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帆书 · 将离
✎ 解读预告
遇见 · 在书中遇见未知的自己。
各位书友晚上好,欢迎来到由帆书出品的读好书栏目《遇见》。
今天给大家解读的是经典名著小说《欧也妮·葛朗台》。
巴尔扎克在书里刻画的“葛朗台”“欧也妮”,活在两百年前,也活在现在。
现实主义大师巴尔扎克曾评价道:“这是一出没有毒药,没有尖刀,没有流血的平凡悲剧。”
读过它的人就会明白,其惨烈程度不亚于古典悲剧。
如果说,在古典悲剧中主宰一切的是命运,那么这部作品中主宰一切的则是金钱。
它就是巴尔扎克最负盛名的小说《欧也妮·葛朗台》。
故事中没有耸人听闻的事件,也没有丝毫传奇色彩,却在家庭日常中上演了一幕幕金钱至上的闹剧。
在守财奴葛朗台的影子里,折射出的却是现实生活中苦苦挣扎的你我。
年少的时候读不懂《欧也妮·葛朗台》,是因为不了解生活。
到了一定的年纪,才真切感受到这句话的残酷:
“试问哪个人没有欲望,哪种社会欲望可以不靠金钱得到满足呢?”
成年人最大的悲哀,就是在某个时刻,读懂了《欧也妮·葛朗台》。
![]()
![]()
金钱:摆脱不了贪欲,就会成为它的奴隶
葛朗台是索漠地区极有名望的商人。
他靠箍桶匠发家,之所以能够一跃成为地方上的首富,一方面因为他精于盘算,善于理财。
他用自己的积蓄和妻子的陪嫁买下了区里最好的葡萄园、一座老修道院和几块上好的田地。
他的土地经营得法,每笔买卖都琢磨得周到细致,投机事业也从没失败过。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的贪婪吝啬。
在他看来,所有的开支都是一种浪费,奢侈享受更是不可容忍的恶习。
葛朗台一家长年住在年久失修的房子里,楼梯坏了也不请人修理。
全家的内衣被服都是由妻子和女儿欧也妮负责,就连伙食和蜡烛,都是葛朗台按两估算,亲自分发。
他向佃户索取麦子、肉和蔬菜瓜果,让租用磨坊的人送面粉跟麸皮,这样就不必花钱去买。
甚至在太太病重的时候,也舍不得花钱请医生。
太太一过世,他就迫不及待地游说欧也妮签下了遗产转移书。
![]()
就像译者傅雷所说:
“葛朗台象征近代人的上帝,法力无边而铁面无情的财神。 为挣大钱,他盘剥外人;为省小钱,他刻薄家人。”
就在葛朗台老头以为这样就能将所有金钱牢牢攥在自己手里时,死神却慢慢追上了他。
在生命垂危之际,他频频要求欧也妮把金子放在他面前,这样他才能好受些。
更令人震惊的是,他咽气时的最后一个动作竟然是要抢走神甫手中的镀金十字架,让人唏嘘不已。
生前,葛朗台积累了万贯家财,死后,却带不走分文。
金钱本该是服务于人的工具,可他却活成了金钱的奴隶。
三毛有句话,让人印象深刻:
“金钱是美德,在赚取和支配它的时候彰显。金钱是魔鬼,也在赚取和支配它的时候现形。”
生而为人,面对金钱的诱惑,难免会把持不住。
倘若专注于敛财,总是想在金钱游戏中获胜,那么,即使拥有再多,也体会不到其中的乐趣。
凡事有度,过则成灾。
人这一生都在与钱打交道,若是无法斩断过度的贪欲,最终也不过是个只剩金钱的穷鬼。
![]()
![]()
爱情:拿得起,放得下
张爱玲曾慨叹道:“我以为爱情可以填满人生的遗憾。然而,制造更多遗憾的,却偏偏是爱情。”
初识爱情,不少人会以爱之名交付自己,以为从此便有枝可依,一生可携手白头。
奈何,人心难测,多情总被无情伤。
欧也妮在二十三岁生日那天,堂弟夏尔毫无征兆地闯进了她的世界,风度翩翩的他一下子就撩动了欧也妮的心弦。
原本对生活无欲无求的她,却突然意识到了很多事。
她细致入微地安排夏尔的生活起居,甚至瞒着父亲给夏尔生火取暖,买白糖。
当她得知夏尔的父亲因破产而自杀时,她感同身受,时时宽慰夏尔。
