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工位之外,与戏剧相遇(主题)
——2025年“仲夏职工戏剧线上展演”观察(副题)
工位之外,戏剧之光如何照亮职工生活?
今年暑期,全国总工会宣教部首次策划上线“仲夏职工戏剧线上展演”活动,包括《燎原》在内的来自各地工会选送的6部职工戏剧作品,都在展演之列。
这是全国总工会持续丰富职工线上文化资源供给的一次创新,希望通过职工们自编自导自演职工戏剧的形式,尝试演绎真实发生过的工人运动历史或当下工人们身边的故事,以此吸引和服务职工群众。
《中国工人》走近观察,了解职工们在其中演绎和收获了什么,观众、组织者们如何看待这样“工人演绎工人自己的故事给工人看”的职工戏剧创新;与此同时,探究这刚刚开始的创新背后有怎样的土壤,未来可能挖掘何等潜力。
共振
今年5月11日,广东佛山金马剧院内掌声经久不息,760余名观众共同见证《燎原》2025年第二场巡演的圆满落幕,散场后仍有观众红着眼眶。“有一瞬间,好像真的看见烈士的血流进了今天的繁华里。”有观众说。
《燎原》是佛山第一部尝试“工人演工人”的戏剧,是佛山市总工会原创工运史舞台剧,由广东省总工会指导,佛山市总工会立项,佛山市工人文化宫承办,佛山市职工艺术团演绎。自2024年11月首演以来,已累计吸引超2000名观众走进剧场。
《燎原》由佛山市职工艺术团下属的语言艺术团、合唱团、舞蹈团三团首次联合演出。50余名演员是来自佛山各行业的职工,他们并非专业出身,利用业余时间倾情投入,用质朴演技诠释初心,致敬先辈。
来自佛山建发集团的职工凌诗涵在舞台剧中饰演进步青年柯婷一角。《燎原》这部剧从立项到巡演历时一年多,凌诗涵和所有参与这个项目的团友一样,珍视和热爱这个机会,也试着去理解自己的另一种可能性。在她看来,这个项目的所有成员都展示出一种“团魂”,从逐字逐句反复背台词,到每一次排练没有人请假,大家都给予了极高的专注度和投入度。
真诚和真实的力量,最为动人。浙江省宁波市职工艺术团五月潮诵读团二度创作的沉浸式话剧《甬江怒潮》,录制地点选择在了大革命时期宁波总工会旧址,在这方承载过真实历史的天井中,20名来自各行各业的职工演员穿梭其中,倾情演绎,一声声呐喊,从舞台到会场,跨越时间和空间,在每位观众胸腔共振。
![]()
《甬江怒潮》剧照
每一次共振的背后,都是一步一个脚印的真诚付出。《甬江怒潮》的导演用三个月时间精心打磨剧本,研究表达,演员们为达到最好演出效果,每周三次往返于单位与排练场,在雨中坚持走位,在夜里推敲台词。首演日,纪念馆内座无虚席,演员所有的汗水都化作传承的力量。
燎原
职工文化的力量,呈现出“燎原”之势。
近年来,从工人文化宫到职工书屋,再到工人艺术团,随着职工文化服务圈越拓越宽,圈出了一大批多元化、个性化、自带流量的文化活动,职工读书会、职工运动会、职工艺术节等文体活动在全国各地全面开花。
“仲夏职工戏剧线上展演”正是在工人文化的积累和势能下应运而生。《燎原》的项目组织者之一、佛山市总工会宣传教育和经济工作部副部长熊昭表示,这次“工人演工人”的创意,正是基于过往工会丰富的文化活动,大家在送演出去基层的实践中,发现的创新空间。
![]()
佛山市职工艺术团排练现场 张天宇 摄
其实,要让50多个不同单位的非专业职工演员参排戏剧,培训和组织难度都要远远大于找专业团体直接演出,但熊昭认为,这件事有坚持做下去的意义。“说实话,大多数人一辈子都不会站上舞台,我们希望为职工创造一个机会。同时,更希望做这件事就像剧名《燎原》,像一簇星火,从这群人开始,影响更多人。”他说。
精神和文化的力量,不仅可以穿越时空,也可以通过不断孵化,形成更大的势能。
近年来,全国总工会宣教部坚持促进满足职工文化需求和增强精神力量相统一,阵地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两手抓、两手硬”,推动资源下沉提高基层职工文化服务水平,注重发掘“三工”题材精品爆款,打造健康文明、昂扬向上、全员参与的职工文化,不断提升组织力、创新力和影响力,孵化出一批创新火种。
工会搭舞台,职工走上台。文化赋能高质量发展效应,正是这样高处着眼、精心组织、层层传导,势如燎原扩散开去。
唤醒
始于今年夏天的“仲夏职工戏剧线上展演”,可以看作是一次成功的文艺思政课创新。戏剧不直接说教,而是通过角色的遭遇,让观众看到自己的影子,有真实的情感,有为了信念奋不顾身的勇气,这些情感体验,让戏剧从舞台上的故事变成观众心里的回响。
![]()
南京市工人文化宫组织职工排演《党旗上的铁锤》 张天宇 摄
《党旗上的铁锤》作为职工戏剧重点作品,选取南京典型人物和故事为原型创作。其中有一幕,讲述南京长江大桥建设中劳动模范王超柱尝试用手去试探100摄氏度高温的情节。剧中饰演王超柱徒弟的南京市工人文化宫的职工李正石每次说到这一段,都鼻子发酸:“我总是反反复复被这一幕感动。”因此,当他满怀情感喊出台词“那是一百多度的高温铆钉啊!”的时候,台下的观众,也一起被感染了。
