦头烂额。就在这时,周须子站了出来:“让我试试,一炮就能搞定。”众人将信将疑,领导也只能死马当活马医。周须子在施工点反复观察揣摩,与炮工仔细测算,精准布设定向炮位。随着一声巨响,原本坚不可摧的岩层轰然洞开,众人定睛一看,炸开的洞口后竟是一个天然天坑,石渣可直接倒入,无需外运;更令人惊喜的是,天坑另一侧连着天然洞穴,隧道工程量锐减大半。这惊天一炮,让周须子一战成名,成了当地人口中津津乐道的传奇。
凭借这个工程,周须子赚了人生第一桶金——几万块钱。但他没有据为己有,而是一部分打点关系,一部分犒劳工友。此后,他接手了县里大大小小的工程,始终坚守质量底线,信守每一个承诺,成了当地敢闯敢试的“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如今,周须子已满头华发,可谈起过往,眼中依旧闪烁着光芒。他常对晚辈说:“人这一辈子,就得敢拼敢博。别抱怨命运不公,幸运从来都藏在实力里。”从被赶出家门的流浪儿,到靠双手打拼出一片天地的企业家,周须子用一生印证:出身无法选择,但人生可以逆袭,唯有勤勉与勇气,能劈开前路的荆棘,照亮通往幸福的征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