在她看见夏尔写信处理他的债务,并得知他打算去印度做生意时,她不顾后果地将自己的积蓄赠予夏尔。
巴尔扎克这样描述道:“葛朗台是拿着黄金去卖,欧也妮是把黄金扔进了爱情的大海。”
在巴黎风月场上体验了一番人情冷暖的夏尔,被欧也妮高尚的心灵所打动。
于是,他也将母亲唯一的遗物交给欧也妮保管。
![]()
可惜造化弄人,在夏尔走后的第七年,欧也妮等来的却是一封诀别信。
原来,夏尔发财后,过上了纸醉金迷的生活,瞧不上自以为“寒酸”的欧也妮。
而且为了获得贵族头衔,他还要娶落魄贵族的女儿为妻。
信中还附上了一张8000法郎的支票,将欧也妮资助的钱连本带利地归还,并索要母亲的遗物。
面对种种,欧也妮没有歇斯底里,也没有苦苦纠缠,而是选择体面放手。
不仅如此,当她听说夏尔的婚姻因父亲的债务受阻时,她二话不说就拿出支票,派人到巴黎去替他还清了欠款。
缘分的聚散,半点不由人。
无法挽留的人,权当过客;掺杂算计的情,最好释怀。
诚如画家几米的一句话:
“不要在一件别扭的事上,纠缠太久,纠缠久了,你会烦,会痛,会厌,会累,会神伤,会心碎。
实际上,到最后,你不是跟事过不去,而是跟自己过不去。”
成年人的世界,要爱得起,放得下。
如果放不下过往,就会过不好当下,最终也会失去未来。
所以,别让已逝的感情压垮你的整个人生。
![]()
![]()
幸福:一善染心,万劫不朽
巴尔扎克似乎跟读者开了个玩笑:
一个最不在意金钱的人,却成为了最富有的人。
每天晚上,欧也妮的堂屋里都是高朋满座。
千百万家私仿佛在她身上镀了金,让当地的达官显贵极尽奉承,百般讨好。
然而,欧也妮没有迷失在这些花言巧语之中,也没有沾染他们骄奢淫逸的生活习性。
她仍然延续着父亲的生活方式,每年只增添两三件新衣,不到最冷的时候,绝不生火取暖。
每天坐在小板凳上做着活计,过着日复一日朴素简单的生活。
唯一不同的是,她不似父亲那般吝啬与贪婪,而是把钱花在有意义的事情上。
书中说:
“上帝把黄金丢给被黄金束缚的女子,而她根本不把黄金放在心上,只在向往天国,过着虔诚慈爱的生活,只有一些圣洁的思想,不断地暗中援助受难的人。”
她给陪伴自己多年的佣人拿侬1200法郎的终身年金。
并在拿侬结婚的时候,给她打了三件家具,还把伙食房的钥匙交给她。
对城里缺衣少食的穷人,她按月发放救济金。
![]()
不仅如此,她还在索漠建立起养老院、教会小学、图书馆等,造福当地百姓。
久而久之,人们对她的感情从羡慕、嫉妒变成了敬重。
而欧也妮在慷慨解囊,帮助他人的同时,自己也获得了幸福感和满足感。
想起罗曼·罗兰的一句话:
“一个人如能让自己经常维持像孩子一般纯洁的心灵,用乐观的心情做事,用善良的心肠待人,光明坦白,他的人生一定比别人快乐得多。”
生活中,有些人汲汲营营,却始终不明白幸福为何物?
为名为利,倾尽所有,到头来,仍找不到人生的意义。
其实,幸福不在于你拥有多少,而在于内心是否满足。
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一味追求物质的丰富,并不会给人带来真正的快乐,相反,有些人还会将其视为负累。
懂得给物质生活做减法,给精神世界做加法。
把钱用在有价值的事情上,才能提高自己的人生质量,滋养灵魂。
![]()
![]()
《欧也妮·葛朗台》它就像一面镜子,一面映照你我,一面警醒世人。
不论是吝啬成性的葛朗台,奸诈无情的夏尔还是心存善念的欧也妮,无一不在告诉我们:
金钱是生活的刚需,却不是人生的最终目的。
唯有把握好欲望的尺度,不沉沦;掌握好处事的风度,不迷失;坚守住感情的纯粹,少算计,方能寻得幸福的真谛,过好余生。
点个❤,跟各位共勉。
作者 | 将离
排版 | 余景
图片 | 图虫创意
#优质图文扶持计划#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