这正是南京市总工会以创新形式讲好职工“大思政课”的一次尝试。自南京市总工会启动“中国工人大思政·南京篇”以来,一场场形式新颖、内容鲜活的职工思政课轮番上演,今年以来,南京全市已开展500余场,线上线下累计超5万人次职工参与。
![]()
南京市工人文化宫原创情景文献剧《党旗上的铁锤》剧照
如何通过“大思政课”凝聚共识力量?山东省总给出的解法是参与感:把宣讲“话筒”交到一线劳动者手中。
这项由青岛市总工会持续20年打造的公益演出品牌“劳动者之歌·共同的家园”,至今已开展演出超700场,覆盖职工300余万人次,成为深入厂矿企业、重点工程和社区一线的独特文艺风景线。
一线劳动者参与文艺创作,既满足了人对自我探索的渴望,也提供了现实生活中稀缺的情感极致体验与价值认同,这种多维度的满足感会逐渐形成强大的正向心理驱动力,成为精神食粮。接着,职工演员们回到职工之中,把正能量传递出去。
数字时代,巧用技术,更能进一步放大唤醒力。记者了解到,这些职工戏剧,不仅在线下演出,也在今年夏天线上展演,在“职工之家”APP的“仲夏职工戏剧线上展演”活动中,触达更多职工人群,有效放大影响力和感染力。
下一步,全国总工会宣传教育部将启动“职工之家”APP文体云模块建设,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作,整合赛事报名、课程学习、直播互动等功能,以AI算法实现个性化推荐,打造分众化文体品牌,以数智赋能,让文体活动真正成为连接职工、服务职工的触角。
家园
2025年国庆假期,全国总工会宣传教育部推出全国职工“十一”文艺云汇展活动。其中,既有全总推荐参评文旅部第20届群星奖作品,也有各地工会、各地工人文化宫新近创作的优秀职工文艺作品,涵盖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等多个艺术门类。国庆中秋长假期间,每晚8时通过全国总工会视频号、职工之家APP、全国职工文体活动平台视频号推出,一共八场,每场时长约一小时,持续丰富职工精神文化产品供给。
事实上,从戏剧节到近年来各地职工文体活动,屡屡创新出圈,甚至不断霸榜热搜的背后,是各级工会组织引领职工文化新风尚的主动作为,在其中,文化宫作为工会服务职工的文化文艺阵地,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职工的精神家园。
记者了解到,如今各个工人文化宫的职工夜校,声乐、普拉提、舞蹈、书法等课程备受欢迎。随着职工夜校的火爆出圈,工人文化宫整合原有资源,迅速引爆职工的热情,众多年轻人纷纷加入。
华灯初上,夜幕降临,陕西省西安市工人文化宫书法教室里,学员许强正在认真听讲。这是他第2次参加职工夜校的课程。“职工夜校让我的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体验到了不一样的生活乐趣。”许强笑着说。
像许强这样的学员在西安各工人文化宫比比皆是。从传统的技能培训到书法、秦腔、AI基础应用、剪辑等多元化课程,西安市总工会与时俱进提升服务,丰富职工夜校的课程,更好满足职工“充电”赋能的需求。现在,“白天上班,晚上学艺”已成为许多西安职工的新选择。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所有工会的细致入微,都是为了服务工人。
当我们由近至远观察,从职工戏剧到多元职工文体创新,能够看见,文艺给人们创造了一个新的机会,无论是艺术上的创造快感,还是心理上的自我延伸,最终都直指真实的连接。
这些连接与共鸣,能让职工群体产生更强的凝聚力,创造属于职工的强大文化生命力。这不仅有助于职工以更加精力充沛的状态投入工作,也有助于陶冶职工情操、升华职工境界,提升职工队伍的整体素养。而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无疑有助于社会经济的持续和高质量发展。
“借助这些有益的尝试,我们将努力构建起完整、规范且广泛参与的职工文体活动体系。”全国总工会宣传教育部有关负责同志表示,下一步,全总将通过示范引领,带动各级工会结合地方特色举办活动,形成上下联动、全员参与的良好氛围,以提高职工群众身体素质和丰富职工精神文化生活为目标,引领“工”字号文化体育活动持续热起来、火起来、亮起来。
(来源:《中国工人》2025年10月刊 策划:《中国工人》编辑部 作者:《中国工人》记者张天宇)
来源:中工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